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课堂目标教学实验检测题及答案九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班级姓名得分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A. 忙碌.(lù)活塞.(sāi) 哽咽.( yàn) 忍俊不禁.(jìn)B. 惬.意(qiè) 澎湃.(.pài) 赫.然(hè) 泰然处.之(chǔ)C. 骚.扰(sāo ) 奢.侈(shē) 辜.负(gū) 小心翼翼.(yì)D. 狭.窄(xiá) 点缀.(zhuì) 清冽.( liè) 心旷神怡.(yí)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A. 因地治宜消声匿迹美仑美奂冲耳不闻B. 粗制滥造正襟危坐无可置疑不可名状C. 物竟天择刮目相看海誓山蒙苍海桑田D. 德高望众弱肉抢食锋芒必露相得益章3.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A. 请你们收下这筐番茄表示我们遵纪爱民的心意。

B. 艺术家下乡巡回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C. 当他把获奖证书发给小李时,他对他笑了笑。

D. 我看见李明扶一位老人过马路,李明手上提着一个皮包。

4.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4 分)①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②游人虽未盛,,,,亦时时有。

5. 综合实践,做一做。

(10分)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温家宝总理在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指出: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他提倡: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为此,希望学校九年级(一)班将利用双休日举行一次集体课外读书活动。

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活动一:宣传发动]宣传组的同学为了搞好这次活动,以班委会的名义,拟写了下面一则海报,请认真阅读,按要求答题。

读有用书,做有用人①本周双休日,我班将组织全体同学开展集体课外读书活动。

②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实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们的谆谆教导。

③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加入读书人的行列,勤读有用之书,学做有用之人。

九年级(一)班班委会(1)海报的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一处疏漏,请找出来。

(2分)(2)文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2分)[活动二:推荐名著](3)为了达到“读好书”的目的,同学之间进行了中外文学名著推荐活动。

①你推荐的作品是:《》(2分)②你的推荐语是:。

[活动三:分析探究](4)读下列三则有关“读书”的事例,你会有什么发现?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分)事例一:2008年,上海一家早教中心率先开设幼儿经典诵读班,由专家带领10岁以下的小朋友诵读《三字经》《论语》等经典作品。

结果在短短三个月中,学员由原先的20人减至2人。

有记者采访退班学员的家长,得到的答案竟出奇一致:“以后入学时又不看这些,还是把时间花在学英语、电脑、钢琴上更为实在,这些可都是升学加分的。

”事例二:诗人闻一多在结婚当日的早上不见踪影,后被友人发现他在书房中如痴如醉地读书。

事例三:5•12地震中,救援人员发现一个在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女孩。

在被救出后,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

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探究结果:。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50分)(一)、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6、7题。

(4分)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运用典故是古人常用的一个种艺术手法,在用典中寄寓自己内心的情感,如本诗就用了“”和“”这两个典故。

(2分)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2分)(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13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

经宿⑦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注释] 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皎然:洁白的样子。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戴逵,子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

8.(甲)文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人名)。

(1分)9.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3分)①欣然..起行欣然:②念.无与为乐者念:③相与..步于中庭相与: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11.用文章原句填空。

(2分)①(甲)文表明作者夜游原因的句子是②(乙)文表明王子猷“造门不前而返”原因的句子是。

12.(甲)(乙)两文均写夜晚造访友人,都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生活情趣?(甲)文还流露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三)、阅读《指纹——未来的万能钥匙》一文,完成下面问题。

(15分)①世界上每个人的指纹都不相同。

虽然唇纹、眼睛里的虹膜视网膜也人人不同,但指纹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中最常用最方便的一种。

②指纹识别技术其实分警用和民用两大类,思路是很不同的。

派出所里给犯罪嫌疑人录指纹,不但要十个指头都录,而且都要旋转180度,因为犯罪现场找的指纹往往只是残缺不全的小片,所以指纹算法上用残缺指纹在指纹库里找嫌疑人,往往会找到很多个“可能是”的结果,需要专家一一比对排除。

