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集千秋楷模上一集我们讲了,范仲淹是做到了“三不朽”的人。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历史上能有几人?集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文武全才,更能有几人?范仲淹为什么会受到千秋敬仰?我们分别从几个方面看一下。
一、先忧后乐,以民为本为官一任,为民兴利1021年,捍海堰1033年,江淮赈灾1034年,睦州德政-建严子陵祠,兴学校,治水患1034年,苏州治水1036年,饶州仁政-剿平湖匪,免除茶税,清查积案,“九箭射东湖”二、谏言献策,奋不顾身1026年,冒哀上书三出专城——两谏太后,谏止废后,上书论朝政被指为朋党。
二、谏言献策,奋不顾身最能体现范仲淹见义忘身精神的,是他弹劾阎文应。
范仲淹任礼部员外郎不久,改判国子监。
这时候郭皇后暴死。
前面我们讲过,当年皇帝在吕夷简等人怂恿下废掉了郭皇后。
至景祐年间,尚、杨二美人失宠,仁宗又怀念郭皇后。
皇帝曾经密令召郭后入宫。
郭后说:若再召见,必须面对百官重新册封方可。
不久,郭皇后患小疾,遣阎文应带领医生诊视,数日内竟暴亡。
朝廷内外怀疑阎文应下了毒药。
阎文应与吕夷简关系很亲密,郭皇后被废,他们都是出了力的。
事实证明,阎文应一伙搞这个废后闹剧,纯然出于发泄私愤。
现在郭后有可能重新被册封,于是便下了毒手。
范仲淹对阎文应一向不满,因为他以内侍之便,干涉朝政。
郭皇后之死,他更是罪责难逃。
谏官们开始弹劾阎文应,范仲淹更决心向皇帝揭发他的罪恶。
为此,他留下遗嘱,安排了家事,对长子纯佑说:“吾不胜,必死之!”这一次,范仲淹赢了。
阎文应终于被贬逐岭南,死在路上。
对此,梅尧臣曾作诗赞扬:山水番君国,文章汉侍臣。
古来中酒地,今见独醒人。
但同时又写了一篇《灵乌赋》劝范仲淹少说话:“结尔舌兮钤尔喙,尔饮啄兮尔自遂。
同翱翔兮八九子,勿噪啼兮勿睥睨,往来城头无你累。
”但范仲淹不愿意结舌钤喙,也作《灵乌赋》以答,态度却和梅尧臣截然相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三、戍边御敌,知难而上1040~1041年,抵御西夏1044~1045年,宣抚陕西、河东,又知邠州。
四、创通经义,明体达用复兴儒学,提出“孔颜乐处”思想。
创立“春秋学”。
范仲淹在南都掌府学时收留孙复,即“授以《春秋》”。
“宋初三先生”即胡瑗、孙复和石介,先后游仲淹之门。
五、革新政令,为国图远宋学精神中的“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王安石)而止,其始则亦是创自范仲淹(钱穆)。
由范仲淹倡导、推行的庆历新政,是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先河。
六、重视教育,举荐人才宋代“书院”的兴起,本于范仲淹。
仲淹掌教应天书院开创了中国的书院式教育。
欧阳修,富弼,张方平,田况,王洙种世衡,狄青种世衡(985年-1045年),大儒种放之侄子。
北宋一朝种家将的开山人物。
后来有杨家将。
为时总领西北军务的范仲淹一手提拔。
招抚羌人,筑城安边,并巧施离间计,除去西夏李元昊的心腹大将野利旺荣、遇乞兄弟。
七、心胸坦荡,淡泊名利没有私仇。
吕夷简,郑戬(与范仲淹是连襟,曾揭发滕子京)三表辞让观察使(1042年)。
连上五表辞让枢密副使(1043年)。
范仲淹为什么能做到这样的进退自如呢?主要就是因为他澹泊名利,不恋官位。
如果一个人总是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在关键的时候患得患失,放不下既得利益,就会在大是大非面前直不起腰杆。
范仲淹与吕夷简的关系,很能说明这一点。
1040年,吕夷简重新担任宰相,在他的推荐下,范仲淹升为龙图阁学士,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和韩琦一起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仁宗对吕夷简的表现很满意,当面称赞吕夷简是一位不念旧恶的长者。
当范仲淹入谢时,仁宗面谕他与吕夷简“尽释前憾”,范仲淹顿首奏道:臣向所论盖国事,于夷简何憾也。
范仲淹面谢吕夷简曰:“向以公事忤犯相公,不意相公乃尔奖拔?”吕夷简回答曰:“夷简岂敢复以旧事为念耶?”以上范仲淹的回答,皆表明了他光明磊落的胸怀。
庆历四年(1044年)七月,庆历新政面临失败。
范仲淹以参知政事安抚河东,道经郑州,此时吕夷简在家养老。
仲淹去拜见他,夷简欣然相与语终日。
他们很高兴地聊了一天。
吕夷简问:“参政何为亟去朝廷?”范仲淹答道:“以暂往经抚两路,事毕即还。
”吕夷简说:“此行正蹈危机,岂可再入?经制西事莫如在朝廷之便。
”仲淹为之愕然。
后来事实证明,夷简不幸言中了。
吕夷简这种不传之秘也告诉了范仲淹。
真的是老谋深算。
是年十一月吕夷简病逝,范仲淹有《祭吕相公文》:“……得公遗书,适在边上,就哭不逮,追想无穷,心存目断,千里悲风。
”后人对两人关系评价说:范仲淹,大节凛然,气量恢宏,含忠履洁,公而忘私,无憾于吕公,无憾于天下。
正如晁补之所引范仲淹之语:“为官者,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八、清正廉洁,情操高尚窖金捐僧为人写墓志、序文,从不收酬金。
在苏州、洛阳、长山置义田。
“遗表不干私泽。
”“殓无新衣,友人醵资以奉葬。
”九、治家严谨,教子有方“常以俭约率家人”“丧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不重肉。
