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开发区一中校徽设计说明:1.校徽中“”表示濮阳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P”,“”表示开发区的拼音第一个字母“K”,“”表示一的拼音字母“I”,“”表示中学的拼音第一个字母“Z”。
整体表示“濮阳开发区一中”。
“”是“中”字的变形,表示矗立中原大地,位于中原路上,与中间“”合起来也表示“一中”。
2.校徽中“”表示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
“”表示教师们齐心协力、积极向上、百花怒放。
“”像我校环绕式的教学楼;“”又像迷宫乐园,“”像摇篮。
合起来表示我校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摇篮。
与校歌对应。
“”像两只伸开的手臂,表示全校师生携手共进、共创学校未来;它像两条宽阔的道路,寓意老师胸怀宽广、学生视野开阔、学校志向远大;它像两条飘起的彩带,寓意我校前途光明、前程似锦;它又像两条盘旋的巨龙,寓意学校卧虎藏龙的气势;同时“龙”寓指华夏龙都——濮阳市,与校歌中“龙都”相对应。
3.校徽中“”在中间表示我校屹立于濮阳市新规划城区的中心,崛起于中原大地,与校旗、校歌相对应。
“”高高耸立寓意我校具有开拓创新、勇争一流的气魄;以及以高标志建设学校,以高要求教育学生,以高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思路。
4.校徽中“”弯曲流畅、活泼柔美,寓意我校互帮互助的团圆风尚与和谐校园的学习氛围,“”血气方刚、铮铮铁骨,寓意我校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毅力以及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
整体曲直结合,寓意我校外柔内刚、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的管理风格,与校歌相呼应。
“”像字母“G”的异形体(“”是“G”的变形),中间数字“”像字母“l”,合起来是“管理”的汉语拼音的缩写。
整体又寓意我校先管后理、管中重理、管理结合的风格。
5.校徽中“”具有较强烈的动感。
首先它具有速度感,线条有疾飞的感觉,寓意我校将以高速度发展。
其次它具有交融感,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类似太极图)的感觉,寓意老师爱护关心学生和学生尊敬老师的互敬互爱、难解难分之情。
再次它具有向心感,整个标志像拧绳一样倾向中心之感,寓意学生与老师齐心协力,促进我校蓬勃发展,共创我校的未来。
最后它还具有外延感,整个标志向外平衡舒展、无限延伸之感,寓意我校发展空间巨大、潜力强大、前程无限。
它的动感与中间“”的静感合起来,表示我校校园内动静结合、动静相宜、浑然一体。
另外,整个标志还具有明显的立体感,寓意学校、学生、教师全方位提升,立体式发展。
6.校徽中的“”与水平面的夹角为80°,“”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暗示我们学校1980建校、开始起步,历经30年风雨。
常言道“三十而立”,“立”首先内在的立,自立自律,再者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价值。
我校三十岁了,与人生一样,此时既不盲目,也不消极,它充满自信自强。
另外,“”指向东方、与地面成30°,表示我校莘莘学子如八九点钟的太阳青春靓丽、冉冉升起。
同时整体好像人滑行的动作,好像鸟飞翔时起飞的样子,又好像舰船迎风航行的样子,动感强烈,寓意我校梦想已经起航、开始飞翔。
另外,这样设计使图案的重心降低,更加平稳。
另外,50°与80°的比值接近黄金分割数,即“”的方向近似于“”方向的黄金分割线,视角优美。
7.图案象一个花瓣簇拥的、正在绽放的花朵。
