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达标作业练习(含答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达标作业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达标作业练习
一、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加点字的读音是错误的,请圈出错误读音并在横线上改正。

1.卧.(wò)室均.(jūn)匀叶柄.(bǐng)洞穴.(xié)
2.痕.(hén)迹弯曲.(qǔ)输.(shū)赢倾.(qīng)斜
3.空隙.(xī)慎.(shèn)重嫩茎.(jīng)住宅.(zhái)
4.住址(
..zhī)临.(líng)时蜗.(wō)牛铺.(pū)开
二、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庐山沸过舒服收拾光滑
B.山峰牢固触角干躁修理
C.题诗休想平坦优良选择
D.波纹皮劳操场粗糙隐蔽
三、读句子,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打上“√”。

1.我们要多吃(新鲜鲜艳)的蔬菜和水果。

2.因为蟋蟀建造房子的工具很(柔软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他的生活很(简朴简单),除了一些日常的必需品,他什么都不舍得买。

4.教室里很(安静寂静),同学们都在认真写作。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但是有温和的阳光。

(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2.不仔细观察,怎么能发现爬山虎的脚的秘密?(去掉问号,意思不变)
3.太阳从东边升起来了。

(把太阳当作人来写)
4.爬山虎用脚巴住墙。

(把句子写具体,至少增加两处)
5.即使
..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用加点字词造句)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朝诗人,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2.“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出自宋朝诗人卢钺的《
》。

这首诗的后两句是。

我们从中受到的启发是。

3.《爬山虎的脚》是我国著名作家写的,作者在介绍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先讲爬山虎的脚的、和,再讲爬山虎,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

4.《蟋蟀的住宅》的作者是国昆虫学家。

作者把蟋蟀当作
来写,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和两方面的内容。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北宋时期有个著名画家叫文与可。

()人物、动物,()山水、花
草,他都画得十分出色
..。

文与可特别爱画竹子。

他家院子前后栽满了青翠的竹子。

文与可每天都去观察竹子,看看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竹子有什么变化。

他看得高兴了,就挥笔作画。

转眼之间,他的笔下就出现了一根根生动传神的竹子。

一次,文与可把一幅刚完成的画放在书桌上,走出了书房。

画面上是几根新生的嫩竹,靠近竹根的地方,有几个刚出土的竹笋,生动极了。

当他从外面回到书房时,发现一只猫正抓着那幅画玩呢。

原来,那只猫把画上的竹子当成真的了。

有人问文与可画竹的秘诀,他回答说:“我非常熟悉竹子,每当我要画竹子的时候,竹子的样子就在我心中出现了。

我只不过是把心中的竹子画到纸上罢了。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出色:
秘诀:
2.下列词语,适合填入文中括号里的一组是()
A.不但……而且……
B.无论……还是……
C.因为……所以……
D.不是……而是……
3.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文与可画的竹子“生动传神”?在文中用“____”画出来。

4.文与可说自己能画好竹子的原因是“非常熟悉竹子”,想一想,他为什么会对竹子如此熟悉呢?
5.(1)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A.势如破竹
B.竹马之交
C.胸有成竹
D.丝竹之音
(2)这个成语现在被用来比喻,用它写一句话:。

七、实践活动。

小猫的眼睛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会呈现不同的样子,毛毛虫经过一系列的“变身”最终会成为美丽的蝴蝶,蜻蜓在晴天和阴天的飞行姿态也有差异……小动物们的身上有很多神奇的变化,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动物进行连续观察,并记录变化的过程。

参考答案:
一、1.xié改为xué 2. qǔ改为qū 3.xī改为xì 4. líng改为lín
二、C
三、1.新鲜 2.柔弱 3.简朴 4.安静
四、1.“但是”改为“并且”
2.不仔细观察,就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的秘密。

3.示例:太阳从东边露出了笑脸。

4.示例:爬山虎用细细的脚紧紧地巴住墙。

5.示例:即使老师不在教室,我们也要遵守纪律。

五、1.宋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示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3.叶圣陶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向上爬的密切关系
4.法法布尔人蟋蟀住宅的特点蟋蟀怎样建造住宅
六、1.特别好,超出一般。

能解决问题的不公开的巧妙的办法。

2.B
3.原来,那只猫把画上的竹子当成真的了。

4.因为他家院子前后栽满了竹子,他每天都会去观察竹子,看看竹子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

5.(1)C (2)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示例:他写作文前就胸有成竹,所以很快就写好了
七、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