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信(曾小华老师布置的作业)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孔子认为,讲信誉是做人的根本,言而无信,就好比“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一样,只能寸步难行。
传统文化把“信”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论语》提到“信”字有38处,其中24处是作为名词,主要释义“诚实守信”,此外还作为动词,释义“相信”、“使之信”,以及形容词、副词的用法。
“仁、义、礼、智、信”被称儒家“五常”,自西汉董仲舒提出,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者爱人”,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
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
“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
“智”是辨别能力,是正确实施仁义的前提。
“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仁、义、礼、智”如果落实不到“信”字上,就会蜕变为哄人、骗人、坑人的假象。
历代贤人圣哲关于“信”的强调不绝于书,治国理政要讲“信”。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意思是说统治者有“信”,是立国的根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础。
《尚书》写道:“信用昭明于天下”。
《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但同时也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孔子在回答“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时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领导一个大国,要敬于事,守诚信,节财用,有爱心,役使民众不违农时。
又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取得民众的信任。
迫不得已时,宁可去掉军备、去掉粮食,也不能失去民心。
商鞅变法,刚开始,老百姓不相信,商鞅导演“南门徙木”事件,从而使他的新政很快得以推行。
《贞观政要》中唐代名相魏征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把“信”作为治国之大纲加以强调。
《旧唐书》写道:“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
为人处事要讲“信”。
老子说:“言,善信”。
意即说话要恪守信用。
《诗经》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叫“信誓旦旦”。
孔子也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他还把“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诚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点。
《韩非子》记载曾子杀猪的故事,教育孩子言而有信。
孟子则把诚信看作社会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则,他所谓“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的阐述,即是其证。
像这种对“信”的认识、对“信”的提倡、对“信”的崇拜,从古至今像存活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思想文化沃土中,说明“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所肯定、所推广。
甚至包括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一些古典文学名著里,也都强调“信”的道德理念,都有许多关于“信”的人性诠释和故事描绘。
中国历史上都把背信弃义作为一种恶行,予以唾弃。
背信弃义失去民心道义,必然招致失败。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
孔子说:“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就是说,如果欺诈无信,刻薄轻浮,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
在现代社会,我们用的更多的是诚信这样一个词组。
胡锦涛同志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但是,近些年,由于市场经济体系、法律体系还在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之中,我们的社会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一些企业、个人信仰缺失,道德失范,造成诚信危机。
假冒伪劣问题、食品药品安全等层出不穷。
“瘦肉精”、“苏丹红”、“三鹿奶粉”接二连三冲击人们的敏感思维。
名震一时的三鹿集团因为毒奶粉事件,很快就垮掉了。
然而食品安全问题远没得到解决。
“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没数……”。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个人缺乏社会责任、社会公德。
不讲诚信、欺骗欺诈已成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
同时,一些政府及部门承诺的民生问题迟迟没有兑现,如经济适用房建设、安置房建设滞后,也严重损害政府及部门形象,影响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
现代社会,中华传统美德“信”应该得到进一步弘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依靠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且要通过道德建设来营造良好法治是他律,道德约束是自律。
和谐社会需要他律,也需要所有社会成员通过道德的作用实现自律。
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有助于构筑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进而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组织严密、功能齐全的系统,那么,诚信友爱就是这个系统内部各个构件之间的纽带或润滑剂。
没有诚信,人际关系紧张,就不会有友爱;没有友爱,就不会有和谐;没有诚信友爱,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但竞争离不开合作。
如果惟利是图,不择手段,就会造成道德的沦丧。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受法律保护,违反契约会受到相应处罚。
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履行契约不可或缺的前提。
同时我们不能把讲诚信与讲哥们义气混为一谈,应当在法律、道德的框架下讲诚信,否则就可能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公平正义。
另一方面,认为只要不触犯法律,诚信与否无所谓,甚至钻法律空子、打擦边球,宣扬道德是自由的选择,那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
努力构建诚信社会,首先是政府诚信。
政府掌握着社会公共权力,是社会资源分配最重要的力量,这种地位决定了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将对社会群体产生重要作用。
对于诚信也是如此,政府诚信主导社会诚信。
在现实中,政府不仅是诚信的实践者,还是一个榜样者。
政府诚信与否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自身的经济信用和伦理信用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政治信用问题。
因此,政府作出的承诺,提出的目标要一诺千金,说到做到。
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都应当自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讲真话,做实事,言行相符,言出厉行,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在推进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
当前社会的诚信缺失,与法律法规的滞后、政策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以及执行不到位相关联。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如果对失信、造假、欺骗等行为惩罚不力,处罚的代价远低于造假、欺骗所得的利益,那就必然导致失信行为屡禁不止;如果违法比守法能获得更大利益,贪赃枉法比严格执法能获得更多好处,就很难让广大公民信守法律。
要加快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利益导向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是当前解决诚信问题的治本之策。
要建立企业与个人信用制度,把企业、个人的诚信表现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直接联系起来。
要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守信企业保持荣誉、鞭策失信企业痛改前非。
要加大对诚信的宣传教育力度。
传统价值观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很深的,要进一步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把诚信教育融入工作、生活,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融入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影视文化,通过正确的教育导向、舆论导向、道德导向、制度导向、利益导向的推动,对诚信行为予以赞扬,对不诚信行为予以鞭策,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现代社会的诚信水平必将不断跃上新台阶,达到新高度,取得新成效。
谢子康2011年1月4日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这里,他提出了学生在家在外的基本行为规范:一是孝梯,二是诚信,三是仁爱,四是学文。
孔子在回答“一个人如何才能行得通”时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孔子言志:“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
”仁、义、礼、智、信是我们要继承和弘扬的传统美德。
“仁义”是它的核心内容,基本精神;“礼”是社会规范,是衡量仁义的准绳;“智”是辨别能力,是正确实施仁义的前提;“信”则是伦理道德的基石,“仁、义、礼、智”如果落实不到“信”字上,就会蜕变为哄人、骗人、坑人的假象。
是封建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规范,它是指导人们举止行为的常理。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
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
《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
“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亲,仁也”,又说:“仁,亲也”。
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这种“仁爱”之情,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
随着历史演变,“仁”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
老子说:“与,善仁”。
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
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
由此可见,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
“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
“义”的原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
《说文解字》曾这样解释:“义(義),己之威仪也。
从我从羊。
”意思说,“义”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我们崇尚羊的形象和涵养,要像羊一样温和、善良、美好。
这里讲的“义”,主要是指一种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气节。
羊在我们生活中,从古至今都是六畜之首,是最美的食品。
中国人非常崇尚羊,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把“羊”都用在最美好的事物上面。
比如,羊与鱼构成了“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羊和鱼都是最鲜美的食品,最好吃的食品。
中国人最美好的字眼“美”、“善”上面都有一个“羊”字,都是用“羊”作主要部首来构造的,这反映了人们对羊所具备的美好境界的追求,并把这种境界作为国人应该追求的品行,作为应该提倡的道德。
《说文解字》把“义”同“美”和“善”联系起来解释,“美”和“善”是“羊”字头,“义”的繁体字“義”也是羊字头。
所以,义、美、善是同义的。
古人强调“义气”,就是指这种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义的气节。
孔子极为推崇“仁”德,提倡“杀身成仁”。
而孟子非常推崇“义”德,说要“舍生取义”。
“杀身”和“舍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说明孟子是把“义”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认识的。
我们讲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简化成“仁义道德”,可见,在这五大要素里最重要的是“仁”和“义”两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两大要素。
古人云:“仁则荣,不仁则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说明中国传统道德的荣辱观也是以是否做到“仁”和“义”作为主要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