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英国国际工商领袖论坛(IBLF)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运营应当公开透明, 符合伦理道德, 尊重劳工群体, 保护自然环境, 从而既能为股东又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承诺持续遵守道德规范, 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并且改善员工及其家庭、当地整体社区和社会的生活质量。

美国商业责任协会(BSR)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通过尊崇伦理价值, 以及对人、社区和自然环境的尊重, 实现商业的成功。

百科:企业社会责任(英文: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其商业运作里对其利害关系人应付的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是基于商业运作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想法,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财政和经营状况外,也要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考量。

利害关系人是指所有可以影响、或会被企业的决策和行动所影响的个体或群体,包括:员工、顾客、供应商、社区团体、母公司或附属公司、合作伙伴、投资者和股东。

我们(李正,2007,会计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是:企业是一个商业组织, 它的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义务;它是对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一传统原则的修正和补充;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是企业在经济责任之外所承担的责任, 它包括法律规定的活动和企业自愿从事的伦理活动。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2年1月7日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81条指出, “上市公司应尊重银行及其它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

”在第86条指出, “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问题, 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

”结合上文我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内涵的界定、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相关内容、我国的国情③以及上述不同研究者的内容分类, 并随机抽取我国一部分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进行试用和访谈一部分公司的高级管理层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以下六大类共包含十七小类活动属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范畴(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外延):环境问题类(污染控制、环境恢复、节约能源、废旧原料回收、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其他环境披露)、员工问题类(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培训员工、员工的业绩考核、失业员工的安置、员工其他福利)、社区问题类(考虑企业所在社区的利益)、一般社会问题类(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关注犯罪或公共安全或教育等、公益或其他捐赠)、消费者类(产品质量提高)、其他类(例如, 考虑银行或债权人的利益)。

社会责任会计(Accounting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含义及分类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即以企业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应为和不应为的责任为中心开展的会计活动。

它主要运用会计特有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借助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加以反映和控制,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及其成果,从而指导和控制企业在与社会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开展活动,以维护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协调进行。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根本特征是:同以经济责任为中心的传统会计相区别,将企业会计的反映和控制内容从狭义的经济责任扩展到广义的社会责任。

从反映的内容上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包括狭义社会责任会计和广义社会责任会计,前者只反映社会责任,后者则既反映经济责任也反映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会计的概述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起源于美国。

美国会计学家戴维·林诺维斯(David F Linowes)于1968年率先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随后他在1973年完善了社会责任会计定义,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是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对社会公共部门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此后,学者们对社责任会计的研究进一步加深。

美国托尼·蒂克系统论述了社会责任的内涵、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背景以及信息披露的模式等内容。

同时,西方其他国家的学者也在研究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方面做出了一系列贡献。

Ullmann(1985)、Pava(1996)、Griffin和Mahon(1997)均认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积极的正相关。

而Corroll(2000)认为无法衡量研究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关系的价值。

Subroto和Hadi(2003)在对印度尼西亚的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后,也认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与公司的财务绩效没有关系。

可见,西方关于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并没有得出统一的定论。

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初,它是在传统会计模式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学科,其目的在于指导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反映和计量企业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或不利影响,终极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

社会责任会计在世界上的出现虽有三十年的历史,但我国至今尚未完全建立社会责任会计。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就是通过整理、计量、分析和揭示企业活动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来反映和控制企业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假设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假设必须遵循传统会计的假设,在继承的基础上修订、创新。

社会责任会计中的主体假设是指能相对独立的企业,能够对它所作的行为向社会负责的企业,不仅要考核和报告主体自身的经济性,还要反映其对外部产生的非经济性。

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对象的特殊性,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无法对社会责任所涉及的复杂问题进行有效的核算和监督,因此,其计量模式可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计量的精确性和灵活性相兼顾,数量计算和综合判断并重的方法,既采用货币单位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成本和效益,又采用实物指标或指数,甚至用文字来全面说明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和造成的损失。

