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
大家好
57
▪ 周越《怀 素律公帖 跋》
大家好
58
▪ 文彦博尺牍 《内翰帖》
大家好
59
▪ 苏洵《道 中帖》
大家好
60
▪ 蔡襄 《入春帖》
大家好
61
▪ 宋代书家中作草书较多的是黄庭坚。其草 书奇诡恣肆,千态万状,为世所重。他的 草书留传至今的有《刘禹锡竹枝词》、 《李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帖》、《廉 颇蔺相如列传》、《花气诗帖》、《杜甫 寄贺兰钴诗帖》等。
“祝京兆大草深得右军神理,而时露伧气; 小草则顿宕纯和,行间茂密,亦复丰致萧 远,庶几媲美褚(遂良)公。”
大家好
83
▪ 祝允明 《牡丹赋》
大家好
84Biblioteka ▪ 文徵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 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 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 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 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 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 健。
大家好
10
十七帖
大家好
11
《初月帖》
大家好
12
▪ 3、狂草
▪ 狂草是最为恣肆放纵的草书,为唐代张旭 所创。狂草,顾名思义即狂放不羁、跌宕 纵逸的草书。它与小草的最大区别除了字 形大小之外,主要是指其部首省减、字形 夸张尤甚于今草,用笔速度极快、使转多 是狂草的基本笔法特点。
大家好
13
张 旭 《 肚 痛 帖 》
大家好
56
▪ 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命侍书王著刻 《淳化阁帖》,为当时及后人学习书法, 带来了很多方便。《阁帖》以行草为多, 仅六、七、八卷就收王羲之150帖,对北宋 及后代书风引导作用很大。
▪ 北宋初年,草书风格仍是唐人的延续,其 中以周越与苏舜钦比较突出。李建中、文 彦博、苏洵等亦擅草。蔡襄成就最为卓著。
大家好
54
▪ 杨凝式 《神仙起居法》
大家好
55
(四)宋代草书
▪ 宋代的草书成就虽然不能与晋、唐相比, 但在书法史上,它还是很有特色的。苏轼、 米芾等向往魏晋,所以他们对张旭、怀素 那种狂放的书风不大满意,认为他们“追 逐时好”、“惊诸凡夫”。他们追求适情 任意,天真烂漫。晋韵、唐法传到他们笔 下,不再神圣,不再超脱,而变得人性化、 世俗化了。这可以说是宋代文化总的特点。
大家好
71
▪ 赵孟頫十 札法帖
大家好
72
▪ 鲜于枢与赵并称为元代书法的双雄。他性 情谊豪放,故他的草书比较劲直奔放,但 在韵味上逊于赵。在挽救南宋末衰颓涣散 的书风方面,他和赵的功绩都不可忽视。
大家好
73
▪ 鲜于枢《水 帘洞诗》
大家好
74
▪ 陶宗仪《书史会要》评曰:“邓文原正、 行、草书,早法二王,后法李北海。”宗 法晋人的书学观和学书之路正和赵孟頫一 致,两人在书法活动中接触频繁,且手札 往还,自然受到感染。邓文原除了擅长写 正书、行书、今草外,对章草也颇有研究, 出于刻帖又兼行楷流美笔意,明人袁华跋 日:“观其运笔,若神出海,飞翔白如。”
大家好
4
▪ 宋张栻《南轩集》云:
“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札以来便 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
▪ 梁武帝《草书状》曰:
“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羽檄相传,望烽 走驿,以篆隶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 今之草书也。”
大家好
5
▪ 启功说:“‘草’,本是草创、草率、草 稿之义,含有初步、非正式,不成熟的意 思。在字体方面,又有广狭二义:广义的, 不论时代,凡是写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 但狭义的,或说是当作一种专门的字体名 称,则是汉代才有的。”因此,草书的概 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草书是指那 些写得快捷而显得潦草的字。狭义的草书 是指具有独立的技法系统和结体法则,与 篆、隶、楷、行并列的一种书体。
大家好
76
▪ 康里巎巎《闲 书李白诗》
大家好
77
▪ 杨维桢是元代文坛的怪杰,被人称作“文 妖”。书法上,他能摆脱赵孟頫的藩篱而 自辟蹊径。他的书风狂怪恣肆,确有桀骜 不驯的精神,但常有粗率之嫌。
大家好
78
▪ 杨维桢 《张 氏通波阡表 卷》
大家好
79
(六)明代草书
▪ 明初,书风仍是元朝的继续,书法家首推 宋克,其书出于魏晋,深得钟、王之法。 擅长楷书、草书,尤精工章草,为当时第 一。他的章草,延续赵孟頫、邓文原的风 格又有所发展,融入了今草和行书的写法, 更加流利、矫健。 他与宋广、宋璲合称 “三宋”。
