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其问题分析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大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教育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就是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宗旨。
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界里,人们要想很好地驾驭科学技术,使其为人类带来无尽的福祉,不仅需要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而且更需要全体公民对科学和技术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和掌握,以满足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生产中各行业从业人员劳动素质的要求,并使公民能理性地充分享受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舒适生活。
为此,学校科学教育就必须为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服务,并把它作为科学教育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人的科学认知水平、科学认知能力、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素养呢?一、科学素养的内涵从词源学上看,英文的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直译成中文是“科学读写能力”的意思。
在英文科学素养中的literacy一词指读写能力,它来自英文词汇literate,而literate则来源于拉丁语literatus,指有文化、有学问的意思。
在现代科学教育的语境中,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实际上指的是对科学的基本理解。
在我国,多数学者认为科学素养是以正规教育为基础,通过日常学习和媒体等各种渠道所提供的信息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
科学素养的形成受到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国际上公认的科学素养主要指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已经被人所接受的科学知识的理解,主要是一些概念性知识,诸如一些事实、法则以及有关自然世界的理论;二是对一些科学探究方法和程序的理解,主要是了解科学知识如何产生,如何发展,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三是对科学作为一项社会文化事业的理解,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科学的应用问题,了解其中的问题、争论以及它们的解决方法。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科学素养包括运用科学基本观点理解自然界并能做出相应决定的能力。
科学素养还包括能够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做出科学结论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 [2]科学素养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从其起源和发展来看,它有丰富的内涵,目前国际上正朝着能够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可实际操作的方向发展。
但是不同组织或个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科学素养的内涵给出不同的理解方式或内容,但从本质上看,科学素养的内涵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本质(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不仅直接关系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对知识经济时代的适应,而且也关系到将来对国家与社会的贡献,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潜力。
因此,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既是时代要求,又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
其科学素养的水平对于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的影响不言而喻,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那么当前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科学素养呢?1.大学生要有广博的科学视野。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世界 ,也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资本,知识改变世界。
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对人们的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冲击。
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传统科学技术发展进入网络时代 ,也推动了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 ,即脑力劳动者内部的分工。
这种变革 ,对人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
因此 ,当今的大学生要有广博的科学视野 ,要努力走在世界科技的前沿 ,这样才能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2.大学生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探求真理、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一种勇气和人格,是现代人的性格、心理和气质,是求实原则、理性思维、探索精神、质疑态度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科学精神的本质,科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性思考是认识的途径,合理质疑是科学的天性,不断探索是科学的本能,创造发明是科学的反映,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灵魂。
因此,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以追求真理为目标,以探索未知、创造知识为己任,把不断进行知识创新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
3. 当代大学生要具有科学的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的目的既是创造精神财富,创造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也是创造物质财富,是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生产,应用于实践,在生产和实践中发现新科学。
科学研究是探索性、创造性的社会劳动,是进行科学认知、科学发现的劳动过程。
科学研究能力是科学素质中的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创造性的想象创新能力、掌握和预测未来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理性的思维能力、科学的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及良好的记忆能力等等。
为了提高科学的研究能力,必须提高科学研究的素质,这是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也是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大学生科学素养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状况却不容乐观。
据有关对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显示,对于科学研究方法,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有26%的大学生表示“比较了解”,而高达65%的大学生则表示“不太了解”,还有7%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
[3] 这表明,大学生对于科学方法的本质尚缺少必要的掌握和理解,甚至缺乏对常识性科学知识的必要了解,我国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状况不够理想。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上的国内缺乏培养科学素养上壤的历史文化因素,也有微观上的教育体制弊端、教育活动主体思想认识偏差等因素。
1.教育体制存在弊端。
教育体制上的弊端对人学科学素养培养的影响突出表现在:首先,大学生科学素养不足不可避免地受其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我国目前实行的应试教育使得中小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
学校单方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得中小学不重视科学素养教育的风气在高校中得到延续,大学生沿袭了过去在中学时形成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为考试而学,对于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其次,高校文、理科学生除学习各自专业的必修课外可以自主选择选修课程,这就极易出现人学生偏科现象:绝大多数大学生出于几个人兴趣和选修课程的难易程度尤其是该门课程的通过率来决定选修哪门课程。
这样,相对枯燥的科学类课程受到了轻视和冷落。
再次,虽然目前已有少部分高校将人学生科研活动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固定下来,但我国大部分高校仍缺乏针对人学生的专门科研活动,缺少专门机构对人学生的科研活动做出指导和安排,这种体制上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校园缺乏浓郁的科学素养氛围,进而使得大学生缺少科学技能的锻炼与培养。
2.科学素养认识存在偏差。
首先,教育工作者认识上存在偏差,在高校领导层普遍存在的观点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加强,而科学素养则处在受忽视、放任自流或是从属地位。
高校必须改变目前这种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现状,要将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纳入日常工作中来,在教学目标上要体现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
其次,大学生自身在科学素养方面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不少学生认为大学生的素质只要体现在学习期间的专业成绩,至于素养问题,是十分抽象的,从而妨碍了大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所需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对策探析改善大学生科学素养整体水平不高的状况,需要从大学生自身科学素养认识、科学的课程体系建构和大学校园科学氛围建设等方面入手来解决。
1.大学生要注重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要注重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就应该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科学素养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合理利用高校这一宽松的学习环境,自觉将科学素养的锻炼与提高纳入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安排当中,不仅要在课堂上汲取科学知识,还要注重在专题网站、各类媒体宣传上猎取科学知识,并在生活中注重锻炼和实践利用科学文化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唯如此,才能将学校教育活动当中各种有利于自身科学素养提高的外部可能性因素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变成为自身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这一现实。
2.以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为指导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且规定学生必须要在有关课程模块里,修满相应的学分,达到要求才能毕业。
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规定人文社科专业、艺术和体育专业要以必修课的形式增加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同时还应设大量与科学素养有关的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如化学与社会、近代物理导论、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科学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通过有关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社会、科学技术和人的关系,了解高新科技的前沿知识和掌握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科学研究方法等。
3. 营造良好的科学素养教育环境。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即理解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论,进行科学推理,运用科学进行个人事务决策和形成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等。
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将他们目前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与其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认识各种科学知识间的关系,将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景中,掌握进行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方法,鼓励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其次,我们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不仅通过课堂教学受到教育,他们还会在大学创设的高品位的文化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
科学素养的形成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它需要一个浓厚的科学氛围,这就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科学导向,采用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广泛宣传科学,反映世界科技新动向和新成果,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节、科技知识竞赛、科技文化展览、科技讲座、科普交流、放映科教电影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文化氛围的熏陶,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1]杨桂青,教育科学研究应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基,中国教育报[N],2007年7月14日.[2]OECD/PISA. Measuring Student Knowledge and Skills[R]. The PISA Assessment ofReading Mathematical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2000.[3]孙海滨,刘婷婷.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3),p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