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

浅析南北朝民歌的差异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由于时代政局动荡,文学艺术也在政权交替中不断融合发展,摈弃了单一的文学模式,趋向多元化发展。

各种文学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文学艺术也在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特色。

南北朝的民歌由于产生的地域不同,两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形成的民歌风格也有很大差异。

南朝民歌细腻委婉,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在内容、语言、艺术特色上都表现了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内容语言艺术特色差异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一般是从宋武帝刘裕代晋(公元420年)起算,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为止,共一百七十年。

在这一百七十年里,南北朝创造了极有特色的中国文化。

南北朝的长期分裂,造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别。

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不同,年深月久就会形成人们气质上的差异。

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南朝文学被概括为华丽绮靡和形式主义,这样的概括有失偏颇。

南朝文学的总体趋势是社会功能逐步淡化,而美学价值却为所有的作家所追求。

终南朝之世,极少出现强烈的激励人心或者深刻地感染人心的作品,作家所追求和创造的,大抵是那种精致、华丽和轻柔之美。

南朝文学的根本弱点,不在于作品题材的狭窄和细小,也不在于感情的强烈或平和,最致命的还是作家缺乏远大的理想,高尚的胸襟,致使作品缺乏深厚的内蕴。

而北朝的文学思想是沿着与南朝完全不同的线路发展的。

它以重政教之用为发展的起点,转向抒情,而没有出现像南朝那样的尚装饰、重娱乐的倾向,它追求一种苍凉劲健的美,异于南朝的明丽轻清;它尚质实典重,异于南朝的尚轻艳绮靡。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

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

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

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

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一、南北朝民歌在内容上的不同点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词》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南朝民歌有鲜明的特色,但多数都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

其中的情歌内容包括:1、男女缠绵之情。

南朝民歌往往对爱情作出大胆天真的抒写,相对而言江南的吴歌艳丽柔弱,荆楚一带的西曲浪漫热烈。

2、男女恋爱之艰。

虽然两情相悦,心心相属,但是这种相恋受到了许多阻力。

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主,在南朝民歌的字里行间也多有表现。

3、弃妇的不平之鸣。

男女双方有幸结合,却还是不停地上演悲剧。

在南北朝甚至整个封建社会,男女地位不平等,导致了妇女的不安全感、危机感。

当女子被丈夫抛弃后,又多了一种清冷的孤寂感和对负心的谴责漫骂。

4、妓女的悲苦之音。

倚门卖笑,客不由人,又往往被人视为败柳残荷,妓女的人格遭到了严重侮辱。

她们挣扎而又无奈,不满又被迫屈服。

诗歌中就表现了她们这种悲伤与苦闷,辛酸与处世之艰。

总体来看,从南朝民歌内容中可以窥见作者或歌唱者的身份,有商家、妓女、船户、农妇,一般都作女性的身份。

大多数南朝民歌属于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民歌真实地描写了女子面对爱情时的的惊喜、憧憬,以及对爱情的珍惜,对负心汉的谴责与仇视。

这些情歌中所表现的两性关系,极少合乎封建礼教的规范。

它们公然出现在封建社会中,反映了人们对礼教的蔑视和厌恶。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数量虽不如南朝民歌,但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却比以歌唱爱情为主的南朝民歌远为广阔,情调也迥不相似。

北朝民歌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北方风情地域的描写。

北朝民歌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开阔的视野入歌,加上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民间风俗,给人一种与南朝清新娟秀不同的豪野随性之气质。

2、爱情的大胆泼辣。

北朝民歌也有反映爱情生活的,但心直口快,无扭捏作态之感,一般都显得坦率粗犷,与南朝情歌的细腻缠绵完全不同。

3、英雄主义情怀和尚武精神。

对英雄的膜拜对武力的尊崇,让北朝民歌体现出尚武精神。

4、对战争的厌恶和生活的穷苦。

长期的战争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这种厌恶之情也体现在民歌中,唱出了征戍徭役的飘泊之苦,抒写了悲痛的思乡怀人之情。

5、对剥削制度的不满。

社会上贫富不均和被剥削者的不平在北朝民歌中也有反映。

与南朝民歌内容不同,北朝民歌粗犷豪放,用其特殊的豪迈雄健的笔触,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劳动战斗的情况,把题材拓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南北朝民歌在语言上的不同点南朝民歌最基本的特征是: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由于篇幅短小,大都为五言四句,南朝民歌往往通过典型或心境的刹那展现,点到即止,显得活泼、跳跃、留有余味。