如果中间“”表示我们活力四射的一中,那么“”可以分别表示家长们与社会各界,整体寓指一中的发展受到家长们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也可以分别表示我校辛勤耕耘的老师们与积极向上的同学们。
如果“”表示我校的领导班子,“”分别表示老师与学生,整体寓指全校师生紧紧团结在校委会领导班子的周围,万众一心、奋发向上。
如果“”表示一中热情奉献的教师们,那么“”分别表示我们一中志存高远的学生们与敬重教育的家长们;如果“”表示我们一中健康快乐、热情奔放的学生们,那么“”分别表示呵护学生成长的老师们与家长们,老师们胸怀宽广,家长们含辛茹苦。
8.标志的主色调由红色、绿色、蓝色组成。
火红色的“”(CMYK:C0;M100;Y100;K0)表示学生健康快乐、奋发向上;老师热情奉献、恪尽职守、团结一心;学校活力四射、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适合喷绘适合模型绿色的“”表示莘莘学子青春靓丽、茁壮成长、朝气蓬勃,学校生机盎然、拼搏进取。
它由草绿色(CMYK :C 70;M 0;Y 75;K 0)转变为金黄色(CMYK :C 0;M 40;Y 100;K 0),表示学生带着稚嫩、满怀憧憬来到我校,怀揣知识、硕果累累走进更高的知识殿堂。
蓝色的“”表示教师胸怀宽广、学识渊博、志存高远;学校博大、深远;学习环境安全、安静。
它由水蓝色(CMYK :C 60;M 0;Y 10;K 0)转变为天蓝色(CMYK :C 100;M 80;Y 0;K 0),表示教师深沉如大海,海纳百川;浩瀚如宇宙,包罗万象;同时寓意教师继续成长、提升。
“”高于“”表示我校以人为本、学生至上的办学理念,以及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哲理。
红色、绿色、蓝色三原色(RGB )能构成七彩色、继而构成全彩色,寓意我校校园环境五彩斑斓、学生生活绚丽多彩。
总之,校徽的整体含义是“成长、飞翔”,表示我校正在“成长、飞翔”,与校歌相一致。
构图简洁稳健、流畅大气,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色彩艳丽自然、视觉冲击力强。
凸现了学校人文关怀、刚柔相济、校园和谐、课堂高效的管理理念;折射出我们开发区一中有着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有着灿烂的历程与更加辉煌的未来。
濮阳开发区一中校旗设计说明:1.校旗设计为长方形,比例参照国旗长宽比3:2,大小为2号国旗尺寸(240×160厘米)。
激励学生的爱校、爱国热情。
2.校旗底色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是蓝色、白色、黄色,形成三条彩带,与校徽中的彩带相呼应,当校旗随风飘扬时,彩带也随之飘动,增强动感。
校旗底色彩带的分界线是两条黄金分割线,给人以整体和谐、比例协调、心情愉悦的视觉美感。
3.校旗的上面是蓝色,天空的颜色,CMYK :C 100;M 0;Y 0;K 0。
象征广博、深厚、科学、沉稳、严谨、理智与永恒。
表示我们生活在的蓝天下,仰望神秘的知识殿堂,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寓示学校博大深远,发展历程广阔灿烂,学习环境安全安静;学生个个志存高远、崇高伟大;教师胸怀宽广、学识渊博、光明磊落。
下面是黄色,大地的颜色,CMYK :C 0;M 0;Y 100;K 0。
黄色在古代是神圣的象征,我国自古崇尚黄色,它代表高贵、智慧、理想、积极、乐观、温馨与辉煌。
体现了学校追求卓越、永远向上的精神,预示着我校的辉煌发展。
中间是白色,白天空间的颜色,CMYK :C 0;M 0;Y 0;K 0。
代表纯洁、清澈、善良、诚信、高尚和神圣。
白色飘溢着光明坦荡,大公无私,不容妥胁,难以侵犯的气韵,现代社会把白色视为高品位的审美象征。
这里象征着知识殿堂的圣洁。
寓意我校是一方净土、一片纯洁的育人环境,老师们心地善良、思想纯正、淡泊明志、诚信廉洁。
另外,蓝色、白色、红色的分界线线条平直,表示我们生长在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寓意学校心胸开阔、淡迫名利。
