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技能——提问技能资料

课堂教学技能——提问技能资料


四、构成要素:高级提问技术
2、探究:回答正确但不详细、不深入,教师要求学
生提供额外信息,进一步说明、澄清自己的观点,从 而使回答更深入、更详细、更清晰、更规范的提问技 术。(低认知水平提问→高认知水平提问) “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 的?”“你能说得更具体/清楚一些吗?”“你能进 一步对自己的回答作出解释吗?” 优点? 可避免学生对问题做表面回答;鼓励学生挖掘问题背 后所隐含的知识点,理解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发展 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使教师 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
5、重复
6、重新表述:学生迷惑不解时,通过变换词
语或采用其他表达方式将问题重新叙述一遍 的提问技术。如“外形特征”——“长得什么样子” 7、调焦与重新调焦 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灵活调节问题范 围大小的提问技术。 根据问题的焦点大小和范围宽窄可将问题分 为宽问题和窄问题。
四、构成要素:初级提问技术
由浅到深,考虑学生的实际; 问题的排列顺序性、层次性:注意问题的时 间顺序、先后顺序、逻辑顺序等。
分析以下例子的提问
(张学敏《课堂教学技能》75-77)
例1:《春蚕》:什么季节养蚕?蚕是怎样长大的?母亲是
怎样喂春蚕的?桑叶不擦干净,蚕长大了不分匾行不行?→ → →1、母亲为什么养蚕?2、养蚕开始母亲做些什么?3、 蚕“上山”前我们做些什么?母亲又做些什么?请找出母亲 养蚕辛苦的句子。4、蚕“上山”结茧后,母亲又做了些什 么?她对我们做些什么?是怎样表现母亲辛苦的? 围绕教学目标、体现重难点。 例2:《翠鸟》第三自然段:什么叫机灵?什么叫锐利?后 两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找出锐利的句子。什么叫荡漾、 这段主要写了翠鸟的什么特征? → → →这段主要写翠鸟的 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翠鸟的目光锐利?找出有关的句子读 一读;哪些句子写翠鸟动作敏捷?请你读一读;第一句和后 两句是什么关系? 层次分明,体现内在联系,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提问设计 (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
What day is it today ? What day is it tomorrow ?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dnesdays/in the
evening? 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time is it now ? What are you doing now ?(然后学习新课短语:猜、演、 听、读) 教师出示Pair work部分的表格,说:Look!Here are some activities that are good for you.Please decide when you are going to do them and tell your partner.Pay attention:You can do them in two weeks.
如,肖锋’英233,数235,语239
数学:用字母表示数
师:买一段布需付多少钱,它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生:单价×数量=总价 师:要简明、概括地表示数量关系,除了用文字表示外,还可以

怎样表示? (提示) 生:用字母表示。 师:如果把单价×数量=总价写成含有字母x的式子,先想一想, 花布的单价与数量,哪个量变化多,一般就把x表示变化着的哪 个量。 (提示) 生:x表示花布的米数,因为花布的米数是变化的。 师:[板书:3.42×x后问]x表示什么?3.42×x表示什么? 生:x表示买花布的米数;3.42×x表示单价×数量。 师:如果把3.42×x看作一个结果,那么它也表示什么?(提示) 生:表示总价。 师:现在请大家阅读课本第88页(3),看书上还讲了什么例题。
可以是一个学生不会回答,请其他学生回答;可以是 一个学生回答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或以部分,请其他学 生补充;可以是一个学生回答了问题的一种答案,请 其他学生说出其他答案,适用于开放型问题,也适用 于封闭型问题。 转引的优点? 增加回答问题学生的人数,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对某 一问题的思考;是学生之间观点和经验共享的有效途 径;培养学生合作的态度和技能;提高师生互动水平, 活跃课堂气氛。
《倒数》的提问设计(第十册)
笔算性复习,并引入倒数的情境中教师口出以下算式,让学
生解答。在校对答案中,引导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计算式子的最后结果都是1,类似这样的式子,你还能 举出一些吗?小组讨论,并分别再举到三个。 乘积是1的两个数,我们可以给它取个名字,叫什么? 倒数有什么特点?(分析性提问) 应该如何表述倒数的概念?这个概念有什么要点? 之前大家曾找了倒数三个,有没有想过对这样的情况进行分 类呢?整数的倒数、分数的倒数、小数有吗?0有吗? 小组讨论:0为什么没有倒数?穿插1的倒数是多少? 课堂讨论活动:你认为学了倒数后,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 疑惑吗?倒数在数学中会有什么作用?你能举举例子吗?
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01-242)
(一)初级提问技术:
1、设计; 3、语速;
5、重复;
7、调焦;
9、搁置;
11、停顿
2、措词(表述准确、简练); 4、指向; 6、重新表述; 8、倾听; 10、分配;
四、构成要素:初级提问技术
1、设计问题结构\框架
内容重点、难点、关键点、矛盾点; 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应不同层次学生,一般是
三、提问技能的类型
2、理解性提问:
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对材料加以解说、概述、辨析、排列、


