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观课议课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观课议课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平等对话,共同分享
老师优先,不要先入为主 心平气和,敞开心扉,互相启发,共同 分享 可以多提问、探询,在探询中理解对方, 从不同角度理解多种可能。议课拒绝简 单判断,提倡相互咨询。
2、有效的议课要触及深层次的东西
观课议课要促进教师反思。议课时,可以先让 教师分析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以及 原因,以及对某些调整的思考。
2、议课不是对课堂教学下结论的评课, 议课要对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现象“议”。 它有一个策略就是直面问题,议课中的问 题不能带到对教师的评价和奖惩中去,这 样才能“议”起来。但现在很多领导却难 免不把这些问题带到对老师的评价中。 业务副校长可以跟老师说明这个前提。
3、引导教师理性看待课堂遗憾 叶澜教授: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待 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它应 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 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 有缺陷的。”
评课过程形式化:不痛不痒,敷衍了事
评课过程表面化:“这位老师教态自然, 语言清晰,板书工整,作了充分准备。” 即使涉及课堂实质,也是就事论事。
评课结论两极化:一是虚假、讲好话的 评课方式;二是否定、伤自尊的评课方 式。
Hale Waihona Puke 总结:听课评课过于关注教师,而忽视学 生;过于关注教师的课好不好,而忽视 教师教学一些共同问题的研究;过于就 事论事,而忽视拓展研究;过于着眼当 事教师,而忽视教师的共同发展。
2、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的不同
观课与听课比较:①“听”指向声音,“听” 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 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 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收集课 堂信息。包括师生的语言和行为、课堂的情境 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等。②“听”往往 是一般性了解,而非用于研究的目的;而“观” 的目的却指向一定的研究问题,有明确的目的。 ③“听”往往是面面俱到,缺乏针对性,而 “观”是针对研究问题收集相关的课堂信息, 针对性强。④“听”往往是凭借经验进行,而 “观”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借助观察记录表 等。
再如:发挥学生主体: 三个必讲――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 疑点难点必讲;做到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 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 的不讲。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的时间一般 不少于20分钟。
可以在教师的提问和引导中蕴涵的有议论价值 的主题,为此展开对话和讨论。 还可以是上次观课议课中产生的新话题、新问 题
只听课、不评议 一些学校在听课评议方面,虽然 也有教师听课评议的相关规定,也组织 教师听课,却是只听课不评议。教师们 听完课后,便各自拿起手中的笔,在听 课评议表的相关栏目中要么画上对号, 要么写上ABCD,然后将表格交上便“大 功告成”。
听课评议成了表扬奉承大会 大家都纷纷列出某某教师诸如备 课充分、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组织合理、 语言生动流畅等优点,面对与缺点与不 足要么只字不提,要么轻描淡写。这样 的听课评议纯粹是应付形式,浪费时间。
第二,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 怎么处理?”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 观者,而是置身其中。 第三.需要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 交流。
⑷追求有效、高质量的议课
1、平等对话:议课质量的前提和保 障
设身处地,同情理解
一般而言,献课者和议课者总会存在这 样那样的心理隔阂和障碍,要消除这种 隔阂,最好的就是同情和理解。
㈢有效观课要致力于发现课堂
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 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 第二,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 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 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 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 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 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 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 考在议课时,需要交流什么。
为什么?其一,碍于情面。大家都在一个学校 共事,抬头不见低头见,再加上都学会听好话 的习惯。其二,担心对自己不利。因为听课评 议是互相的,害怕说了别人的短处而引来“杀 身之祸”。
跟着领导意思走 有领导在场时,大家出于尊重,让 领导先发言,领导说好,大家都跟着说 好,领导说不好,大家也都跟着说不好。 参加评议的教师成了领导的附和者,听 课评议跟着领导的意思走。
由听评课到观议课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转 换的问题,更是一种理念的更新。我们 要的是对听评课内涵的丰富,而不是为 了更改一个名字。
二、走向有效的观课议课
㈠有效的观课议课从营造氛围开始