校名是红色,太阳的颜色,CMYK :C 0;M 100;Y 100;K 0。
红色是我国的国色(象征我国人民坚强不屈、勇于牺牲的民族精神),代表喜庆、激情、积极、向上、博爱、乐观与生命。
红色的校名象征学校奋发向上、蒸蒸日上、自强不息、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红红火火。
我校老师们具有牺牲奉献、勇敢奋斗的精神。
另外,红色与白色正好是我校建筑物的颜色,这是我校的一条亮丽风景线;我校又处于新规划的濮阳市中心,让人很容易想到开发区一中。
4.校徽位于校旗的左中间,离校旗左边是校旗的十六分之一,高度是校旗高度的十分之三(与国旗中大五角星的尺寸比例一致),下面与黄色彩带接壤,与黄金分割线对齐,上面穿插在蓝色彩带中,寓意我校顶天立地。
它也好像我校扎根大地,吸取日月之精华,融天地万物伴我健康成长。
寓意我校的发展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政府的大力支持。
另外,中原在五行中属土,是黄色,也寓意我校成长、崛起在中原大地上。
校名简称“濮阳开发区一中”的高度是校旗的七分之一,约是白色高度的五分之三,接近黄金分割数;位于校旗的垂直居中、水平偏右,离校旗右边是十六分之一,中心位于校旗的八分之五处,近似黄金分割。
字体是微软雅黑,厚重方正、中规中矩。
寓意我校教师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学生埋头苦干、刻苦钻研,我校与日俱进、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校委会班子的领导下,将依靠我们自己的实力打造一流的学校。
5.如果中间白色代表圣洁的知识殿堂——一中,那么上面的蓝色代表我们的党与政府,下面的黄色代表支持我们的社会各界与濮阳的父老乡亲;如果中间白色代表淡泊明志、诚信廉洁的一中教师们,那么蓝色代表我们一中志存高远的学生与教育事业,黄色代表支持我们的学生家长们与教育理念;如果中间白色代表我们一中纯洁善良的学生,那么蓝色代表我们一中胸怀宽广的老师们,黄色代表孕养学生成长的家长们。
6.整个校旗的上部分是天蓝色,下部分是土黄色,中间是纯白色,校徽的主色调与校名的颜色都是火红色。
整体上看,是一个晴天的风景画面,表示我校“濮阳开发区一中”——“顶天立地,一片光明”。
总之,整个校旗设计简洁明快,和谐美观,富有时代气息。
濮阳开发区一中校歌设计说明:歌词一共192字,6句,32个韵点,平均6个字一韵。
分两段,上下段各96字,分3句,每一句32字。
一、题目“一中成长”既表示“一中在成长”,也表示“在一中成长”。
这与校徽“成长”相呼应。
二、歌词的上段描绘了我校及师生的成长历程与现状;下段勾画了我校及师生的成长前景与展望。
同时,暗藏着由外因影响到内因决定性作用的顺序,从表面现象到内心发展的顺序;前后对仗工整,语意连贯。
三、每段的第一句描绘了我校的成长。
“中原路开州旁”与“中州邻水秀望”分别从周围的道路与建筑物指出学校的位置。
我校位于濮阳市中原路上,濮阳市位于中原地区,以中原油田建市,“中原”一语三关。
“路”表示道路与文化传承。
“中州”古代是中原的同义词,我校又与开州小区隔墙毗邻,一语双关。
“开州”曾是濮阳民国以前的名字。
濮阳“水秀”杂技国际大剧院与学校隔路口相望(相对)。
濮阳是中国杂技的重要发源之一,誉称杂技之乡,是现代濮阳对外的一个窗口,体现了我们继往开来,对知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另外,杂技可以理解为“武”学,我校与其相对,是“文”学,我们的家乡能文能武、文武兼备;虽然我们周围无山无河,我们用“中”的土与水相称,风景另一番优美。
上段“经沧桑破风浪”指我校的成长历程与现状,经沧桑是外表、外因,破风浪是我校的奋斗、精神。
建校至今,经过了多次更名,多次重建与扩建,多次摇摆中挣扎,多次辉煌中奋进,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多少坎坎坷坷,真可谓“沧海桑田、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