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境
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 规定性(情景交融)之外,还有 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意境” 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
的外延小于“意象”。
从审美活动(审美感兴)的角度看,所谓‚意境‛,
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
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 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 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 外‛、‚象外之象‛),另方面‚意‛也就从对于
的深切同情。 格调柔婉,内蕴清空。
• ‚阴柔美‛概括起来的四种类型: • ‚浓艳瑰丽‛
• ‚淡泊静谧‛ • ‚清新素雅‛ • ‚凄冷寒凉‛
• 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 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王国维《人间词话》 )
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 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 ‚生命律动 ‛,即展 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 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 然一体的同构关系。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 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
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
生命律动的表现。
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 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 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我 们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 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
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有三
个特点: (1)表真挚之情。 (2)状飞动之趣。 (3)传万物之灵趣。
三、意境的审美特征
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著作中所使
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也是情景交 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 是另一个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
是“意象”,而“意象”的基本 规定就是情景交融。任何艺术作 品都要创造意象,因此任何艺术 作品都应该情景交融。但是并不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
• 质朴的线条,勾勒出一片浑朴苍茫、辽阔无际的草
原风光。透过苍茫空阔的景致,劲郁的笔调,我们
能体会到塞北风情的高远,内蕴的慷慨,意境的广
阔。
• 阳刚美‛ 细化有四种意境类型 :
• • • • ‚雄奇阔大‛ ‚旷放开朗‛ ‚苍凉悲壮‛ ‚深邃沉郁‛
• 第三,“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中国美学史上贯穿下来的‚初发芙蓉,自 然可爱‛,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
• ‚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 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 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 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 更高的美的境界· · · · 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 的解放。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 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 (宗白华)
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 与境谐、境生象外,追求象外之象、 韵外之至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 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对人生、
宇宙形成深邃的领悟。中国古典文
论以意境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
意象之境 意由境生 境由情发
老庄哲学的两个基本思想:
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 “道”包含“象”、产生“象”,但“象”
四、意境的形态划分
• 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来看,意境的形态可以分为
阳刚和阴柔两种形态;
• 从意境的主体情感表露度,可以将意境的形态分
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 从意境的主客体关系,又可以将意境的形态划分
为主体性意境、主客体浑融型意境和客体性意境
三种。
一)、阳刚与阴柔 阳刚意境 :具有气势雄浑,空间广阔,格调高 远,意蕴悠长等审美特征的意境。 •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
点透视、虚实处理、 计白当黑、意象造型
等,就是为了最大限
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
水 墨 画 中 的 ‚ 远 ‛
采取的表现手法。
第二,“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中 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从来就是追求一种 “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 •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 (苏轼) • ‚深山藏古寺‛ • ‚竹锁桥边卖酒家‛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踏花归去马蹄香‛
漫‛。
悲天 来高 ,地 识迥 盈, 虚觉 之宇 有宙 数之 无 穷 , 兴 尽
天落 一霞 色与 孤 鹜 齐 飞 , 秋 水 共 长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有什么特 点?或者说,它给人的美感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 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
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
感受。
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 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我们 前面说‚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 般的规定性之外,还有特殊的规定性。 这种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
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
特殊的规定性。因此,我们可以说, ‚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 意味的一种类型。
• 第一,‚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 朦胧美,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 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的
区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
神与形等等,大体上讲,前者为虚, 后者为实。
•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就说道:
• ‚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 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
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 美感。
我们说,‚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 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 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 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但是这不等于说西方艺 术没有意境,因为‚意境‛的特殊意蕴在于它
包含有哲理性的人生感。
• 中国书法、戏剧、园林等都重视布置空间 ,以中国园林建
筑为例,很重视空间的处理,利用借景、分景、隔景等美 学手法,把实景和虚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虚景,从而扩 大和丰富建筑的空间和意境。 • ‚中国画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 ‘马一角’,剩下的空白是海,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 空白处更有意味。‛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
• 有我之境情感胜于景物;无我之境景物隐藏了情感。 ‚非
物无以见我‛是针对有我之境说的,虽然有我之境重在表现 诗人的主观情感,但也是通过对物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观 物之时又自有我在‛是针对无我之境说的,虽然无我之境, 重在描写景物,但也有诗人的主观情感含在其中。
西方艺术中当然有这样的作品。贝多芬的交响 曲就充满了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当然不 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的人生感、历史感
会有不同的内容。但只要有人生感、历史感就
有意境。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 它不仅唱出了伏尔加纤夫的苦难,也不仅唱出 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 苦难,所以它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不能充分体现“道”,因为“象”是有限
的,而“道”不仅是“有”,还是“無”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 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 ‛ 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实境 ‛;一部 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 为 ‚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 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
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
•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
无境界。 ‛
• “无我之境”作为“有我之境”的对立面而出现,是
指情感比较含蓄,难以察觉到主体情感色彩的意境画
面。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 ‚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元好问《颖亭留别 》)
阴柔意境 :具有气势柔婉,韵味空灵,含蕴深沉,
境域幽远等审美特征的意境。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 悠,肠断白频洲。” (温庭筠的词《梦江南》 )
• 本词以精粹的语言,含蓄深致的刻划了一个倚楼独
望、愁肠百结的思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由希望到
失望再到绝望的痛苦心情,表现了词人对不幸妇女
汉语131 崔丹
● 什么是意境
● 意境的哲学渊源
一、意境的结构特征 二、意境的本质特征 三、意境的审美特征 四、意境的形态划分
五、意境和意象不是同一概念
六、意境的哲理意蕴 七、意境的美感 八、西方艺术作品中也有意境 九、意境的五重境界
什么是意境?
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
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
有我之境情感浓烈,浸染外物,把物人化了,意境宏 壮。多用拟人手法写物,是造境。 无我之境心情宁静,人融入外物,把人物化了,意 境优美。多用白描手法,是写境。
• 三)、主体性意境、客体性意境和主客体浑融性意
境
• A、所谓主体性意境是指意境的内蕴只为作者所熟知,读者
从作品中得到的意境只是一种不确定的‚假象‛,也就是 说不能深刻的领会到意境,对意境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B、客体性意境和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有其相似之处, 是指完全由客体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没有主体情感的掺 杂,主体撤出,绝对的不参与。也可以理解为罗兰〃巴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 远,平远。是中国山水画家为什么要画 ‚远‛?因为山水本来是有形体的东西,而 ‚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 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
间空间,进到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