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秒表测时”实验报告Word版

“秒表测时”实验报告Word版

“秒表测时”实验报告
一、实验任务
利用秒表对电脑主机主要元件装配作业进行测时,计算标准时间
二、实验目的
1、掌握秒表测时技术;
2、掌握标准时间的制定原理、方法、程序和步骤;
3、学会正确划分各测时单元及其计时点,并学会确定正确的宽放率;
4、掌握必要的软件工具。

三、实验原理
1、秒表测时的定义
2、秒表测时的用途
3、测时单元的划分
四、实验设备、仪器、工具及资料
1、电脑主机
2、计算机
3、装拆工具、笔、纸、记录表格
4、秒表、计算器
五、实验过程
1、实验分组,每四人一组,两人负责装配产品,两人负责观测记录
2、收集资料,实验准备,布置工作地
3、划分操作单元,确定计时点
4、测时
采用连续法记录时间研究,在现场记录时用铅笔填写秒表读数“W.R”,见附件:时间研究表(一)。

计算基本时间“B.T”。

4、填写时间研究表(二),剔除异常值,用三倍标准法决定正常值范围(正常值范围在x±3σ内)。

5、决定宽放时间
取宽放率为:15%。

宽放时间=正常时间×宽放率
6、计算标准时间:标准时间=平均操作时间×评比系数+宽放时间
六、整理时间研究表(一)和时间研究表(二)
时间研究表(一)(现场记录)
时间研究表(二)(统计表)
七、绘制管制界限图
对每一个操作单元进行异常值剔除,选取其中一个操作单元绘制其管制界限图 1、剔除异常值 (1)、操作单元1:
n
X
X n
i i
∑==
1
11(其中n=8) 计算得69.71=X
n
X X
n
i i
∑=-=
1
2
111)(σ 计算得=1σ 1.48
正常值为σ3±X 之内,即在(3.25,12.13)之间,所以操作单元1无异常值 (2)、操作单元2:
n
X
X n
i i
∑==
1
22(其中n=8) 计算得=2X 6.79
n
X X
n
i i
∑=-=
1
2
222)(σ 计算得=2σ0.28
正常值为σ3±X 之内,即在(5.95,7.63)之间,所以操作单元2无异常值 (3)、操作单元3:
n
X
X n
i i
∑==
1
33(其中n=8) 计算得=3X 6.42
n
X X
n
i i
∑=-=
1
2
333)(σ 计算得=3σ0.32
正常值为σ3±X 之内,即在(5.46,7.38)之间,所以操作单元3无异常值 (4)、操作单元4:
n
X
X n
i i
∑==
1
44(其中n=8) 计算得=4X 6.55
n
X X
n
i i
∑=-=
1
2
444)(σ 计算得=4σ0.90
正常值为σ3±X 之内,即在(3.85,9.25)之间,所以操作单元4无异常值 (5)、操作单元5:
n
X
X n
i i
∑==
1
55(其中n=8) 计算得=5X 6.12
n
X X
n
i i
∑=-=
1
2
555)(σ 计算得=5σ0.46
正常值为σ3±X 之内,即在(4.74,7.5)之间,所以操作单元5无异常值 (6)、操作单元6:
n
X
X n
i i
∑==
1
66(其中n=8) 计算得=6X 6.46
n
X X
n
i i
∑=-=
1
2
666)(σ 计算得=6σ 1.6
正常值为σ3±X 之内,即在(1.66,11.26)之间,所以操作单元6无异常值 (7)、操作单元7:
n
X
X n
i i
∑==
1
77(其中n=8) 计算得=7X 8.47
n
X X
n
i i
∑=-=
1
2
777)(σ 计算得=7σ 1.99
正常值为σ3±X 之内,即在(2.5,14.44)之间,所以操作单元7无异常值 (8)、操作单元8:
n
X
X n
i i
∑==
1
88(其中n=8) 计算得=8X 9.42
n
X X
n
i i
∑=-=
1
2
888)(σ 计算得=8σ0.64
正常值为σ3±X 之内,即在(7.5,11.34)之间,所以操作单元8无异常值 (9)、操作单元9:
n
X
X n
i i
∑==
1
99(其中n=8) 计算得=9X 6.21
n
X X
n
i i
∑=-=
1
2
999)(σ 计算得=9σ 2.03
正常值为σ3±X 之内,即在(0.12,12.3)之间,所以操作单元9无异常值
2、绘制管制界限图
对于操作单元1,管制界限图如下: 平均值=7.69 标准差=1.48
管制上限UCL=7.69+3*1.48=12.13 管制下限LCL=7.69-3*1.48=3.25
操作单元1的数据都在管制界限之内,所以没有值被剔除。

八、分析秒表测时法确定电脑主机主要元件装配过程的标准时间的结果
因为标准时间=平均操作时间×评比系数+宽放时间,即标准时间=正常时间+宽放时间。

秒表测时法测定的时间是操作者完成某单元的实际时间,表二中已算出操作者完成操作所需的标准时间,由于是选取2个同学的8项操作数据,数值存在着些许差异,操作者的操作速度可能比标准动作快(正常速度操作),也可能比标准动作慢,所以,不能直接将表二中算的的平均值认为是操作者以正常速度操作所需的时间,因此我们要对操作者的作业进行评定,并以此对观测时间进行修正,即将求得的平均值乘上评定系数。

使操作所需的时间变为不快不慢的正常时间。

这样才能保证制定的标准时间的科学性。

在计算标准时间的时候,我们还计算了宽放时间,因为正常时间并未考虑操作者个人需要和各种不可避免的延迟因素所耽误的时间。

如果以正常时间为标准时间,则会使操作者从早到晚的工作。

显然这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在秒表测时法确定标准时间以前,还必须找出操作者
3.25
管制上限(UCL )
中心线(平均)(CL )
管制处限(LCL )
7.69
12.13
所需的停顿和休息的时间,即宽放时间。

这样才符合实际需要。

因此我们在用秒表测时法确定电脑主机装配过程的标准时间的时候,计算了正常时间及宽放时间,以保证标准时间的科学性。

九、思考题
1. 秒表测时的步骤?
1)获取充分资料;
2)作业分解-----划分操作单元;
3)确定观测次数;
4)测时;
5)剔除异常值并计算各单元实际操作时间;
6)计算正常时间;
7)确定宽放时间;
8)确定标准时间。

2. 如何划分操作单元?
1)单元之间界限清楚。

每一单元应有明显易辨认的起点和终点;
2)各单元时间长短适度。

一般来说,单元时间越短越好,一般认为以0.04min为宜,这是由经验研究人员所能观测记录的极限;
3)人工操作单元应与机器操作单元分开;
4)不变单元应与可变单元分开;
5)规则单元、间歇性单元和外来单元应分开,否则在观测记录上将引起极大困惑;
6)物料搬运时间应与其他单元时间分开。

3. 连续测时如何进行?
在整个研究持续时间内,秒表不停地连续走动,直到整个研究结束为止。

观测者将每个操作单元的终点时间读出,记录在表格内。

研究结束后,将相邻两个操作单元的终点时间相减,即得到操作单元实际持续时间。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