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引论考试复习笔记

传播学引论考试复习笔记

一、四大先驱p451、政治家拉斯韦尔(1)两篇对传播学学科发展贡献尤为显著地论文——1927年《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和传播学开山之作1948《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2)5W理论:谁WHO——传播主体;说什么SAY WHAT——传播内容;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对谁说TO WHOM——传播对象;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3)传播学的五种分析:针对传播主体的控制分析;针对传播内容的内容分析;针对传播媒介的媒介分析;针对传播对象的受众分析;针对传播效果的效果分析。

(4)传播功能的概括: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

以及社会学家赖特补充的提供娱乐。

2、心理学家卢因(1)研究团体生活与动力的团体动力学是卢因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贡献。

将其场论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创立了著名的“群体动力学”。

团体动力学研究的是个人在团体中的行为表现:B=f(PE)——行为B是由个人P与环境E这两个因素决定。

(2)“把关人”理论:传播学的核心概念。

把关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即传播学所讲的控制。

D·M·怀特开创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3、社会心理学拉扎斯菲尔德(1)拉扎斯菲尔德吧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带进社会学。

(2)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并不是一步到位地传给受众,这个过程其实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中的一小部分人“意见领袖”,第二步再由这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将媒介的信息扩散到广大的受众那里。

(3)整个社会传播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人际间的影响,即意见领袖对受众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众媒介的影响。

(4)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更具科学性。

但这种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只看数据不看其他,拘泥于实证资料,沉湎于统计分析。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1)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发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情感、二是行为、三是认知。

(2)态度及其形成转变的理论主要分两类:一是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又称学习论或刺激—反应论),一是认知派的平衡理论。

霍夫兰就是前一派的代表。

(3)1953《传播与劝服》:传播就是某人(传播者)通过传递刺激信号(一般是语言符号)以改变他人行为的过程。

包含三方面内容: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

二、两大学派p73经验学派(传统学派):四大先驱和施拉姆所开启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

经验学派关心的是如何传播或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落脚点在传播的效果上,侧重事实判断;研究方法强调一切从经验或事实出发,通过量化与统计的过程,步步为营地求得实证性的结论。

批判学派:以欧洲为典型,20世纪60年代后异军突起。

批判学派关心的是为何传播为谁传播之类的问题,致力于阐述人类传播的总体运动,落脚点在传播的意义上,侧重价值判断;研究方法具有思辨的特征,确保其理论思想能从宏观、联系的和总体的方面把握的意义。

三、符号功能p1061、传播态度与情绪2、辅助语言传播3、代替语言四、施拉姆人际传播模式P111图五、选择性定律p120选择性定律是就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和贮存而言的,它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层含义1、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2、选择性理解3、选择性记忆六、施拉姆经验范围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P127图七、两级传播模式p129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之一。

由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

两级传播论的关键是舆论领袖,舆论领袖就是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判断的人。

两级传播过程中,第一级的传播即从大众媒介到舆论领袖这一级传播属于大众传播,第二级的传播即从舆论领袖到社会公众这一级传播属于人际传播。

两级传播论强调的是第二级,即人际传播的重要意义。

两级传播论的不足与修正:第一,两级传播论忽略了一个明显事实,即大量信息其实都是由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公众,中间根本不经过舆论领袖这个二道贩子的转手。

第二,将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截然地分为舆论领袖和芸芸众生,显然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第三,既然舆论领袖不是一种与众不同、高高在上的角色,那么信息的传播就不见的只有两级,而是多级。

八、巴斯德双重行动模式P145图九、批判学派控制观p150批判学派注重资本主义现实问题,敢于蔑视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各种正统理论,仅仅抓住社会统治权力与具体研究对象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

在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这部批判学派的力作中,指出了四种操纵媒介的形式:官方形式、商业形式、利益形式和非正式形式。

批判学派三路研究p254传播学批判学派大致形成了三种研究路数:话语与权力、传播政治经济光学、文化研究。

1、话语与权力(1)知识力与话语权(2)理论性建构(3)现实性研究2、传播政治经济学3、文化研究十、《传播的游戏论》中的观点p1571、威廉·斯蒂芬森的游戏论:把媒介当做玩具,人们摆弄媒介与其说是出于功利的考虑,不如说是为着游戏的目的。

2、两种传播:工作性传播,如下达命令;游戏性传播,如相聚闲聊。

3、斯蒂芬森的游戏论把传播的游戏性、媒介的玩具化过分夸大。

总体上看媒介还是工作性的而不是游戏性的,大众传播还是功利性的行为而不是玩耍性的活动。

十一、议程设置p165构想:即议程安排,指的是媒介一项包罗广泛、作用突出的功能,及为公众安排讨论的话题。

总之,媒介报道什么,公众便注意什么;媒介越重视什么,公众也就越重视什么,这是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

研究:议程设置研究中的先驱:麦库姆斯和肖议程探研究讨的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媒介如何确定自己的议程(即媒介如何确定自己的标准,在纷纭复杂的现实事件中排出轻重缓急的次序);第二方面,把媒介的议程告诉公众;第三方面,公众在媒介议程的影响上形成自己的议程并是这个议程同媒介的议程达到同步。