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原则1、社会性原则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企业站在社会角度,考虑企业的业绩,以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相配比的净社会效益为标准,来对企业进行评价,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以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融洽为最佳标准。

2、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原则现在,我国还没有对社会责任会计发布具体的法律、法规,国家应加快制订相应的方针政策和法律要求,强制企业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便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状况,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同时,企业也应主动提供自己在环境保护和社区建设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全面、适当、公正地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树立自身良好的信誉。

3、可控性原则各责任单位只对其可控范围内的经济责任负责。

责任会计的重要特点就是实行分权管理责任,只有在分权的条件下,才能准确责任单位的可控责任。

贯彻此原则,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明确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基本都是可控的,不存在不能落实的经济责任;二是把经济责任同管理权、决策权统一起来,做到谁负责谁管理;三是对涉及两个以上责任单位的经济事项,必须科学划分,明确责任。

4、灵活性原则社会责任会计所核算的内容很广泛,要对不同企业、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核算内容和方法,不仅使用历史成本计价,还可使用环境机会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等计价方法。

西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即本国根据实际状况,分阶段、有步骤地试点,逐步完善,为全面推广奠定基础。

5、预警性原则传统会计把会计主体局限在不考虑社会目标的环境之中,结果牺牲了社会效益。

社会责任会计在讲究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社会效益,保证经济、环境和社会能够真正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标准(1)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倡导者。

GRI 提倡企业通过可持续报告的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

GRI 成立于1997 年,最早的第一代GRI 可持续报告指南于2000 年发布。

2013 年5 月,GRI 推出了第四代指南G4。

G4 是一个适用于全球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各类组织(包括企业)的通用标准。

为了帮助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可持续报告的发布,GRI 还制定的相应的行业补充指南,目前的行为指南主要涉及到机场运作、食品加工、建筑和房地产、媒体、电力设备、采矿冶金、行为组织、非政府组织、金融服务、石油与天然气十个行业。

(2)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6000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ISO)从2001 年开始着手进行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

2004 年 6 月决定开发适用于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化组织指南标准。

ISO26000 由54 个国家和24 个国际组织参与制定,是继ISO9000 和ISO14000 之后制定的最新标准体系。

按照ISO 的设计,ISO26000 的目的是促进全球对社会责任的共同理解,按照社会责任的最佳实践,向全世界愿意应用ISO26000 的所有组织(不仅限于企业),提供一个有助于践行社会责任的框架性指南,为支持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010 年11 月,ISO26000 社会责任指南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ISO26000 下设7 个原则和7 个核心主题,覆盖了所有组织社会责任的全部领域。

其中7 种原则是:问责、透明、道德行为、尊重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尊重法治、尊重国际行为规范、尊重人权;7 个核心主题分别是组织管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营运实践、消费者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

ISO26000 在应用中是自愿性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是有效地引导企业或组织将其运营活动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并付诸实践的一套措施与建议,该体系不是一套标准化管理体系,也不用于任何认证、法律、法规或合同。

ISO26000 提出可信的社会责任报告应该用具体的指标来反映组织的绩效或产出方面的详细信息,使得不同组织具有明显的可比性,也能说明该组织绩效的不同时期的变化。

但ISO26000 并不提供具体指标的指南,也不提供按年度或与其他可比较机构比较绩效的框架。

GRI 系列标准与ISO26000 最大的差别在于针对对象及作用。

ISO26000 倾向于协助组织中的管理者了解如何去做管理,更好地履行组织的社会责任,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而GRI 系列标准侧重于让组织内、外的人(利益相关者)了解和评估组织的绩效。

ISO26000 以及一些其他的标准,为第三方判断企业是否较好地履行了社会责任提供了依据。

而GRI 系列标准则比较偏向于会计界应用,并适用会计准则,能让组织内外利益相关者从中获得最重要的信息以自行分析组织的绩效,所以特别合适给投资者或其他分析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