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这一论述,为改革小学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阅读教学的实验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一、研究性阅读策略研究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信息理解、积累语言的一种体验活动。
主旨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投入阅读实践中去,从中领悟语言的涵义,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掌握阅读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研究性阅读的一般教学策略是:1、抓重点词句,确定专题研读。
研读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对缺乏研究经验、研究方法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指导主要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研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创设引领学生的途径和方法,这是研究性阅读实施的关键。
^ 口:1 •从课题入手确定研究性阅读专题。
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以课题为切入口,让学生读题,在脑海中产生疑问:怎么做是“精彩极了”,怎么做是“糟糕透了”?为什么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便是研究性阅读这篇课文的专题。
2.从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入手确定研究性阅读专题。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确定阅读的专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例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可以从“杰出”与“爱国”这两个词语入手确定阅读专题--“杰出”表现在哪里?“爱国”又表现在哪里?3 .从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入手,确定研究性阅读专题。
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可以抓住“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个中心句确定研究专题,即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各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据具体环境,确立阅读策略策略一:发挥个性,特长展示研读。
其着眼点是全体学生的参与研究,自主组合研读小组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场所,使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在自主组合小组中,轻松愉快地投放到研读中。
策略二:深读精思,辩论释疑研读。
研究是一种探索,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研究要获得结果,是离不开研究过程的。
在深读课文中,教师多用辩论的形式来释疑。
辩论的过程即是学生展示研究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研读”的实践性也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教师与学生从课文中的内容入手,共同确立了这样一个专题进行研究性阅读:“人类在破坏了地球后,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于是学生成立阅读小组,大量地搜集有关地球及宇宙方面的资料,还上网查找当前环境保护的状况,结合自己身边的实例,积累了大量的信息。
在课堂上,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正反两方还进行了激烈地辩论,最后大家形成了共识:地球是目前人类最好的,移居别的星球是非常遥远和困难的事。
因此,人类要保护好地球,保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
通过研读,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策略三:归类比较,创新组合研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材料中不外乎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诗歌等几种类型,可以通过重组多篇课文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
重组的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以现有的教材编排单元为主,找出研究点,开展阅读;二是以一篇课文为主,引进几篇类似的文章合成一组进行阅读;三是对一册或几册教材中的课文进行组合,开展阅读。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把《大瀑布的葬礼》、《2 0 3 0年的一天》这三篇课文放在一起儿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这三篇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都是一致的,也都体现了环保的思想教育。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回顾研究性阅读策略,总结阅读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一定绕过许多弯路,也曾走过不少捷径,得出一些窍门。
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回顾阅读过程,总结阅读策略,让学生在阅读实践和回顾总结中不断地巩固阅读方法、完善阅读策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3、扬自我价值,确保阅读情趣。
这一环节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体验阅读快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共享的过程。
它具有强化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欲望,激励学生再阅读的作用。
在成果交流中,赞成的、反对的都会拿出自己的依据。
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展示的方式有小组会晤、班级交流等。
目的是提供一次思想大碰撞、资源大交换的机会,从而共同提高。
研究性阅读应改变过去教育评价由教师说了算的做法,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意见作为学生的集体决定,应十分重视小组与自我评价。
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角色,要从教育者转变为阅读的设计者与参与者。
阅读的评价也应尽可能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特别应当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阅读是学生的自我学习。
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也应当是阅读的重要目标之一。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既可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又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与完善。
总之,研究性阅读的评价应坚持正面激励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样,必将激励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顾名思义,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
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机遇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呢?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以下几条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策略之一——唤醒自我群体的阅读活动使有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潜藏状态,而个性化阅读需要强烈的自我参与意识。
阅读中的自我意识实质是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自主意识。
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
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唤醒学生的“自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
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策略之二一一多元解读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唤起自身的直觉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重构自己头脑中的“第二文本”。
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常常以“标准化”的方法试图统一学生的思想和认识,这样,学生的答案成了完全的“拷贝”,学生的想像力被扼杀了。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
个性化解读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感悟。
感悟是学生独立研究教材的学习行为。
由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不同,每一位学生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
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文本的感悟也会有差异。
而学生的这种多元理解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师要珍视、尊重这种理解并大加鼓励。
策略之三一一凸现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去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教学的理想目标,它是阅读能力发展的最高层次。
过去,多数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走,多数学生习惯于“智力顺从”式的单极课堂结构,习惯于让老师牵着,自己跟在后面盲目地“赶路”。
其实质是以教师的思想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教师的思维方式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会消磨殆尽。
在教学中,我常常听到学生重复别人的发言,重复教科书上的结论,重复教师的话语。
这种思维的惰性将窒息儿童的创造天赋,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惯性的束缚,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
策略之四一一平等对话对话教学是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
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
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
那么,如何使对话能优质、高效地展开呢?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
“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首先要求的是民主、平等。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亲和,将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
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
其次,要有宽容的胸襟。
提问时,教师都希望学生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个时候,一定要宽容,要有耐心。
只要学生能沾一点儿边,就要加以鼓励、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
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应给予一定的理解。
三、有效参与策略研究所谓“有效参与” ,我们定义为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指导作为参与主体的学生进行的一种自由的、互动的、注重实质以追求参与效能为尺度的一种教学活动。
具体说来,参与的有效性这一概念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 、有效果。
参与效果是指参与活动中与预期参与目标相符的部分,它考察的重点是学生,是对参与活动与预期参与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
由于参与活动本身也可以看作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以将参与效率表述为:参与效率=参与效果/ 参与投入。
3、有效益。
参与效益是指参与活动的收益、参与活动价值的实现。
具体地说,是指参与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
“是否吻合” 是对参与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 是对参与效果量的把握。
(一)有效参与的基本原则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有效。
没有学生的主动性,便谈不上参与的有效。
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体参与者。
”任何有效的参与一定是主体参与。
因此,我们要树立现代的学生主体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是“教”和“学”的有机统一,而学习是教学的中心;学生是教学中双主体之一,又是学习唯一的主体;是应学而教,教以促学,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的学习和发展。
2、体验性原则“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