1、培育民主、互助、和谐的团队精神 和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 ,营造平 等对话的研究氛围。 业务副校长不仅要有专业上的权威, 更要有凝聚教师的人格魅力,要率先垂 范,充分发挥全校教师的集体智慧。要 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建设进取、合作、民主的学校文化。
在观课过程中,教师要集中注意力及时捕 捉课堂信息。因为,在鲜活的课堂中,有 些细节转瞬即逝,过去的不可能再“回 放”。若忽略某些细节,感知就会出现断 裂,影响对问题的深入研究。 观课,不能只记录标题和黑板提纲,要记 录细节,因为教学就是一堆细节。细节往 往最能反映教学的理念、功底和内涵。
有效观课需要主动思考 第一,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 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 追求,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讨 论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统一, 理论和实践统一。
评课与议课比较:①“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 做判断;“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 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 反思的过程。②“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 象,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 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 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 语现状。③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做 课取向,做课教师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 “改进、发展”为主要做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 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 发展。④评课需要在综合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 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议课强调集中话 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 供教师自主选择。
议课要议出联系。这里的“联系”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状 态与教的方式和状态的联系,通过学生的 学来映射、考察教师的教;教学行为与教 学理念的联系,从行为入手讨论支撑行为 和技术的理念,探讨怎样通过改变理念达 到改变行为的目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 的联系,从过程入手推测结果,探讨怎样 通过优化过程达到理想的结果;实际教学 与学生实际情况的联系;教学实践与教育 理论的联系等等。
2、让授课教师先做观课说明
观课说明并不需要以前“说课”那样对教学的 各个方面进行说明,而主要介绍教学背景、教 学设想和主要的教学活动,介绍自己的不同常 规的教学创新。 授课教师说明后,观课教师可以询问、提问或 建议。
3、坐到学生身边去
观课者最好提前进教室,通过与座位周 围的同学寒暄和聊天,了解和关心他们 的学习和生活等,舒缓学生可能的紧张 和压力,同时密切与学生的关系。
观课教师要选取合适的观察位置,要把观 课的凳子从教室后边移到学生中间(可以 稍微靠后),观课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 只有这样,观课教师才能直接了解和观察 学生的学习活动、精神状态、学习的感受 和体验,才能从学生学的角度(即围绕学 习活动和学习状态)提出更有价值和意义 的讨论话题和问题。
学生自主探索阶段,在小组内合作交 流之时,在学生做课内练习之时,我们 可以站起来,看看学生们在做什么?了 解学生的认知策略,合作意识,性格特 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怎样观课议课
参考文献:
1、《走向有效的观课议课》,作者陈大伟, 人民教育2007年第23期。 2、《探寻一个敞亮的教学视界——记一次 现场现场议课活动》,作者陈大伟,人民 教育2006年第6期。 3、《怎样观课议课》,陈大伟著,四川出 版集团 4、《主题式观课议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 一种有效方式》,作者朱郁华,教学与管 理2007年第1期
于漪: “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
文,但还是觉得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㈢有效观课议课从观课准备开始
1、提前协商观课主题
在课前充分沟通和交流,使授课教师和 观课者在课前达成充分理解和信任,并 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 当前,最有效的观课主题是有效教学。 准备观课时便可预设这个主题。
如:合理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要确切,学习目标要明确,学习目标 要注重基础,学习目标要面向全体,
议课既要认识已经发生的课堂事件只是一种可 能,更要关注探讨新的和潜在的发展可能性。 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议, 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 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议课的过程,是参与者不 断拓宽视野,不断开阔思路的过程。
3、议课更要引领
引领教师思考和实践当前最需要解决的 问题,避免就课论课、就事论事
一、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1、目前听课评课存在的一些问题
⑴听课方面存在的问题 听课写标题,如果老师无板书,听课记录上就 是空白 听课随意,接听手机,讲小话;坐在最后面, 远离学生 仅听教师讲了什么,不注意观察学生 仅听教学表面的东西,注重授课形式不注重内 容
⑵评课方面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