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测笔记(言语理解与表达,逻辑、定义、类比)

行测笔记(言语理解与表达,逻辑、定义、类比)

片段阅读
(一)归纳概括类:主旨概括类、意在说明类、关键词类。

解题方法:(1)关联词法:转折、因果、并列、假设
(2)关键符号:“——”:解释说明;(在副标题中)引申
“?”:提出问题,问号后面为解决问题
“;”:句子的两部分,并列关系
“:”:解释说明,阐明观点
(3)引导词法:“诸如此类”、“事实上”、“使得”、“由此看来”……
(4)反复强调的词:①帮助找中心句(反复强调的词出现在中心句中)②重点词汇
(二)细节类:注意关注:时态、概念、可能性与肯定性、内涵与外延;
(三)排序类:①首先分析确定是一体类还是两体类
②一体类: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首尾顺序排列
两体类:先找出拆分方法,然后对其拆分,再重新排列。

(四)语句、词语理解:遵循就近原则
①代词:就近原则,即代词在上一句指代的实词
②实词:结合词语本意看文中意
(五)补充类、标题类:做题方法与归纳概括类一致。

选词填空
(一)解题原则:(1)语境原则:在做题时要注意选择词要符合语境。

大语境:符合题干语境
小语境:某一句或者分句的语境
(2)轻重原则:灵活通过后面可以确定的词语选择前面的词语。

(二)解题要领:①重搭配:注意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固定搭配
②看色彩: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语体色彩(口头色彩、书面色彩);形象色彩(视觉色彩、听觉色彩、味觉色彩、嗅觉色彩)
③辨词义:注重平时积累,特别是近义词和成语,以及其具体用法
(三)解题方法:片段阅读的解题方法在这里都适用。

演绎推理(逻辑)
题型分类:结论类、论证类
一、结论类:(一)显性结论类:
1.真假推理型:(1)看矛盾:“一真全假,一假全真”。

找到各个命题中相矛盾的两项,假
设其中一个为真或为假,根据已知条件判断真假。

(2)看反对:“有的……有的”必一真,“所有……所有”必一假。

在各个命题中找出存在上反对关系的两项,这两项可以同时为真,不能同时为假,根据条件可以解出。

(3)看包容:“一真前假,一假后真”、“所有推某人,某人推有些”。

找出存在包容关系的两个命题,存在包容关系的两项同真同假,由此来判断。

2.翻译推理型:做题步骤:“翻(翻译)”、“套(套翻译法则)”、“调(用等价关系调整顺
序)
(1)逆否等价命题与摩根律(三个等价命题):
①逆否命题:A→B等价于-B→-A:a.-A推不出-B
b.B推不出A
c.它的否命题为A推不出B
②摩根律:-(A或B)→ -A和-B;-(A和B)→ -A或-B
(2)充分、必要条件与排中律(三个关联翻译):
①充分条件:如果P,那么Q: P→Q
标志词:“如果……那么(就、则)”、“只要(要想)……就(必须)”、“P必须Q”
②必要条件:只有P,才Q: Q→P
标志词:“除非……否则不”、“只有……才”、“P是Q必不可少的”、“P才Q”
③排中律:或P或Q(P和Q只能选一个): -P→Q;-Q→P
标志词:“要么……要么”、“或者……或者”
例子:充分条件:如果去济南(A),那么就去临沂(B)。

(1)没有去济南,不能推出没去临沂:-A推不出-B
(2)如果去了临沂,不一定是从济南去的:B推不出A
(3)如果没去临沂,一定没去济南:-B→-A
必要条件:只有去济南(A),才去临沂(B)。

(1)不去临沂,不能推出没去济南:-B推不出-A
(2)去了济南,不一定就去临沂:A推不出B
(3)没去济南,一定没去临沂:-A→-B
排中律:或者去济南(A),或者去临沂(B),只能去一个地方。

(1)去济南,就不去临沂;去临沂,就不去济南:A→-B; B→-A
(2)不去济南,就去临沂;不去临沂,就去济南:-A→B;-B→A
(3)集合翻译:
①凡是S都是P:S→P(有的P是S:有的P→S)
②凡是S都不是P:S→-P(所有的P都不是S:P→-S)
③没有S都是P:P→-S
④没有S不是P:P→S
例子:
3.分析推理型:(即是排列组合型)
做题原则:三个优先:肯定信息优先、信息量最大优先、特殊信息优先做题方法:(1)列表法:涉及两重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画表格解答。