临财乐施,意豁如也。
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
”(《年谱》)制定《家训百字铭》几个儿子都有成就长子纯佑早亡次子纯仁三子纯礼幼子纯粹九、治家严谨,教子有方次子纯仁,皇佑元年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兵部员外郎,吏部尚书等。
苏辙论殿试策问,引汉昭变武帝法度事。
哲宗震怒。
辙下殿待罪,众不敢仰视。
纯仁从容为之辩罪。
哲宗为之少霁。
辙平日与纯仁多异。
至是乃服谢纯仁曰:“公佛地位中人也。
”三子纯礼,累官至光禄卿,给事中。
徽宗时,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擢尚书右丞。
徽宗立,纯礼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有人告发村民谋逆。
纯礼审其故。
此民如戏场观戏,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
想当皇帝?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以不应为杖之,足矣。
”徽宗从之。
范仲淹四子纯粹,神宗元丰年间任陕西转运判官,经常往来于庆州,后又代兄知庆州。
他沉着有才干,善于应对复杂的形势。
当时,五路兵马出师西夏,知庆州统帅高遵裕出兵环庆,刘昌祚出兵泾原,李宪从熙河出发,种谔出兵鄜延,王中正出兵河东。
泾原兵马因故未能按时到达,高遵裕怒其拖延,欲诛杀刘昌祚。
刘积忧成疾,其部下愤愤不平。
纯粹为避免两军矛盾激化,劝高遵裕息怒,前往刘昌祚处探问。
高遵裕权衡利弊,亲往探视,化解了矛盾。
这次行动无功而返。
神宗意欲再次兴兵。
纯粹上奏说:陕西军力单薄,举兵征讨,对国家和人民都不利,不能再劳民伤财了,否则会动摇国本。
我现在不劝告皇上,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人追究我不进言的失职行为。
我不愿意沉默不语、不进忠言而后悔一辈子。
由此可见,范纯粹继承了父亲“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忠直品格。
宋神宗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晋他为副使。
十、用行舍藏,出处有道1037年知润州,范仲淹给皇帝有《谢表》:“进则持圣政之方,冒雷霆而不变;退则守恬虚之趣,沦草泽以忘忧。
”范仲淹从不一味地蛮干,更不作无谓的牺牲,经常表现出很有弹性的人生态度和政治谋略。
1044年,因为庆历新政的实施严重影响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仁宗听信谗言,又以朋党责之。
范仲淹知道,皇帝对他的信任已经变味了,如果他的改革得不到皇帝的支持,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进行的。
于是范仲淹就想避开锋芒,主动请罢参知政事,再度出守西北边关。
皇帝也顺水推舟,让范仲淹宣抚陕西。
1036年在饶州时,道士程用之为范仲淹画像,范仲淹题诗其上:无功可上凌烟阁,留取云山静处看。
对功名看得很淡然1043年知越州,翠峰院相传是范蠡的故居,范仲淹题诗曰:翠峰高与白云闲,吾祖曾居山水间。
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
表示要学习祖宗范蠡,功成身退1044年,庆历新政遭遇挫折,范仲淹宣抚陕西。
访隐士魏疏,作诗曰:我亦宠辱流,所幸无愠喜。
进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
范仲淹也是常人啊范仲淹与常人一样,是个矛盾的统一体。
他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怀,这使他勇于出世,奋不顾身;同时他也有淡泊从容的一面,这使他在官场的沉浮中能够不计名利,进退自如。
所以,范仲淹受到了当代和后世的景仰和纪念。
“流风解说范希文”诗文范公祠——李士翱先忧后乐是平生,不独胸中十万兵。
风采曾倾天下望,文章高播百年名。
当进自谓超平仲,今日人称逾孔明。
欲挽唐虞还宋室,可堪天际掩长庚。
长白竹枝词——张实居书堂路自象山分,犁箭南来半入云。
野老相逢谈往事,流风解说范希文。
毛泽东早年在《讲堂录》中说:“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的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的人。
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
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与清代的曾国藩。
”曾国藩因为镇压农民起义,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范仲淹则是千年以来有口皆碑的楷模。
在中华民族文化圈内,范仲淹属于几无争议的人物,因为他树立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光辉典范。
所以,范仲淹永远是我们的楷模。
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永远激励着立志进取的志士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