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行政许可法是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
行政许可法是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
比如: 两人实地核查; 听取第三人意见制度; 听证制度(继行政处罚法之后,扩大了听证范围、 确立了听证笔录的排他性效力); 期限制度; 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标准制度(招标、拍卖;先 来后到);等等。
第四,行政许可的费用
• 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 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除非法律、行 政法规另有规定。
二是,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 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 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特许类行政许可
功能:配置稀缺资源、纠正 市场失灵; 特征:与资源有关,一般有 数量限制;被许可人往往要支 付一定的费用;遵循法定的条 件和程序,可以转让;一般要 求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 方式确定被许可人。
合法原则[行政许可法第4条]:
• 设定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 范围、条件和程序。
• 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 范围、条件和程序。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行政许可法第5条] 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应当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 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应当 公开。 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人有依法取得行政 许可的平等权利,行政机关不得歧视。
行政机关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情况
•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 • 超越法定职权;
• 违反法定程序;
• 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 予行政许可决定; • 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监督原则
[行政许可法第10条] • 政府对其职能部门、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 的监督(政府内部的层级监督); • 行政机关对管理相对人的监督。
第一,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范围。
一是,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 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 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 的事项--普通类行政许可 功能:防范风险、保障安全; 特征:法律法规对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并未禁止, 只是规定应当符合一定的条件;没有数量限制;不 得转让。 例证:持枪许可、游行示威许可、药品生产经营 许可、化学品或者爆炸品等各种危险品的生产经营 存储运输方面的许可。
四是,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 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 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 --核准类行政许可 功能:控制风险、保障安全;
特征:是否给予许可的标准和条件往往是技术
性、专业性的;行政机关一般没有自由裁量权;
通常没有数量限制;不能转让。
例证:锅炉压力容器的检测、消防验收、生猪 制品的检疫、禽类制品的检疫
五是,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 定主体资格的事项--登记类行政许可
功能:提供资信力,确立被许可人的市场主体地位;
特征:一般只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通常可以当 场作出决定;行政机关一般没有自由裁量权;没有数量 限制;许可不能转让。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行政许可的概念、特征 行政许可的六大原则
第三部分 行政许可的三项制度(设定、实 施、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行政许可的概念、特征 --什么是行政许可
• 行政许可法-- 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 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 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 定活动的行为。
行政许可的特征
一是,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对事务实施控制或 者管理的一种行政行为。 二是,行政许可是一种外部管理行为。 三是,行政许可是一种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四是,行政许可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五是,行政许可的直接内容在于是否准予相对 人从事特定活动。
两人实地核查;听取第三人意见制度;听证制度;特许类许 可的招标、拍卖;有数量限制的,遵循先来后到的原则;等 等。
便民原则
[行政许可法第6条] 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便民的原则, 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 一个窗口对外(义务性规定) 统一办理、联合办理或者集中办理(倡导性规定) 不必使用申请书格式文本;如必要,免费提供; 一次性告知;禁止要求提供不必要的材料和重复 提供材料;当场决定;期限制度。
第二,行政许可的设定形式,就是什么 样的规范性文件才能设定行政许可。
• 法律 • 行政法规 • 国务院的决定(500项) • 地方性法规 •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 其他规范性文件,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一律不 得设定行政许可。
四类主体、五种方式设定行政许可
•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
• 国务院--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
一是,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 二是,“一个窗口”对外(强制的义务性规定,行政 许可法第26条第一款)。 三是,统一办理、联合办理或者集中办理(倡导性、 引导性规定,行政许可法第26条第二款)。
第三,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
一般程序:申请与受理;
审查与决定。
特别程序:招标、拍卖;考试、考核;检验、 检疫、检测;登记。
• 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和较大的市的地方人
大及其常委会--地方性法规
• 省级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规章
第三,行政许可设定权限。
一是,凡行政许可法规定可以设定行政 许可的事项,法律都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二是,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尚 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三是,对于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尚未制 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 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因行 政管理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 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 但是,地方性法规和省级规章,不得设定资格、 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 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 地方性法规和省级人民政府规章设定的行政许 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本地区。
.第一批取消789项; .第二批取消406项; .另有82项行政审批 改变了管理方式。 .第三批取消409项,改变管理方式39项,下放 管理层级47项。
第三,制定行政许可法,是适应加入世 贸组织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部分
行政许可的六大原则
第一,合法原则。 第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第三,便民原则。 第四,救济原则。 第五,信赖保护原则。 第六,监督原则。
行政许可的实施
• 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
• 行政许可实施主体制度的创新 • 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 • 行政许可的费用
第一,实施行政许可的主体
行政许可作为一项重要的行政权力,原则上只能 由行政机关实施。
同时,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行政许可法又 作了两点补充性规定: 一是, 授权实施行政许可(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等);
例证:企业登记、社会团体登记、事业单位登记
---- 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范围
一是,老百姓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
二是,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 三是,社会自律能够管理的事项。 四是,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 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事项。
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制度
行政许可的设定权,是指哪一级国家机关有
• 例证: 国有土地使用权 出让许可、海域 使用权许可、无 线电频率配置许 可、排污许可、 自然垄断行业的 市场准入许可。
三是,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 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有特殊信誉、特殊条 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资格资 质类行政许可
功能:提供证明力,确认从业水平或者技能、信誉 特征:一般没有数量限制;一般通过考试、考核等 方式并根据考试、考核结果决定是否给予资格认可; 行政机关一般没自由裁量权;不得转让。 例证:执业律师、执业医师、注册建筑师、教师、 注册会计师、建筑企业资质、测绘单位资质
期限制度
• 通常情况下,20天;必要时,延长10天(法律、 法规可以作更长或者更短的规定,规章只能作短 的规定)。 • 统一办理,联合办理或者集中办理的,45天,必 要时,延长15天。 • 层级审查:20天(法律、法规可以作更长或者更 短的规定,规章只能作短的规定)。 • 发证时间:10天。
实施行政许可的程序
救济原则
[行政许可法第7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 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权 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其 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 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信赖保护原则
[行政许可法第8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 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 行政许可。 [三种例外]:一是,法律、法规、规章修改 或者废止;二是,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 况发生重大变化;三是,行政机关违法作出准予 行政许可的决定。 • 撤回或者撤销行政许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 织受到财产损失或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政 机关应当给予补偿或者赔偿。
第三部分 行政许可的三大制度
• 行政许可的设定
• 行政许可的实施 • 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行政许可的设定
• 行政许可的设定事项范围
• 行政许可的设定权 • 行政许可的设定规则
行政许可事项的设定范围制度
所谓行政许可事项的设定范围,就是根 据设定行政许可应当遵循的价值取向,确定 在立法上什么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什么 事项不能设定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法是一部 规范政府行为的重2004年7月8日)
杭州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许可法》(以下 简称行政许可法)已 于 2003年8月27日经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四次会议通过,将 于2004年7月1日起施 行。这是我国社会主 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 件大事。
行政许可法出台的背景
• 一是,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的实践 需要。 • 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需要。 • 三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