(2)假设法:在推理条件复杂时,可以假设一命题为真,通过是否能推出与已知的矛盾来判断假设是否正确。

(此方法在其它类型题目的解题过程中也适用)
(3)排除法:通过题目条件中明显的共存特征来排除选项中不可能的选项。

(4)中途法:在无法通过题干推出正确结论时,可以在推理过程中推出某个结论,然后依据这个结论来判断选项的正误。

(二)隐性结论类:
1.可推出型:做题原则:(1)主题一致:前提结论涉及关键词,不可偷换概念、偷换主题,排除无关的选项;
(2)优选可能选项:答案越可能越好,一般含有“可能”、“往往”、“未必”、“不一定”等;(3)慎选宏观论断:选择时要防止不完全归纳,如以偏概全、以点概面、以部分概整体等。

补充:逻辑中常见的偷换:偷换时态:将过去偷换为将来,将未来偷换为现在等等;偷换数量:大多数变为全部等;偷换概念:主体偷换为客体,动作的偷换等;偷换逻辑:并列关系偷换为转折关系,因果倒置等。

2.不可推出型:类型:(1)犯了常识性错误:夸大事实、无端猜测、主观臆造;
(2)偷换概念:主题不对、阐述或包含不相关概念。

二、论证类:
(一)加强类:前提、支持、解释、假设
前提多半排干扰,——前提类题目一般要排除干扰项;
支持一般需强调,——旁人不灵,没我不行;
解释须在文中找,——解释类题目在题干中可以找出答案;
假设需要桥搭好。

——搭桥方法:1.已知A→B,求A→C,需要B→C;
2.已知A→B,求B成立,需要A成立;
3已知A成立,求B成立,需要A→B或-B→-A.
(二)削弱类:
削弱结论:完全矛盾项
削弱论证过程:相反项
按照削弱力度排序:
矛盾→因果倒置(必须存在因果关系)→假设条件的否定→例证:有A无B或者有B 无A→指出题干中论证过程的漏洞→他因削弱①A推不出B,C推出A且C推出B→他因②A 推不出B,C推出B.
例子:某次开家长会,班主任让学习好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

于昊在讲台上说:“我的学习经验就是我每天打游戏机,没有特殊的学习经验。

”这时全班愕然,当老师的于昊父亲赶忙解释道:“没有的事,没有的事,他考试考不到前五名我不让他玩游戏机的!”(因果倒置)
上学迟到,我跟老师说是因为学校离家太远了。

老师说,你看比你住的远的同学都到了。

(例证)我反驳道:①住的比我家远的同学根本就没来(矛盾)②哪有比我住的远的同学(条件的否定)③住的远的、已经来的同学是他父亲开车送他来的(另有他因)
定义判断:
一、做题原则:抓关键词、重视结构、放慢速度(在做定义判断时,一定要放慢速度认真读题,把握好细节,切莫一目十行)
二、做题步骤:1.读题目。

看是“最符合”还是“最不符合”;
2.辨类别。

看是种属关系还是主谓关系。

种属关系:种差+属(A<中心词>是……<种的差别>样的B<属>)
主谓关系:A*是……的A,例如:共同犯罪是指两个人以上的共同故
意犯罪。

定义本身为主谓关系
定义中含有主谓关系
3.看要件。

①单要件:抓关键词:用主体、界定词(定语、状语)来区分
两个定义
②多要件:分辨“或”、“和、与”的区别。

类比推理
一、做题步骤:首先,确定是否为同一词性,若不同,则考虑语法关系。

包括主谓关系(主动形式、被动形式)、主宾关系。

动宾关系。

其次,如果不是同一词性,则考虑集合关系和逻辑关系。

集合关系:1.同一关系: 含义相同:银杏树:公孙树
词性相同:麦克风:话筒——引擎:发动机,炒鱿鱼:解雇
词源相同:沙发:苏打(都是外来词中的音译词)
色彩相同:勤劳:勇敢,通常在选项中选褒义词
2.交叉关系:有的A是B,有的B是A;
例子:运动员:大学生
A植物:种植B专家:青年C四季:春天D纸张:书法
答案:B。

有的运动员是大学生,有的大学生是运动员;有的专家是青年,有的青年是专家。

3.并列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例:男人:女人A黑:白B左:右C高:矮D生:死
答案:D。

世界上除了男人就是女人,矛盾关系;除了黑、白,还有其他颜色,反对关系;高与矮是相比较而言的,不是绝对的;世界上除了生就是死,矛盾关系。

4.包含关系:组成关系(例:床板是床的组成部分)、种属关系(鲨鱼是鱼的一种)
逻辑关系:或然与必然:没有食物就饿是必然,有问题可以回答也可不回答是或然
充分与必要
对称与反对称:是否是“一一对应”关系
例子:食物中毒:蘑菇
A矿难:煤炭B台风侵袭:台风C骚乱:警察D海啸:地震
吃蘑菇可能造成食物中毒,而且其他原因也可能食物中毒;发生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其他原因也可能引发海啸。

所以选D。

B项台风侵袭的唯一原因就是台风,是一一对应关系。

三、做题技巧:造句法、注意文学、历史、地理、化学、常识等知识的积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