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摘要:从后发追赶型经济体现代化的演变规律来看,依靠低廉要素成本和广阔市场需求,后发经济体可实现压缩式高增长。

开发区作为一定区域空间内通过要素集聚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载体,在过去三十年中,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然而,随着潜在增长率逐渐收敛至前沿国家水平,后发优势对维系高增长的作用愈加有限,很多开发区因此遇到发展瓶颈。

本文通过对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经验的总结,为我国开发区转型提出三条参考建议:一是要转变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推动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二是要坚持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三是要适应国际产业分工和新技术革命发展趋势,深化对外开放,为企业深层融入全球价值链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关键词:高新区,转型,高质量发展开发区作为一定区域空间内通过要素集聚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载体,在过去三十年中,对地区经济增长发挥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然而,随着潜在增长率逐渐收敛至前沿国家水平,后发优势对维系高增长的作用愈加有限,这也是近些年开发区遇到发展瓶颈的深层原因。

为突破瓶颈,实现新一轮以高质量为核心特征的发展,成都高新区就贯彻新发展理念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本文通过总结成都高新区推进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做法和经验,为我国开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成都高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成都高新区以构建产业生态圈为统领,转变招商工作重点,着眼产业链全景图,以优化产业结构生态为目标,以强链补链精准招商为抓手,促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提质增效。

2018年全年,电子信息制造业123家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产值3000.5亿元,同比增长20.41%;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销售上亿元的品种达26个,在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升至第6位;新登记新经济企业11139户,增速达25%①。

(二)要素优化稳步推进,创新驱动逐渐显现成都高新区稳步推进劳动力、资本、土地三大经济发展要素优化。

2018年全年,通过柔性引才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省“千人计划”70名、“蓉漂计划”人才87名、主导产业急需紧缺人才4000余名;启动总投资530亿元的10个PPP项目,助推80余家企业改制上市;腾挪盘活低效工业用地648亩,建成标准厂房87万平方米。

同时,积极培育创新动能。

全年新增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9800家,同比增长60%;新增研发机构62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8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8个②。

(三)城市功能优化提升,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成都高新区秉持“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构建五级绿化体系,有序推进水系、绿地、公园建设。

2018年,绿地面积达3385万平方米,人均面积达10.4平方米,全年建成投运15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完成172个拆墙透绿点位,打造花园式特色街区2条,推进7个老旧院落提升改造,拆除围墙约1.3万米、违法建筑物约9000平方米,增加城市开敞空间约14万平方米。

以铁像寺水街片区、南苑片区、环电子科大片区为代表的示范街区等已逐渐显现引领作用。

同时,大力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开工包括人才公寓、社区综合体、公立学校、医院等在内共58个民生项目③。

二、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建立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一)坚持创新发展,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打造产业生态圈,以促进知识流动为核心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一是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组织经济工作,构建“管委会—产业功能区—街道(乡镇)”三级管理机制。

党工委和管委会抓资源配置、统筹协调和战略制定,产业功能区抓产业发展和项目引培促建,街道(乡镇)抓保障工作。

以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新经济活力区和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四大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构建“一区四园”架构,纠正了以往多园区、分散化、产业无序竞争带来的市场失灵。

相应地,在管委会组织架构上进行调整,重组优化新经济发展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局、生物产业发展局和空港新城管委会,提升政府服务企业的专业性。

二是建立产业梯度培育机制,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

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重点培育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四类创新企业。

培育雏鹰企业,重在评价和辅导,每年筛选一批科技型初创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和辅导;培育瞪羚企业,重在加速成长,瞄准一批复合高增长或连续增长企业给予大力度支持;培育独角兽企业,重在提升发展质量,瞄准一批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给予企业大力支持;培育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重在生态带动,围绕企业并购重组和购买初创企业创新产品,给予相应的政策补贴。

设立100亿元的新经济创投基金和每年2亿元的新经济应用场景专项资金,为孵化项目、初创企业搭建便捷高效的投融资对接平台。

三是探索“业界共治”模式,促进实现决策专业化。

由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业界共治模式打破了传统决策方式,强调不同专业能力的参与者对产业发展路线选择共同发挥影响,从而实现决策专业化和科学化。

成都高新区已在5G、生物医药等高新产业领域成立了“业界共治理事会”,并逐步向数字文创、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广。

