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中医病名:项痹 BGS000西医病名:颈椎病(神经根型) M47.221+G55.2*(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亏虚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疗法1.针刺法: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可选用运动针灸、平衡针、头针、火针等特色针刺疗法。
(1)急性期主穴:阳性点曲池合谷阳性点选取:①压痛点明显处,②局部有条索状结节处,③颈部敏感点,按压此点可引起肢体、肩背部或头面部疼痛加重或放射痛,符合以上任一点即可确定为阳性点,体表定位。
配穴:头痛头晕者加风池风府百会下肢无力者加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心慌加内关,恶心呕吐加内关足三里治疗方法:①体针:患者俯卧位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直径0.30 mm、长50 mm毫针;阳性点采用单针刺或傍针刺,用泻法,轻刺激,其余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刺激可稍强,留针30分钟。
每日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②电针刺激:针刺得气后接G68O5-2型电针治疗仪,接两组电极,两阳性点一组,远端穴位一组,刺激强度为患者所能接受而不引起痛苦的最大强度,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频率50 Hz,治疗30 min。
每日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③温针灸:在针刺得气后,选用2-3个穴位实行温针灸,连续施灸2-3壮(每壮3克艾绒),留针30分钟。
每日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④TDP照射:阳性点局部照射,每次30分钟。
(2)缓解期和康复期主穴:病变节段之颈夹脊及上下相邻的颈夹脊穴(双侧)阿是穴配穴:太阳经症状取后溪、肩贞、天宗;阳明经症状取肩髃、曲池、合谷;少阳经症状取外关、臑会、肩髎穴。
治疗方法:①体针:患者俯卧位或坐位,针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刺激可稍强,留针30分钟。
每日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②电针刺激:针刺得气后接G68O5-2型电针治疗仪,接两组电极,颈夹脊一组,远端穴位一组,刺激强度为患者所能接受而不引起痛苦的最大强度,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频率50 Hz,治疗30 min。
每日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③温针灸:在针刺得气后,选用2-3个穴位实行温针灸,连续施灸2-3壮(每壮3克艾绒),留针30分钟。
每日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④TDP照射:颈夹脊局部照射,每次30分钟。
⑤伴有交感型颈椎病病症状者深刺人迎穴。
2.灸法:隔物灸、艾条灸、热敏灸、雷火灸等。
3.随证配穴:(1)风寒痹阻证:可配大椎、风池、外关、合谷等(2)血瘀气滞证:可配大椎、肩井、秉风、列缺等(3)痰湿阻络证:可配风池、中脘、丰隆、阴陵泉等(4)肝肾不足证:可配肝俞、肾俞、听会、三阴交等(5)气血亏虚证:可配三阴交、血海、足三里、内关等(二)手法(推拿)1.松解类手法(1)基本手法:头颈部一指禅推法、点按法、滚法、拿法、揉法、推法、叩击法等,可选择上述手法一种或几种放松颈项部的肌肉,时间可持续3~5分钟。
(2)通调督脉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以大拇指指端按顺序分别点按风府穴、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每穴0.5~1分钟,点揉第1胸椎至第12胸椎两侧夹脊穴、膀胱经腧穴,反复三遍,力量以患者出现局部温热、酸胀、传导为度。
(3)间歇拔伸法:患者仰卧位,一手托住颈枕部,一手把住下颌,纵向用力拔伸,持续2~3分钟,可反复3~5次。
(4)牵引揉捻法:患者坐位,医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拇指置于枕骨乳突处,余四指托住下颌。
双前臂压住患者双肩,双手腕立起,牵引颈椎,保持牵引力,环转摇晃头部3~5次,然后保持牵引力,作头部前屈后伸运动各1次,最后医者左手改为托住下颌部,同时用肩部顶在患者右侧颞枕部以固定头部,保持牵引力,用右手拇指按在右侧胸锁乳突肌起点处(或痉挛的颈部肌肉处),右手拇指沿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作快速的揉捻,同时将患者头部缓缓向左侧旋转,以颈部的基本手法结束治疗。
(5)拔伸推按法:(以右侧为例)患者坐位,医者站在患者右前方,右手扶住患者头部,左手握住患者右手2~5指,肘后部顶住患者肘窝部,令患者屈肘,然后医者右手推按患者头部,左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
2.整复类手法(1)旋提手法:嘱患者颈部自然放松,主动将头部水平旋转至极限角度,并做最大限度屈曲,达到有固定感。
医生以肘部托住患者下颌,轻轻向上牵引3~5秒钟后,用短力快速向上提拉,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扳动时要掌握好发力时机,用力要快而稳。
(2)定位旋转扳法:以向右旋转为例。
患者坐位,医生站于患者后方,以左手拇指指腹推顶在患者病变颈椎棘突(或横突)旁,用右手(或肘窝)托住患者下颏部。
嘱其颈项部放松,低头屈颈15-30度,然后嘱患者顺着医生的右手在屈曲状态下向右慢慢转头,当旋转到最大限度而遇有阻力时,医生顺势施以快速的向右扳动,同时,推顶棘突的左手拇指向右用力推压,两手协调动作,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有时医生拇指下亦有轻微的位移感。
