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革命人物评价

革命人物评价

革命人物——黄兴
黄兴,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

1874年10月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中,父亲黄筱村是晚晴秀才,年幼时便深受明末大儒王夫之影响。

22岁考中秀才,到了1898年,24岁得黄兴正直青年时期,思想先进。

在受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推荐下进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时,便认同维新变法运动主张。

1902年于两湖书院毕业后赴日留学,其先进的思想与渊博的知识为其之后的革命道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黄兴,这个先进人士,不惧艰难困苦,不惧强权,勇敢地站出来。

积极组织革命团体,组织武装起义,每次起义他都亲自策划,身临前敌,冲锋陷阵,异常勇敢。

1905年7月,在日本,他结识到了刚到日本的孙中山。

在黄兴的积极推动下,孙中山与之筹组的同盟会于8月20日在东京正式成立。

孙中山出任会长,而黄兴出任庶务,为同盟会仅次于孙中山之下的领袖。

之后便主要发展革命分子,组织武装起义。

1907年夏,黄兴在越南河内与孙中山一起策划南方起义。

九月份,黄兴开始发动了钦州、防州起义并亲自指挥;继而12月份发动镇南起义。

1908年3月,黄兴等人有安南进入广西,率领200余人钦州、广州、上思再次起义,与2万清军连番激战并最终大败清军。

随后,弹尽粮绝,以四人而御六百敌军,机智从容退回越南河内。

但是之后发动的云南河口等起义都遗憾的失败了。

失败,并没有恐吓到他,并没有是他退缩。

1909年秋,受孙中山之托,黄兴在香港成立了同盟会南方支部。

策划第二年在广州新军中发动起义,遗憾起义再次失败。

再次的失败,也没有使他丧气。

1910年11月3日,黄兴与孙中山等在南洋槟榔屿(马来西亚)集会,决定在广州再举行起义,与清军决一死战。

1911年4月23日,同盟会发动第三次广州起义,赵声为总指挥,黄兴为副总指挥。

他率敢死队百余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发现总督张鸣歧已逃跑。

此次起义多人牺牲,事后收硷殉难者遗体,有72具,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兴指挥队伍杀敌,战至最终只剩他一人。

右手负伤,断两指,逃到广州的河南女同志徐宗汉家,由她护送至香港就医。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0月28日,黄兴由上海到达汉口,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指挥民军同清军的战斗。

在汉口、汉阳苦战20余日后,民军退至武昌;此时,黄兴认为应转攻南京,遭当地革命党人反对,乃辞职去上海。

黄兴,主见意识强,倔强而不顽固,识大体,顾大局。

黄兴于12月赶往南京指挥战事,并于12月2日一举攻下南京城。

黄兴,积极表现自己,事事亲力亲为。

然而,功成后却不邀功,甘心居于人后默默地付出。

在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相继光复后,12月4日,宋教仁、陈其美等却召集留在上海的各省代表在上海江苏省教育总会举行会议大会以投票的方式,议决公电孙中山归国主持大政,推举黄兴为暂定大元帅,并主持南北议和的谈判。

黄兴对大元帅一再推让,后改推举黎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黄兴仍一再推让。

孙中山与黄兴,人们常常以“孙黄”并称。

孙中山与黄兴为建立中华民国的两位最高元勋,一般,人们认为,孙中山是思想家、先行者,黄兴是实干家。

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由黄兴所发动并亲自参与。

他出生入死多回,最终积劳成疾而中年逝世,是推翻清朝统治、开创民国的元勋。

革命时虽然与孙中山有所分歧,但并未夺权而是甘心居次席,鼎力相助之。

清末的重要革命团体和革命活动,多为两人所谋划组织。

1905年,孙中山所建立的兴中会与黄兴所建立的华兴会等团体,在日本东京合并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在同盟会成立会上,黄兴提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会总理,不必经选举手续”,孙中山被推为总理。

1907年,光复会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义失败为由,要求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另举黄兴担任,黄兴推辞。

