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从苏秦、李斯、梁启超、陈独秀看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从苏秦、李斯、梁启超、陈独秀看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
一介寒士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雄传奇
——赏读《苏秦以连横说秦》
推荐阅读: ❖ 1.汉代司马
迁的《史 记·苏秦列 传》; ❖ 2.当代寒川 子的长篇小说 《战国纵横》。
身披六国相印, 显赫至极的苏
秦
苏秦简介
❖ 苏秦(约前334-前284),出身农家,素有大 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与 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
❖ 《战国策》具有子学、史学、文学的三重性质,标志着先秦 散文的最高成就。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打破编年体例,以人物的 游说活动为记叙的中心,开始出现将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于单篇的体例, 建立了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篇章,已具备“纪传体”的形式,为后来 的传记文学提供了先例。
❖ 等到章程和法律都完备了,人们又常常 做出虚伪的行为;文书、籍策杂乱繁琐, 百姓生活贫困不足。君臣上下愁眉不展, 百姓无所依靠。法令规章越多,战争发 生的也就越多。能言善辩穿着儒服的越 多,战争就越发无法停止。凡是不顾根 本而讲究文辞末节,天下就越发无法太 平。因此说客的舌头说焦了,听的人耳 朵都听聋了,却不见成效;做事即使讲 义气守信用,也没办法使天下和平安乐。
❖ 史籍记载,苏秦曾与赵奉阳君共谋,发动韩、 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 帝,至乐毅破齐前夕。《汉书·艺文志》著 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帛书《战国 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 与《史记》所载有出入。
《苏秦以连横说秦》简析
❖ 一、“说秦”败北: ❖ 1.从苏秦“说辞”体会战国文风。 ❖ (铺张扬厉-情感气势) ❖ 2.苏秦“说秦”为什么会失败? ❖ (时机、立场) ❖ 3.失败后世态炎凉的生动描述。
❖ 因此就废除文治而使用武力,多养敢死之士 制作各种甲胄,磨光各种刀枪,然后到战场 上争胜负。大王要知道,什么也不做却想使 国家强盛,安居不动却要使国土扩大,即使 是古代五帝、三王、五霸和明主贤君,若是 想不用刀兵而获得这些,也是无法达到目的 的,所以只好用战争来解决。距离远的就用 强兵互相攻伐,距离近的就短兵相杀,只有 如此才能建立伟大功业。所以军队得胜于外, 正义治强于内,威权建立于上,人民自然服 从于下。
❖秦惠王说:“寡人常听人说,羽毛 不够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法令 不完备的国家不可以出兵征战;道 德不崇高的君主不可以统治万民; 政教不清明的君主不可以号令大臣。 如今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我秦国登庭 指教,寡人内心非常感激,不过关 于军国大计,最好还是等将来再说 吧!”
❖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肯听取我的 意见,现在证明果然如此。以前神农氏攻打 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唐尧放逐驩 兜,虞舜攻打三苗,夏禹攻打共工,商汤灭 夏桀,周文王攻打崇侯,周武王灭商纣,齐 桓公也是用战争而雄霸天下。由此看来,一 个国家要想称霸天下,哪有不经过战争就能 达到目的的?古代使者都坐着兵车奔驰,各 国互相缔结盟约,谋求天下统一,虽然讲究 合纵连横,却是战争不息。说客进行巧辩和 权诈之术,致使诸侯慌乱疑惑,结果一切纠 纷都从此发生,简直复杂到无法处理的地步。
❖ 《战国策》属于国别体杂史著作。包括12个诸侯国,即春秋 末年分化成的东、西周和秦、齐、楚、赵、魏、韩、燕、宋、 卫、中山。记事上继《春秋》之后,下至秦末楚汉之争。这 部书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 书》、《修书》等名目,西汉刘向见到的本子已经颠倒错乱, 他重新加以编校,去其重复,共得33篇,认为其内容都是 “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立策谋”(《战国策叙 录》),所以定名为《战国策》,“策”即策士与策谋。原 编者不可考,大约也是战国末年秦汉间人。
《苏秦以连横说秦》简析
❖ 二、“说赵”一举成六国之相 ❖ 1.显赫位重的夸张描写; ❖ 2.家人前后言行的强烈对比。
《苏秦以连横说秦》译文
❖ 苏秦一开始准备倡导连横,他游说秦惠王说:“大 王的国家,西方有巴、蜀、汉中的富饶物产,北方 有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贵重兽皮与代地的良马,南 边有巫山、黔中屏障,东方又有崤山、函谷关这样 坚固的要塞。土地肥沃,百姓富裕;拥有战车万辆, 壮士百万;沃野千里,积蓄富足;地势险要,能攻 便守。这正是人们常说的‘天府之国’呀!所以秦 国是天下少有的强国。凭借大王您的贤能,士卒与 百姓的众多,发挥车骑部队的作用,并进行有素的 军事训练,一定能够吞并其他诸侯,统一天下,称 号皇帝而治理国家的。希望大王能考虑一下这一前 景,允许我陈述自己的策略。”
❖ 1.叙事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如《荆轲刺秦王》《苏秦以连横说 秦》(策士、壮士、志士)
❖ 2.人物风姿各异,能言善辩,有勇有谋,颇富传奇色彩。如苏秦、邹忌、 触龙、荆轲等。
❖ 3.言辞铺张,文笔恣肆,颇多雄辩之辞(说辞艺术)。如苏秦之雄辩、 触龙之巧辩等。
❖ 4.善用历史故事、寓言说服事理,也善用比喻、排比、对偶、夸张等修 辞手法。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狡兔三窟、亡羊补牢等。
专题四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从苏秦、李斯、梁启超、陈独秀 看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
重点选讲《苏秦以连横说 秦》和《谏逐客书》,要求理 解苏秦、李斯的性格特点和士 阶层及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态 度,掌握两篇文章在写人、叙 事方面的写作特色。
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现象
❖ 策士是在战国这一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应运而生的一个特殊 阶层。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很激烈,秦国与六国的“合纵”、 “连横”斗争延续了近百年。其时,谋臣策士大显身手,为 提高自身政治、社会、经济地位而主动出击。他们熟谙纵横 捭阖之术,凭借机谋智慧,口才辞令,四处奔走游说,周旋 于统治集团之间。他们的谋划常常关系一时的成败,有举足 轻重之势,所谓“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孟子·滕文公 下》载:“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 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些人,“皆高才秀士,度时 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战国士文化与战国士风
❖ 战国士文化是战国时期以士阶层为创造主体、 以重建一统天下为目标、以思想解放自由创 造为特征的文化思潮。战国士文化的上限, 是以魏文侯开门养士为标志,它的下限是秦 王朝统一,历时两百多年。战国士风,就是 在战国士文化大背景之下出现的士风气,与 战国文学创作密切相关。
《战国策》:策士言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