(3)旋转法:上颈段病变,要求患者将头颈曲屈15度;中段病变,将颈椎置于中立位;下段病变,将颈椎屈曲30~45度。
在此位置向上牵引30秒。
嘱患者头部向一侧旋转,旋转至极限角度(约80度),达到有固定感,同时迅速准确的作同向用力旋转,操作成功可以听到弹响声。
注意用力要轻重适当,避免因过猛过重而加重原有的损伤。
(4)龙氏复位法:患者仰卧,术者位于床头,一手拿住患者后颈,另一手托住患者下颌并用前臂紧贴患者面颊,用互相协作的方法,首先将其头部牵引屈向健侧,继而屈向患侧,等最大程度牵引至患侧后,术者双手在同一时间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扳动,有时可听到颈椎关节的弹响声,不应强求响声出现。
(三)牵引疗法1.牵引角度:前屈位颈椎牵引(颈椎前屈10°~30°)可使颈椎间隙显著增宽。
神经根型效果最好。
2.牵引重量:相当于正常成年人(总)体重的10%,年老体弱者为体重的5%。
首次牵引从3~6kg开始,牵引最大重量不得超过20kg。
颈椎牵引力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上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随时调整牵引重量。
3.牵引时间为10~30min,最佳的牵引时间是15~20min。
4.牵引频率及疗程 1-2次/d,10次为一疗程,直到症状体征消失,一般需要2个疗程。
(四)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刮痧、拔罐、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可选用活络镇痛膏外敷)。
(五)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寒痹阻证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成药:小活络丸等。
2.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成药:穿红胶囊等。
3痰湿阻络证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白术半夏天麻茯苓陈皮甘草等。
成药:愈颈通窍丸等。
4.肝肾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肾气丸加减。
熟地怀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先煎)等。
成药:桂附地黄丸等。
5.气血亏虚证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等。
成药:补中益气丸等。
(六)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蜡疗、电磁疗法等,可选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红光等。
(七)运动疗法颈椎功能训练:以颈部伸肌训练、柔韧性与系统性训练为主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例如“施氏十二字养生功”等。
(八)其他疗法神经根压迫严重出现肌肉麻痹无力、疼痛难忍,经过系统保守治疗无效者,要根据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选取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椎管成形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等治疗(请相关科室会诊)。
(九)其他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十)小针刀治疗采用三部治疗法:第一次:行双侧风池穴、魄户穴针刀治疗。
第二次:行双侧天宗穴、风府穴、大椎穴针刀治疗。
第三次:行双侧胸夹脊穴(T1-T5)及肩背部痛点针刀治疗。
5-7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
(十一)穴位注射选取主穴加配穴各1个,用维生素B12或甲钴胺注射液,注射至每穴1ml,每2日1次。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0~1分,疗效指数>90%。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70%,≤90%。
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30%,≤70%。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二)评价方法:颈椎病疗效评分表(见下页)颈椎病疗效评分表总分46分临床表现记分临床症状、体征分级颈部疼痛0分:无疼痛 2分:轻度疼痛4分:中度疼痛 6分:重度疼痛肩背疼痛0分:无疼痛 2分:轻度疼痛4分:中度疼痛 6分:重度疼痛上肢疼痛0分:无疼痛 2分:轻度疼痛4分:中度疼痛 6分:重度疼痛上肢麻木0分:无麻木 2分:偶有麻木,很快缓解4分:麻木间断,多在睡眠或晨起出现,能缓解6分:感觉麻木,持续不减,不缓解颈肩压痛0分:无压痛 2分:压痛轻,用力按压才感疼痛4分:压痛明显,稍有按压即感痛甚颈部活动0分:正常2分:偶有颈部僵硬,仅有屈伸、旋转和侧弯两组以上活动受限者4分:颈部僵硬,屈伸、旋转和侧弯两组以上活动受限者椎间孔挤压试验0分:正常2分:神经根节段放射性分布的疼痛或麻木轻微者4分:有明显沿神经根节段放射性分布的疼痛或麻木者感觉障碍0分:无肢体感觉异常者2分:有肢体感觉异常者上肢肌力0分:肌力5级 2分:肌力3~4级4分:肌力0~2级肌腱反射0分:正常 2分:腱反射减弱4分:腱反射消失四、难点分析项痹病是指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以颈部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