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精华版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A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 B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点)应 用知识要点 A.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 B.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国情出发,理论联系实 际,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和发展真理。
第三章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五章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1.社会的经济结构记忆口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反作用于生 产力 关键词组▲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 与阶级(所有制关系、生产中的地位和分配决定的消费关系) 2.社会的政治结构记忆口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国家的本质。国体和政 体,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质。 关键词组▲包括两部分: a、政治法律制度政权的组织原则立法司法等 b、政治法律设施,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等答题要点 A.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国家的职能一般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C.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也是一个历史范 畴。 3.社会的文化结构记忆口诀▲文化促进作用 关键词组▲社会意识文化精神生产答题要点社会意识的构成(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完全同步性2、并不是和经济发展水平相 一致3、历史继承性) B.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取期精华,弃之糟粕) C.精神生产及其相对独立性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知识要点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并不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 性。
第三章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4、坚持矛盾的观点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对立统一的 B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过程 5、质变与量变的关系 A.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质与量的结合 就是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界限。 B.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质变和量变两种形 式。 事物的量变与质变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
第六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中生产力的必要要素,是现 代社会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要素。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4、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A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 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A、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 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A、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3、事物发展的规律 A、规律它揭示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 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 B事物的自我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螺旋式的上升运 动)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应用)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五、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 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新民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A.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必然性 1、农民和资产阶级不行2、中国工人 阶级的壮大3、十月革命) C.“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时代不同2、领导阶级不同3、指导思想不同4、革 命前途不同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2、 工人阶级的成长与壮大奠定了阶级基础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 结合为党的成立做好了思想和干部准备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A.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知识要点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 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知识要点两没收一保护 C.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知识要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知识要点 A.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惟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B.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冲破教条主义 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C.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D.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E.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世界无产阶级不可能按一种固定的 横式来进行,各国共产党人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革命 和发展的道路。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四、三个代表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地位:三个代表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 承和发展 3、指导意义: (1)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2)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使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二、毛泽东思想
1、科学含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 发展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 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科学体系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定位 a、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际结合的光 辉典范 b、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c、毛泽东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 渊源和理论先导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三、邓小平理论
1.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论形成的社 会实践基础知识要点 A.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 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B.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 全面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 廓。 C.第三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 D.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 思想并写人党章。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知识要点
第二章 新民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知识要点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是经过合作社的途径,把个体手工业的生 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知识要点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的原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把以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全 民所有制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知识要点 A.“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完成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954年9月在北京举行。 重大意义 C.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及其意义(P114)
2017年成人高考政治培训
授课:李双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世界观是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 整个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 B.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 学说。
C哲学的基本派别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a.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b.主张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你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 奋斗
第六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A.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对
生产力反作用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A.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决定作用;上层建筑 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马列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即运用马克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 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 史经验上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国的特点和民族形式结合起来,植根中国文 化。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
1.认识的辩证运动知识要点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a.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特点(直接形象) b.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特点(间接和抽象)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立统一(统一:理性认识依 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B.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意义(指导实践和得到检验)、条件与 途径(理论和实际结合,制定目的和计划,群从掌握,实验)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识要点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本性决定的,实践的 特点决定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3.真理发展的规律知识要点 A.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统一。 B.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同谬误进行斗争并不断战胜谬误的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