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浅谈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浅谈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复杂化和人们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企业管理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观念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在管理者们不断探讨对员工采用何种管理方式最有效的话题时,人性化管理一词的提及率越来越高。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作为结合制度与人性之间的一种管理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员工所推崇,并逐渐成为当今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有效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性化、知识经济、企业文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复杂化和人们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企业管理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观念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在管理者们不断探讨对员工采用何种管理方式最有效的话题时,人性化管理一词的提及率越来越高。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作为结合制度与人性之间的一种管理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员工所推崇,并逐渐成为当今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有效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

一、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一)瞬息万变的环境呼唤企业的人性化管理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过于陈旧的“硬”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越来越多的制度应逐渐“软”化,符合企业的变革与创新,从而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

从外部环境来说,“人性化”管理的程度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否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因为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认识到人的因素在企业的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对人才的竞争。

这就必然要求企业在管理中融入更多的“人性化”。

从内部环境来说,企业战略的制定、计划的实施以及企业文化的建设都离不开职工的参与。

企业只有实施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才能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二)人性化管理是激发创新的有效机制有人把在严格制度管理下的员工比喻成高速运转机器里的零部件,只能被动的跟着机器转动,而没有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但比制度约束更高明的,是企业实施的人性化管理。

这种人性化管理使企业与员工形成一种心理契约。

制度约束对于员工而言是”要我做”,而形成心理契约对于员工而言却是”我要做”。

把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调度起来,是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

而人性化管理正是给员工提供了一种相对宽松的创新环境。

(三)人性化管理制度有助于企业做出高质量的决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需要作出决策的速度越来越快,决策内容也越来越复杂。

任何管理者都难以独立决策,必须转向决策的民主化,吸收下级参与决策,集思广益,改善决策的速度和质量。

而企业实施人性化管理,能够让让职工充分地参与到组织的决策当中,体验到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样,既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又便于决策的执行,充分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认为,在企业生产的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观念,坚持员工重于产品,其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认识:一是从企业管理两重性原理层面来认识,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随着世界性的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企业传统的劳动方式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发生重大变革,尤其是计算机的应用和新材料、新技术的突破,使人在生产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员工不再是受制于机器的附属物,而成为生产中的真正主人。

在这种情况下,仍按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势必压抑员工的活力和热情。

因此,应把人作为企业的核心,重新认识人的本质和心理活动,重视人性、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人本性、亲和力,在企业管理中应提倡更聪明地工作,追求管理的人情味、艺术化,形成不同个体的特色优势,努力创造团结协作的氛围,模糊“管”的概念,彰显“理”的成分。

二是一切管理理念都应围绕着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应以员工为中心而展开,人是企业最大、最有价值的资本、资产、资源和财富,是企业的主体,因此,企业管理应采取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对物的管理应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并通过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促进人们自觉地发挥潜能来达到组织目标。

这样,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肯定了,人的价值被发现了,人力资源也就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三是从企业管理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的相互关系层面来认识。

作为企业管理,直接目标是生产优质产品和取得经济效益,但最终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尽可能好的产品和服务,是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广义的人本管理目标,追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弘扬人性的价值,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的全面发展,二者相辅相成。

尽管我们不能把以员工为中心、员工的全面发展简单的理解为生产优质产品,获取经济效益的手段,但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活力的不断增强,肯定会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创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反之,只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才能为员工的全面发展创造充分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客观环境。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探索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必须以“人”的管理和使用为根本,以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为核心,在增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上下功夫;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在增强企业凝聚力上下功夫。

(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在人才的选拔与使用方而,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

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破旧的等级工资加奖金的分配机制,实行合理公平的新分配方式。

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与激励体系,通过体系的运作,对每位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贡献大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员工学习、创新的热情,使职工安心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后劲。

知识经济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人为本。

需要员工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积极性。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给每位员工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既要善于吸引优秀人才来企业工作,发挥其聪明才智,又要对在职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

营造出重视人才、珍惜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切实体现出对员工的尊重,使员工把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企业的主人。

(二)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所共同信仰的管理哲学、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的总和。

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保证。

而且是企业员工获得朝气与活力的源泉,是企业的灵魂所在。

因此,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必须构筑独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与企业形象三者的有机统一。

企业价值观是核心,企业精神是保证,企业形象是利器。

只有将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没有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培育就会失去依托而变得盲目,企业形象也会因此而成为空壳。

只有企业价值观,没有企业精神,做出的价值选择由于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而难以达到,形象的塑造难以实施到位。

有了正确的价值选择与良好的精神状态,不把它通过形象塑造在市场上展示出来,也难以收到应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实现尊重人、理解人的价值观,以团结奋进的企业精神与良好诚信的企业形象有机结合,才能激励员工不断奋发进取,不断创新,以巨大的凝聚力与责任感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三)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人的一切行动内在力源于他的思想意识、情感、价值、自身需求等内在因素。

其中情感因素最能左右一个人的变化。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

因为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就能产生亲切感,有了亲切感,相互的吸引力也就大,彼此的影响力也就越深。

如果企业能够善待每一个员工,领导能够体贴关心下级,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与群众关系非常融洽,职工对你充满信任,其企业的凝聚力就会增强;相反,如果企业内部人员关系比较紧张,就会造成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产生心理距离。

其结果最容易转化为一种对抗力和负影响力。

企业领导干部要深入员工中间,经常性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心理变化,帮助员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生活,把员工的冷暖放在心上,让企业职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和凝聚力。

总之,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是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乃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必须结合人的发展和企业发展,进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增强职工作为主人翁的责任感、紧迫感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永保良性循环的状态。

参考文献:[1]马建堂,《马斯洛人性管理经典》[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许庆瑞,《企业经营管理基本规律与模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傅宗科,《第五项修炼管理法则》[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版[4]应唤红,“人性化管理:未来管理的创新趋势” [J],《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5]黄胜杰,“略论企业人性化管理” [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6]尹志雄,“论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 [J],《求索》,2001年第2期[7]陈昆玉,“论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 [J],《现代经济探索》,2000年第9期[8]赵广华,“人性化管理的实施构架” [J],《经济经纬》,2002年第3期[9]孟冬研,郭成,“关于人性化管理的思考” [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