这时的草字草法纯熟,但较多还夹杂一些 隶书。
大家好
23
《居延汉简》
大家好
24
▪ 章草的形成与章草书家
▪ 章草在西汉时期作为一种不定型的民间书 写形式,根源于草篆,经由史游等士大夫 的整理开始走向雅化,并发育成熟。
▪ 汉代擅草者:杜度、崔瑗、张芝等。
大家好
25
▪ 张芝 《八月帖》
大家好
26
(二)三国魏晋六朝之草书
▪ 魏晋章草仍然很繁荣,这个时期是章草法 度化的时期。传示这种法度首选的教材是 《急就章》,三国吴皇象书《急就章》, 即可以看作章草定型期的作品。
大家好
27
皇象《急就章》
大家好
28
▪ 西晋时期实用领域章草不再是主要书体, 行书已在尺牍中流行起来。当时有两位著 名的章草书家,他们就是卫瓘与索靖。时 称“一台二妙”。
大家好
75
▪ 康里巎巎博通群书,擅楷、行、草等书体, 师法虞世南、王羲之,善以悬腕作书,行 笔迅急,笔法遒媚,转折圆动,《李白诗 卷》自成风格。他的字也写得爽利干脆, 用笔速度较快,往往在最后一笔用力一挑、 或一顿,这样难免显得有些刻露。他的成 就主要在行草。明代解缙说:“子山书如 雄剑倚天,长虹驾海。”
大家好
38
薄绍之 《回换住止帖》
大家好
39
王慈 《汝比帖》
大家好
40
▪ 智永 《真草千字文》
大家好
41
(三)唐代草书
▪ 从东晋“二王”草书到初唐草书的过渡, 是由智永人微言轻津梁的。智永以精熟的 笔法书写《千字文》,数量很大,广泛流 传。他使王羲之的草书规范化、通俗化, 因而在初唐被广泛接受,形成了唐朝前期 草书的基本风格。
大家好
80
▪ 宋克 《李 贺诗》
大家好
81
▪ 明代中期的书法,以“吴中才子”最为突 出,他们是祝允明、文征明和王宠。三人 都擅长草书。他们的草书个性鲜明,祝豪 放浪漫,文坚劲精到,王温厚潇散。
大家好
82
▪ 祝允明的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 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人 称:“枝山草书天下无,妙酒岂独雄三 吴!” 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认为:
大家好
37
▪ 南北朝时,北方陷入136年的纷乱状态。南 方则承东晋之余绪,上自天子,下至臣庶, 互相陶染,书家颇多。南朝初期的草书多 取法王献之,但缺少他纵横的才气和外拓 的精神,主要有羊欣、王僧虔、孔琳之、 薄绍之等人。梁、陈时期,书风向王羲之 风骨内擫的体势回归,此时书家有梁武帝、 沈约、王筠、萧子云、阮研、僧智永等。
“二王”最为杰出。
大家好
33
▪ 王羲之、王献之对草书体发展作出了极大 的贡献。王羲之的主要贡献,在于以张、 钟为根本,转益多师,精研小草法并造其 极;而王献之对草书的贡献,是在继承家 学的基础上精研大草并造其极。
大家好
34
王羲之 《远宦帖》
大家好
35
王献之 《十二月割帖》
大家好
36
王 导 《 省 示 帖 》
草书
大家好
1
一、草书概述
大家好
2
▪ (一)释名
▪ 草书的草,有草率、草创、草稿之意。草 书的命名也大致如此,梁·庾肩吾《书品》 曰:
“草势起于汉时,解散隶法,用以赴 急,本因草创之义,故曰草书。建初中, 京兆杜操始以善草知名,今之草书是也。”
大家好
3
▪ 《宣和书谱》亦称:
“稽考古今法书,而独以草书为秦苦篆 隶之难,不能投速,故作草书……且草之 所自,议者纷如,或以为藁草之草,或以为草 行之草,或以为赴急之书,或以为草昧之作。 然则谓之草,则非正也,孔子所谓‘为命, 裨谌草创之是也。’”
的影响。元人讲究落款,强调书与画的关 系,“石如飞白树如籀”,赵孟頫的的这 句话道出了个中奥秘。所以元代的书法家 多是画家。
大家好
70
▪ 赵孟頫坚信“用笔千古不易”,所以对二 王父子的笔法精心探求,他的行草尺牍中, 绝似《兰亭》、《圣教》、《十七帖》的 字比比皆是。他写字极快,一天能写小楷 一两万字;多用方笔,很有晋唐风骨,而 无靡弱之病。
大家好
42
▪ 唐太宗 《屏风帖》
大家好
43
▪ 虞世南 《潘六帖》
大家好
44
▪ 李怀琳
《嵇康与山巨 源绝交书》
大家好
45
▪ 孙过庭 《书谱》
大家好
46
▪ 进入盛唐,草书获得巨大的发展,出现了 空前繁荣的局面。以写狂草著名的书法家, 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天才与豪情,把草书艺 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这股潮流可以说是 从贺知章开始的,张旭、怀素将其发展到 颠峰。
大家好
14
怀素 《自叙帖》
大家好
15
▪ (三)草书学习的目的、意义
▪ 1、学习书法必须全面地了解汉字的各种字 体、了解他们的内在联系。学习书法而未 学好草书,如同“行百里者半九十”,应 该是非常遗憾的事。
▪ 2、领会草书的意境美。
▪ 3、大量的古代文献是以草书或行草书写成 的,不识草书就无法学习、研究。
座高峰,这个时期的草书整体水平很高。
特别在当时的士族名士当中,一下子涌现
出了众多著名的书法家。“博哉四庾,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