四是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促进知识流动,培育创新动能。

其一是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例如与高校和央企、省企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中西部首个新药临床研发省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联盟,获批西南首个“芯火”双创基地,与四川大学共建成都前沿医学中心,推动形成“成都市先进集成电路与微系统科技创新产业联盟”;推动诺贝尔奖得主科恩伯格教授投资建设创新大分子药物研究所,与魏于全院士团队合作成立“百年达摩院”;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等。

其二是加强专业技术平台建设。

例如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共同成立四川省军民科技服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中国联通共同打造联通大数据人工智能创新基地等。

其三是打造开放式政产学研用常态化交流平台来推动知识流动。

例如汇聚行业资源和要素建立新经济企业俱乐部,依托BAT等知名企业和顶级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建立天府新经济私董会,促进企业与北上广深新经济生态的交流沟通等。

(二)坚持协调发展,重塑城市经济地理,加快东部空港新城建设,实现集聚效应向外溢效应转换一是托管12个整乡(镇),拓宽城市永续发展空间。

2017年4月,简阳市丹景乡等12个整乡(镇)委托成都高新区管理,面积约483平方公里,依托新机场发展临空产业区。

这一方面为现有发展扩展了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以先动带后动,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8年全年该区域共落地项目64个,协议总投资1627亿元,到位内资40.57亿元、外资3300万美元。

实质性启动中国电信西部创新基地、顺丰空港新城产业园等8个项目,总投资约470亿元④。

二是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加快基础设施覆盖,缩小城乡发展不均衡。

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工程,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规划,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推动土壤改良。

三是推动经验复制推广,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发挥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

完善农业产业扶持政策,依托空港新城发展临空现代农业。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做大做强。

深化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推动中国彩色花木港、高效农业示范园等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三)坚持绿色发展,以公园城市为抓手推进城市建设,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实现乡村振兴一是以公园城市为抓手推进城市建设。

树立“一个产业社区就是一个公园社区”的理念,将核心街区集连成片,构建形成公园社区、示范街区、示范小区三级公园城市体系。

通过打造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意义的公园社区、示范街区和示范小区,以点带面促进城市建设升级。

二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实现乡村振兴。

其一是建立区环境监管信息化平台,新建16个大气微站和11个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⑤。

其二是健全河长制管理体系,大力实施锦江、沱江流域水生态治理,组织开展“清河行动”和“控源截污”等专项治理。

其三是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编制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方案。

其四是启动“丹景山—三岔湖”一山一湖生态走廊、绛溪河生态带等项目建设。

(四)坚持开放发展,全力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格局一是全力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

其一是抓住企业开办和工程建设两个关键环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企业开办环节中,大力推进“不见面审批”和“仅跑一次”改革,建成市场主体登记智慧协同系统,实现企业设立审批不见面,将政务服务延伸至街道(乡镇)和孵化器。

工程建设环节中,率先启动建设基于建筑信息化模型(BIM)技术的工程建设项目在线报建平台。

其二是依托自贸区实施“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向市场主体放权,激发市场活力。

其三是提升政府专业化服务水平。

构建重点企业由领导对口联系服务,一般企业由产业功能区、街道(乡镇)联系服务的全覆盖服务体系,形成“随叫随到、不叫不到、服务周到”的专业化政府服务企业机制。

其四是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

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和“非禁即入”的原则,全面实行“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受理。

综保区实施“7×24”小时预约通关,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

二是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格局。

以全球视野谋划国际战略通道建设,依托空港新城国家级航空枢纽和铁路枢纽的优势,推动建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和“空铁公水”多式联运中心。

充分利用蓉欧快铁大通道功能,鼓励企业扩大产能合作和对外贸易。

以自贸试验区为载体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获批全国第二个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审核便利化试点。

引进德国巴伐利亚州驻成都办事处等数十家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办事机构,昆仑万维、中软国际等行业领军企业入驻中国—欧洲中心。

(五)坚持共享发展,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着力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一是以社区为立足点,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通过机构改革,将社会治理的“属地责任”落实到街道、乡镇。

转变街道、乡镇碎片化的工作方式,围绕社区治理、城市更新改造、以及“15分钟”生活圈,提升项目策划生成能力。

建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以党组织领导为核心,以科学的组织动员体系、法治的管理运行体系、精准的引领服务体系、专业的人才支撑体系、严格的权责约束体系为支柱的“一核五柱”体系,设立878万元社区激励资金,推进示范街道和社区创建工作。

培育社会组织、社会企业、打造社区营造师团队。

建立社区社会组织职能清单制度,引导社区社会组织根据自身职能清单,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