其用语自然清新,好用隐语、双关语,有时用典,带有浓厚的南国水乡生活气息。

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双关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如以“藕”双关“偶”,以“丝”双关“思”等;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

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南朝民歌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出了真挚细腻的感情。

而北朝民歌由于初作时为少数民族的创作,后才经翻译,所以不如南朝民歌工整,句型长短错综,但在变化中取得了全篇的和谐统一。

比如《敕勒歌》三、四、七言错落有致,浑然一体,丝毫没有斧匠之痕。

北朝民歌极少使用双关语与隐语,这就更加突出了北朝民歌的豪放气雄、粗犷刚健之感。

三、南北朝民歌在艺术特色上的不同点南朝民歌的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对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

其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就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既体现了作者的丰富联想,也使感情的传达显得含蓄委婉。

此外,南朝民歌也善于利用景物传达出深婉的情思,且大多体制小巧,多五言四句。

与南朝民歌的含蓄委婉不同,北朝民歌体现出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风格。

北朝民歌多反映北方少数民族大漠、草原上的游牧、征战生活,这种生活造就了民族的粗豪性格,情感体验没有南朝民歌的细腻温婉,而是率直裸露,反映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就形成了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特征。

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优美精致地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

简单质朴的语言造就了凌厉的气势、浑朴的意境,同时,朴素的语言也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简单疏朗、质朴无华。

毫无造作矫饰是其艺术的基本特点。

另外,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杂言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较单调。

除了上述三个基本不同点之外,南北朝民歌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也不同。

南朝民歌的内容几乎都是谈情说爱的“艳曲”,对梁陈宫体诗的形成乃至于泛滥,在客观上都有不可推卸的作用。

而北朝民歌由于题材广泛,不拘于男女情事,所以对宫体诗的形成没有太大影响。

南朝民歌中大量使用的双关语,对唐朝以后处境险恶的诗人们有很大影响,他们往往利用双关语写作政治讽刺诗,来曲折地表达他们那种难以明言的爱国情怀和对政治时事的见解。

从整体来看,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虽然在内容、语言、艺术特色乃至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也并不是说二者完全没有相同之处。

在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时期,南北朝民歌以其自然质朴,通俗易懂,不用奥字僻字,采用口语入诗,能反映民众日常生活而在文坛上光辉夺目。

南北朝民歌都具有自然性、生活性的共性,是对当时文坛无新意的腐朽文风的强烈抨击。

这种抨击首先体现在社会生活生产、政治、思想意识等方面。

由于南北朝文学是求实的文学,主流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所以各个方面的反抗性又或多或少地表露在文学中,让南北朝文学具有鲜明的反抗性。

南北朝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很大的。

它开辟了一条五言、七言绝句抒情小诗的新道路,这种刚健清新民歌的出现,对当时形式主义文风起了冲击的作用,因而影响很大。

同时,在表现手法上,如口语的运用,对后代诗人也有借鉴作用。

因此,虽然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各有各的特点,但是不能将它们分裂开来,南北朝民歌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极富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

体育艺术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11/2007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胡晓娟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奇峰。

出现于同一时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因产生的背景不同,故而民歌主题,民歌风格有着各自的特点。

古典文学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的又一高峰。

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新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长期对峙,北朝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各异,因而南北朝民歌呈现出不同色彩和情调。

一、民歌产生的背景不同1.南朝乐府民歌———繁荣都市里的艳语南朝乐府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指明“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又云:“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

”由此可见,这些民歌其实是“都市之歌”。

江南自古为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建业为六朝故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刘宋时期曾出现一度平安稳定、繁荣局面,以官僚地主和寺院地主为代表的庄园经济活跃发达。

《宋书・孔季恭传》记载“江南为国盛矣……地广野羊,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正因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统治阶级隔江偏安,尽情享乐。

新兴的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四面八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源源不绝的涌向都市。

(《宋史・循吏列传记》)梁・裴子野的《宋略》说“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巨贾,舞女成群,相竞夸大,互有争夺”。

于是“歌舞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炫服华妆,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

这就是南朝民歌得以问世和流传的根源。

2.南朝乐府民歌与汉乐府民歌一样,是统治阶级收集、整理而保存下来的。

民歌分“吴声歌”、“西曲歌”和“神弦歌”三种,现存歌辞471首。

皆为对男女爱情生活的抒写,且大多以女性为主体,用女性的口吻唱出这一时期都市妇女的悲歌。

从所描写的生活状况考察,她们的社会成份复杂,大多为城市中、下层和不幸沉沦在社会底层的女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