民用指纹则不然,录指纹只录一个或两个平面指纹用于身份识别,用的时候也要求完整无缺的平面指纹,算法比对只有“是”或“不是”两种结果。

但民用指纹库也可以为刑侦破案服务,比如广州市外来人口指纹库就为抓通缉犯作了不少贡献,有的还是在广州隐藏了几年的重案犯呢,改了名字改了相貌却改不了指纹。

③指纹识别技术最核心的是算法,通过分析指纹的全局特征局特征或局部特征,如脊、谷和终点、分叉点或分歧点,就可以从特征值中非常可靠地确认一个人的身份。

指纹虽然从出生到老不变,但小时候的成长发育会使指纹变长,中年发福会使指纹变宽,所以指纹算法是一种高难度的技术。

目前我国已经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指纹算法,在处理指纹变形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一公司前不久还花了十万美元购买了该算法的使用权呢。

④指纹识别的另一关键技术是指纹图像采集技术。

以前基本上用光学技术,即用一个光源从棱镜反射按在一个取像头的手指,光线照亮指纹从而采集到指纹。

现在越来越多采用的是电容方式的半导体技术,按压到采集头上的手指的脊和谷,在手指表皮和芯皮之间产生不同的电容,芯片通过测量空间中的不同电容场得到完整的指纹。

⑤第二种方式也叫“活体指纹”,采集时你把手指头涂黑了也一样可以取到清晰的指纹,但只能手和身体连着才有生物电流,否则就无法采集到。

前不久西安天气很冷,某单位装了这样的指纹系统做考勤,有个女员工骑单车上班,结果指纹仪不认她那“冰冷的小手”,后来用温水洗了洗手再来,指纹仪就认得她了,别人都笑她被冻得不是“活体”了。

这种采集技术的设备比光学方式小了几十倍,甚至可以做进你的手机里,使用很方便。

⑥现代人身上现金少了,因为信用卡得到了广泛应用。

信用卡是采用密码和签名方式确认身份的,每年犯罪分子窃取信用卡号和密码造成卡主的损失非常惊人。

现在指纹技术成了电子商务的“金钥匙”,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最近开始为一些用户提供指纹识别服务,一些美国的国际贸易公司也正在积极试用指纹识别软件进行交易身份确认,国内也有银行等部门在积极试用。

⑦好好保护你的手指吧,你的指纹在未来社会用途将越来越广泛。

13.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②节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联系上下文说说“活体指纹”是怎样采集的。

(3分)16.指出第⑤节中别人调侃她“被冻得不是‘活体’”的言外之意。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像,从“日常起居”、“经济生活”、“社会活动”等方面, 设想指纹在未来社会中有哪些用途。

(试举三例,表述要清楚完整)(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18分)冬天里一个清新的早晨。

年轻的安娜老师正在上课:“名词是一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类……”A“我可以进来吗?”一个穿着破毡靴的小男孩站在门口。

他那被风吹红的圆脸蛋好像要裂开一样,眉上凝结了一层白霜。

“又迟到了,萨乌什金。

”安娜的声调带点儿哀伤。

萨乌什金赶紧溜到座位上。

“都懂了吗?……很好,那么给我举几个例子。

”“猫!”有人结结巴巴地开了头。

得到肯定后,学童们继续举例:“窗户、桌子、铅笔……”突然,好像从睡梦中醒来一般,萨乌什金站起来,很急切地叫道:“冬天的橡树!”学童们哄堂大笑。

“为什么要说‘冬天的橡树’呢?‘橡树’就行了。

”安娜勉强控制着恼怒。

“不,橡树算不了什么。

冬天的橡树,那才了不起呢!”萨乌什金坚持着。

“坐下,萨乌什金。

这就是你迟到的后果!今天讲的是名词!”安娜愈加气恼。

“萨乌什金,”下课后安娜说,“你为什么总是迟到?从你家到学校走大路不过半小时!”萨乌什金的家就在他母亲工作的疗养院里,安娜曾家访过。

“我从来不走大路,我抄小路穿过森林。

”“那就不大好了。

我必须和你母亲谈谈。

她三点钟上班?两点钟上完课我们就一起去吧!”B萨乌什金带老师走的那条小路就在学校后面。

森林里一片白,只有高大婆娑的桦树的树梢在高处幽然发黑,纤细的枝条伸展在蓝天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