最终光复会退出中国同盟会。

1909年秋天,陶成章等起草《孙文罪状》,再次对孙中山发难,要求改选同盟会总理。

黄兴极力进行抵制。

黄兴在给孙中山的信中,表达了“陶等虽悍,弟当以身力拒之”的态度。

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几次“倒孙”风波中,黄兴素以“成事不必在我”的信念,坚定地拒绝名利的诱惑,其大公无私和忍让顾全的态度,赢得了多数民国元老乃至于后世人的敬重。

由此可见,黄兴是个原则性强,大公无私的人。

往后,孙黄在1914年时,针对讨袁的方式时再次有分歧,孙中山认为应该武装反抗,而黄兴认为应该寻求司法,走和平路线。

孙中山把这次失败原因归结于党员不听话,特别是黄兴不听话,要另组秘密的中华革命党,以服从他为第一要旨。

最后黄兴并未加入孙中山当年7月所成立的中华革命党,而离开日本前往美国。

在旧金山时他接到一些拥护者的来信,希望他另行组党。

黄兴回曰:“领袖惟有孙中山,其他不知也!” 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时,黄兴回到中国,并且在江苏响应孙中山,发动起义。

袁世凯在亲信面前曾自信地评比孙中山、黄兴:“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徙居发起人之列而已。

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

黄兴逝世时,在日本疗病的蔡锷万分悲伤,写下挽联:“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不久蔡锷也因病逝世。

两人同葬岳麓山。

据说章太炎的外号“章疯子”乃出自于盛怒中的黄兴之口。

章太炎很敬重黄兴,曾愿拥戴黄兴为同盟会领袖。

在黄兴的追悼会上,章太炎送的挽联写道:“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黄兴以其威望将云集南京的大部分军队或遣返或解散,自解兵符,诚如史家李剑农所言,“后来的新旧军阀,再不能有此举动”。

居正也说,读了黄兴自请辞职及告军界书,可以看出他的“苦心孤诣”,“愧死天下后世之拥兵自卫者,不诚高人一等哉!”
“各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

”——黄兴
在一位法国人眼里,“中等身材,外表刚毅倔强,宽肩膀,体格强健有力,面貌丰腴,蓄黑髭的黄兴乃是中国革命之拿破仑”。

其实,黄兴只是一介书生,对军事并非专业,但自华兴会计划在湖南起事,他即自任总指挥,武昌起义后做战时总司令,南京临时政府时为陆军总长,随后还做南京留守。

当时确实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担当这样的重要职务。

黄兴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地位,固然是因为每次起义他都亲自策划,身临前敌,冲锋陷阵,
表现的异常勇敢。

在同盟会主持日常生活的庶务干事期间,当时在日本留学的陆军士官生至少有九十三人加入同盟会,包括李根源、李烈钧、程潜、李书城、赵恒惕、允昌衡、王孝缜、袁华选等人。

后来响应武昌起义的正是以这批人为主。

李书城回忆说:“黄先生以为陆军学生必须在回国后掌握兵权,不可暴露革命的真面目。

因此,他叮嘱陆军学生中的‘同盟会’会员,不到‘同盟会’总部来往,陆军学生的入党证也是由黄先生一个人独自保管。

并商议有陆军同学在‘同盟会’会员中选择一批坚贞可靠的同志另组一个团体,名曰‘丈夫团’,与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团员应具的品德。


黄兴是豪士,是英雄,是开国元勋。

但是他更是有中国文化根底的读书人,他是“士”。

这个士便是曾子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与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士。

这个士也就是孟子所谓豪杰之士。

然而,这位豪杰之士的生命却是短暂的。

长期为革命事业而奔波奋斗,积劳成疾,最终因食道/胃静脉屈张破裂出血。

这位战斗时走在最前面,功成后却退到最后的实干家黄兴于1916年10月31日在上海与世长别,时年仅42岁。

有苦,我和你一起尝,有难,我和你一起扛,有甜,我让你们自己享。

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黄兴绝不会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