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滑坡防治工程的地质分析与治理措施选择
滑坡防治工程的地质分析与治理措施选择
可靠; 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材料、施工技术方面的资源优势,
在做到技术上可行的原则下,尽量节省工程投资。 按先后顺序考虑绕避、排水、减载压脚,支挡防护措施,
同时体现综合治理的原则 。
徐开祥等认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不同于一般工民建等建设工程,它是地质工程中的 特殊类型,是对不稳定地质体实施改造的防灾地质 工程。
滑坡防治工程的基本理论体现为两个观点的最佳 结合,一是地质观点,二是工程观点。前者保证 对灾害特征、成因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正确无误, 后者保证优化比选出能够达到防治工程目标,而 工程投资又最低的最佳方案。同时要与工程建设 相结合。
滑坡防治工程的 地质分靠性
防治工程设计
削方减载区
地质分析三:滑带的判断(一)
滑带的判断(一)
● 切忌将勘探中揭露的软弱岩土层轻易地定 为滑带。 ● 必须根据其物质成份和结构特征,软面形 态与产状,擦痕性质与方向,软面上下岩土 层性质及岩层产状、裂隙发育特征及其与软 弱层的切割关系,风化破碎及松动状况和地 下水特征等,综合判断其成因。
滑带的判断(二)
滑坡作用的地质过程、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的复杂性、 多样性、多变性和非稳定性
属于行业性较强的特殊的地质工程 工程设计所有方案必须从属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要达到
的目的; 防治工程应与主体工程建设相协调,与周边环境相融洽,
防治工程的有效性与主体工程使用寿命一致; 工程措施应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简单易行,力求安全
滑坡防治工程的地质分析 与治理工程措施选择
(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为例)
主要内容
滑坡防治工程特点 滑坡防治工程的地质分析
致灾体基本特征的判定 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滑坡防治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滑坡防治措施的分类 主要工程措施的适用条件与应用分析 治理工程措施选择的原则与依据
滑坡防治工程的特点
镜扫描、绝对年龄鉴定等手段,从微观领域 进一步研究确定其成因。
千将坪滑坡滑坡滑带
充分考虑滑带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特征
由于滑坡体原岩的非均质性,滑动时各部位滑速、滑距的差异 性,同一滑坡体内各部位的滑带形状、厚度、物质构成、粒度 成分常有很大的区别。
一些岩层倾角大于斜坡坡角的坡体产生的滑坡,其上、中段一般 顺层滑动,滑带通常厚度小,颗粒较细,滑面平直光滑,有的 还被粘性土充填,抗剪强度较低;下段切层滑动,滑带通常厚 度较大,颗粒相对较大,滑面较粗糙,甚至呈锯齿状,抗剪强 度较大。
孙广忠(1996)等提出了以研究复杂地质体改造和控 制的地质工程理论,并对地质工程进行了系统深入 的探讨和实践,是重大滑坡防治工程的基础理论。
殷跃平等认为,随着在复杂地质体中进行重大工程 建设的情况的日益增多,遭遇到的滑坡体不仅在规 模上越来越巨大,而且滑坡结构更加复杂,对它的 变形破坏过程的了解更加模糊,对重大滑坡的防治 就要求地质勘察、设计与施工有机结合,并以“地 质”为主线贯穿始终,以“设计”为桥梁沟通“地 质”和“施工”。
●岩体中原生软弱层物质成分较单纯,成层性 明显;
●构造作用形成的层间错动带及断层带物质成 分较单纯,但有压碎的角砾及揉皱现象,角砾排列、 层面上的擦痕、褶皱轴面及次级裂隙产状显示受力 方向与重力滑动方向不一致
●滑带物质成分通常较复杂,角砾排列、层面 上的擦痕、揉皱轴面方向、次级裂隙产状显示受力 方向与重力滑动方向一致。
地质分析二:滑坡变形迹象的判定
由于习惯于将有裂缝出现的松散堆积体定成滑坡,关键 在于正确判断裂缝的成因。尤其是房屋裂缝的判定最 困难。
一是地面裂缝: ● 滑动 ● 不均匀沉降 ●膨胀 ● 卸荷
二是房屋裂缝:一般与地面裂缝相匹配
滑坡稳定性的宏观变形迹象判断
滑坡失稳下滑前地面上的系统变形开裂迹象
除了地形上配套的裂缝之外,滑坡体上的建筑物变形与开裂 也是判断滑坡稳定性的宏观迹象。但建筑物的开裂也可由其 它原因产生,比较常见的为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 开裂。判断建筑物开裂是否滑坡活动所引起,应当将开裂建 筑物在滑坡上所处的位置、开裂的力学属性及发展过程联系 起来加以分析。如正好位于后缘拉裂带,则建筑物应产生自 地基向上发展的张裂;而如位于前缘隆起带则建筑物会产生 自顶部向下发展的张裂;而如处于两侧翼剪张带则应产生剪 裂隙。如群体建筑物位于相应地带,则建筑物的开裂应是群 体的而非个别的。
滑坡区新 建集镇
填方压脚区
层面
原设计挡土墙工程
地质分析一:滑坡与堆积体的判定
关于致灾体基本特征的判定
滑坡与堆积体的判定 由于广泛分布的第四系松散堆积体,成因复杂,残坡积、崩
坡积、滑坡堆积的碎(块)石土常相伴分布或混杂一起,不 易分辨,极易将少数位于岸坡凹槽中的松散堆积体误判为滑 坡。若不认真鉴定,会导致防治决策的失误。 从堆积体形态、物质构成、性状特征、与基岩接触面关系、 变形迹象等方面综合判断。
一些缓倾角、中等倾角岩层构成的斜坡,滑坡上、中段一般切 层发育,下段则顺层剪出,各段滑带特征则与上述顺向坡相反。
硬岩段滑带一般粗颗粒较多,软岩段滑带则细颗粒较多。
抗剪强度还与滑带内碎石成分、含量、形状、风化程度、胶结 程度、有无夹泥、含水状况等有关。因此在采取试验样品和选 取滑带力学参数时,必须充分考虑滑带的这种非均质性和各向 异性特征。
滑带的判断(三)
●原生软弱层和构造层间错动带厚度一般 均匀,滑带厚度一般变化较大。
●滑带、原生软弱层和构造层间错动带一 般有不同程度风化,并夹泥,但新鲜的或微 风化、不夹泥的软弱层肯定不是滑带。
●软弱层上覆岩体完整,层理清晰,层间 无明显松脱、错动,一般不是滑带。
注意那些否定滑带的证据
●软弱层中擦痕显示错动方向反向。 ●软弱层中早期方解石等热液性细脉保存完整。 ●软弱层被构造断层或裂隙错断。 ●借助化学分析、X衍射分析、薄片鉴定、电
滑坡整治并非是加以支挡就可以奏效的纯工 程问题,而是对有其特有形成条件、产生原因、 变形破坏机制、几何边界条件、起动—运 动—停止过程的复杂而可能成灾的地质作用 的治理,只有在勘察与防治中对上述各方面 获得正确认识并将之应用于设计中,才能达到 治理的预期目的。换言之,依据以上5个方面 的正确认识才能选定有效的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