整理等。如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等进行描述。 用“解释、说明、概述、归纳、估计、举例、翻 译”等动词。“用自己的话叙述、比较…” 如“分母不同的分数可以相加减吗” “说红军‘攀着锁链’非常难走,后面为什么用 ‘冲’” What can I do?(老师做动作,学生回答)
语文古诗三首《墨梅》(第十一册)
语文古诗三首《墨梅》的提问设计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记忆性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想知道这幅梅花



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 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 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 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 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 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 怀?
三、提问技能的类型
3、应用性提问:
建立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新知识或所学知
识来解决新问题。 用“预测、运用、分类、举例、证明、计算、 解决、发现、演示”等动词 如语文中的造句,数学中的计算、证明等 I Will give a paper to you, listen to the tape,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 on it, ready?
三、提问技能的类型
根据知识水平分类(布鲁姆的六级问题分类体系): 1、回忆性提问(知识性问题) 2、理解性提问
3、应用性提问
4、分析性提问 5、综合性提问
6、评价性提问

王晞’95-97 微格教学视屏:语文1-9‘、生物9-13’、物理14-17‘、化学17-19’、科学20-2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构成要素:高级提问技术
3、提示:学生回答不出、回答错误或不完整时,教师通过层





层启发,帮助学生慢慢接近正确答案,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 论的提问技术。 (高认知水平提问→低认知水平提问) 提示的方法: (1)缩小思考范围; (2)指明思考方向; (3)把较难问题分解为几个较容易的问题; (4)把一个较繁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较简单的问题; (5)提供部分答案; (6)提供与问题答案有关的旧知识或其他线索; (7)类比; (8)归谬。
8、倾听:专注、鼓励、不打断(王晞’69-81)
9、搁置; 10、分配:均等地向每位学生提供回答问题
机会,使全体学生共同思考的提问技术。 讨论:课堂问题分配存在哪些问题? 教师的问题分配极不均等,表现为问题多分 配给成绩好、智商高、性格外向、女性、家 庭背景优越、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举手回答 的学生?
四、构成要素:初级提问技术
2、措词(表述):表述准确、简洁、清晰,
避免不规范、冗长、模棱两可的表述。 如“詹天佑主持修铁路的条件怎样” →“詹天佑主持修京张铁路是在什么历史 条件和自然环境下进行的” 3、语速 4、指向:个体、小组、全体(指向谁提问较 好?为什么)
四、构成要素:初级提问技术
三、提问技能的类型
4、分析性提问:
把材料分解,识别材料与原因或找出条件之



间、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进行推论的提问。 要求学生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运用“选出、分解、推知、图解、分析、判 断、区分、比较、指出、辨别、找出因果关 系”等动词。 语文:“翠鸟有哪些特点” “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三、提问技能的类型
1、回忆性提问(知识性问题) 让学生回忆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的提问,如



回忆已学过的词语、概念、事实、定理、课 文等 用“描述、认出、背诵、列举、回忆”等动 词;或“谁、什么是、哪里、什么时候” 如“万以内的数位有哪些”;“商不变的性 质是什么” “你见过爬山虎吗”、“春天的雨是什么样 子呀” Who can remember? Read and ac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