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群体行为的决定(组织行为学-河南财经学院精品课

第七章群体行为的决定(组织行为学-河南财经学院精品课

§1 群体及其行为
一、群体的概念
1.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共同的活动目标,相互 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群体是组织的基础,同时又广 泛存在于每一个组织中,我们可以根据群体组成特点的不同, 而对其进行分类.
2. 群体的类型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内部职务、权力分配 很明确,个体间具有确定、清晰的职权关系规定的群体。在 正式群体中,个体的行为是受组织目标约束、规范的,指向 组织目标的。 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结 构确定的个体之间的联盟,它们是个体为了满足其社会交往 的需要而自发地组成的。
§2 工作群体的外部环境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工作群体的许多行为都是由群体所处的外部组织环境影 响的。由于群体是更大组织的一部分,所以我们通过考察群 体所处的组织环境,可以得到对群体行为的部分解释。
1.组织战略 2.权力结构 3.正式规范 4.组织资源 5.人员甄选过程 6.绩效评估和绩酬体系 7.组织文化 8.物理工作环境
图X—X 群体的发展过程
形成阶段:群体成员间开始彼此逐步熟悉,但群体的目 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群体成员各自开始摸索群体可以 接受的行为规范。当群体成员开始将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员 时,这个阶段就结束了。这个阶段内,群体的成熟度增长很 快。
震荡阶段:群体内部冲突多发阶段。在这个阶段,群体 成员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是对于群体加给他们的约束以及 领导者的控制予以抵制。而且,对于群体的目标、规范、领 导等存在争执。如果冲突得以解决,领导者被广泛接受,震 荡阶段便告结束。这个阶段,群体的成熟度增长放缓。
1. 群体的形成
群体的形成得益于多种原因的作用。主要包括:亲近、 吸引和需要的满足。
(1)亲近与吸引 亲近和吸引是群体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亲近是指个体 之间的物理距离上的接近。吸引则是指个体之间由于在价值 观、态度、知觉、生活方式、工作、以及动机等方面的相似 性而在心理、感情上彼此拉近。在亲近和吸引的基础上个体 间形成交往、建立关系、产生合作,为了使这种交往、合作 长期保持下去,便形成群体。
(2)需要的满足是促使群体形成的强大激励力量 个体之间相互结合形成(加入)群体的直接动机,多是 为了满足其某种需要。组成群体或者加入群体可以满足个体 的多方面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满足生存的需要是个体之间形成群体或者 一个人加入群体的最基本的动机。 安全需要:组成群体或者个体加入一个群体,可以减少 其独处时的不安全感、会感到自己更有力量,自我怀疑会减 少,在威胁面前会更有韧性。 地位需要:加入一个被别人认为是很重要的群体中,个 体可以得到被别人承认的满足感。 自尊的需要:加入一个群体,参加其活动并在其中发挥 作用,个体会觉得自己存在的价值,
§3 群体成员资源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一个群体可能达到的绩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成 群体的成员个人给群体带来的资源。这其中,最主要的是个 体的能力和人格特征。
一、群体成员的能力 一个群体的组成个体所具有的与工作或完成任务有关的 能力(体力和智力)水平与群体的绩效水平是相关的,对群 体成员的满意度也是相关的。更进一步讲:(1)如果一个人 拥有对于完成工作任务至关重要的能力,那么他将更愿望参 与群体活动,其贡献也多,成为优秀成员的可能性也大,如 果群体能够有效地发挥利用他的能力,则其工作满意度会更 高。(2)群体成员的智力及与工作相关的能力水平与群体绩 效是相关的。但其相关程度不高。其它因素:群体规模,工 作任务类型,领导行为方式,冲突水平等都对群体绩效有影 响。
情感需要:即满足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通过加入群体, 结识更多个体并且加深与多个个体的关系,使他们情感交往 的需要得到满足。
权力需要:对于一个渴望获取权力,希望对他人施加影 响的个体来讲,加入一个群体是其满足需要的必须途径。
实现目标的需要:当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要从事的活动需 要多个个体共同努力方可实现时,加入群体就成为一种必要 了。
(2)群体的详细分类 对于群体,我们还可以按照它 们的性质进行如下的详细分类:
命令型群体。它是由组织结构规定的,由直接向某个主 管人员报告工作的多个下属组成 。
任务型群体。它是由组织结构构规定的,为了完成一项 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群。
利益型群体。是指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而结合 在一起的多个个体组成的群体;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他们的共 同利益。
2.群体的发展过程
一个群体的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这其中要经过哪些阶 段呢?有人提出了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认为:一个群体 的发展过程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 范阶段、执行任务阶段和中止阶段;随着群体的成长和发展, 群体的成熟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群成 体 成熟 熟 度
Hale Waihona Puke 不 成 熟形成震荡 规范 执行 终止
友谊型群体。多个个体由于其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而 形成的群体。
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一般均为正式群体,而利益型 群体和友谊型群体则为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由于能够满足其成员的社会需要而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其组成成员之间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这些群 体对员工的行为、绩效也都发挥着深运的影响。
二、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中止阶段:对于那些只具有短暂任务的群体来讲,进入 这个阶段中,群体开始准备解散。而对于那些长期性工作群 体而言,短时期内不会进入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内,群体的 成熟度已经到达很高的水平,所以增长不再明显。
三、群体行为模型
我们知道,组织行为学最关心的是工作群体的绩效和成 员满意度问题。我们想知道:为什么有的群体比另一些群体 更容易成功?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了群体的绩效及群体成员 的满意度?要全面地回答这些问题是很复杂的。因为影响群 体绩效和成员满意度的因素是很多的,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模 型来表示影响群体行为的关键变量:
规范阶段: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产生凝聚力, 对群体逐渐有较强的认同感,并且对许多事物形成一致的认 识。当群体成员对于共同的行为规范达成共识、成员间的友 爱和责任感树立起来时,这个阶段就结束了。在这个阶段, 群体的成熟度又开始快速增长。
执行阶段:群体结构开始充分发挥作用,群体功能得到 充分发挥,群体开始努力高效地完成任务。这个阶段内,群 体的成熟度继续缓慢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