十二、媒介即讯息p179“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媒介观的核心所在,是凝聚麦氏说只精华的结晶。

麦克卢汉企图表达的思想:传播的媒介可以比传播的内容对人产生更为持久、更为集中、更为强烈的影响。

问题是,媒介的影响几遍大得难以估量,即便同媒介所传播的讯息内容互不理睬,但这并不能证明媒介就是讯息,从媒介的巨大影响中怎么也得不出媒介即讯息的结论来。

十三、尼尔·波兹曼及其重要观点p186麦克卢汉的思想传人。

1、开辟了媒介生态学,就是将媒介及其所处的时代与社会,作为一种生态环境予以关照和考察,体现了一种有机的、整体、系统的思路。

2、认为电子媒介带来的不是人类解放的福音,而是精神奴役的凶信。

十四、使用与满足论的主要观点p202所谓使用与满足,是指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同传统的媒介传播信息以影响受众的思路大相径庭。

1、固执的受众人类的认识活动有时很像个钟摆,当它朝一边摆到极点的时候,就该朝相反的另一边摆。

“传者第一论”:受众当成传播活动中的“被动的客体”集中体现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

“受众第一论”:从受众如何使用信息上做文章,讲受众怎样寻求信息。

传播活动的主动权是由受众而不是由传者所掌握。

2、“自助餐厅”传播学研究领域有一种奇特现象,那就是它的不少理论学说最初都导源于一两句画龙点睛、带有启示性的话语。

在传播活动中受众是主角,他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特定需要,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媒介无法强求受众接受自己所传播的讯息,因而也就难以影响受众。

信息不是强行加诸受众,而是由受众自行选择、自行处理。

所谓使用与满足论是从受众方面看待传播活动的新兴理论,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实际上制约着整个传播过程,而受众的使用媒介都是基于自己的需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

受众与媒介乃是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

3、矫枉未免过正使用与满足论在理论上存在明显的偏颇之处。

过分强调受众对传播活动的主导意义。

第一,使用与满足论假定受众都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并知道如何在使用媒介中满足其需求。

使用与满足的研究便需要依赖个人对自己心理需求所做的主观报告,而这种主观报告的伸缩余地很大,以此作为科学研究的依据显然很不可靠。

第二,使用与满足论的前提是受众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讯息,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根据自己的心意对讯息进行取舍。

从广远的社会背景上看,受众其实并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因为整个传播环境实际上早被大众媒介所垄断。

鲍尔的“顽固的受众”在个人心理的层面上讲不无道理,而一旦放在社会历史层面上看就大成问题。

第三,使用与满足论的最大问题还在于它把受众个人同社会系统相分离,只讲自己对媒介的使用,之谈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根本忽略了受众个人与群体网络的关系。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传播研究的当务之急在于揭示媒介由谁掌握,讯息由谁控制,以及披露权势集团操纵传播的真正意图。

十五、霍夫兰认为,态度由三个部分组成——认知、情感和行为。

P210十六、从传播方式看说服的四个命题p215传播方式上探讨劝服艺术的四个命题:只说一面之词好还是正反两面都说好;先说为好还是后说为好;结论由传播者明白给出好还是由受众自己得出好;理智型的宣传好还是情感型的宣传好。

1、一面还是两面是说一面之词还是说两面之词,主要得看受众方面的情况而定。

对反对者和程度高这,宜说两面之词,而不宜说一面之词;对赞成者和程度低者,则宜直说一面之词,而不宜正反两面都说。

2、先说还是后说人们对事情的开头语接喂为女鬼王印象较深。

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对开头的记忆较牢,近因效应指对结尾的印象较深。

与先说后说这一问题有关的因素涉及学习和记忆各个方面,在学习上总是先手为主,在记忆上近因效应则表现得更明显。

倒金字塔结构有利于唤起人们的注意,金字塔结构有利于加深人们的印象。

3、明示还是暗示结论由受众自己得出也并非一无可取。

这样做有时效果更加,因为自己得出的结论要比传者给出的结论更容易接受,记得也更牢,同时也就更不容易动摇变更。

结论由自己按照传播者提供的线索而得出会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4、理智还是情感理智型劝服是以充分的事实依据、周密的逻辑推理、冷静的分析论述为特点;情感型劝服则不大顾及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主要是通过调动人的感情,打动人的内心,煽动人的情绪来达到目的。

十七、从众现象(沉默的螺旋)p239从众,就是随大流或遵从群体的一致,屈从群体的压力。

由群体的真实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个体态度的变化。

1、从众可以说是人的一种天性。

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那他就不能不遵从群体的规范,不能不受群体压力的制约,久而久之便自然形成心理上的从众倾向。

2、从众的本质在于个体对群体压力的遵从或屈从。

人的社会性固然决定了人的从众性。

直接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担心遭到来自群体的惩罚(排除异己式的冷落、拒斥、厌弃),二是想得到正确的行事指导(人们更倾向于相信多数人的意见,认为多数人正确的可能性更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