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挖掘乡土地理案例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摘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因此作为一线的地理教师,必须要善于运用乡土地理中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教学教育资源,提高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实现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乡土地理案例;课程标准;高中地理
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可以说乡土是学生观察和了解祖国的窗口。
而随着深入落实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的理念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地理教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内容,就往往能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无疑是新课改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继而上升至对祖国的感情
虽然乡土地理中讲的是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些地理知识和现象可能是学生所熟悉的,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已认识和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性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应该爱乡爱国,但往往流于空洞的说教,难以拨动学生的心弦,须知,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强烈的爱必须建筑在了解熟悉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它,才能热爱它,也只有热爱它,才能自觉地位它而献身。
例如,在讲授“荒漠化的防治”时,笔者结合了榆林地区建国初期至今,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建国初期,黄沙不断侵蚀着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人们意识到不同黄沙抗争就无法生存,因此历届各届领导带领群众开展了持久不息的植树造林活动,过去沙进人退,如今人进沙退,期间涌现出很多感人的故事。
并通过观看《走进榆林》节目中关于治沙的视频,更能给学生直观深刻的认识,其中一些治沙英雄的事迹感动人心。
因此利用乡土地理环境问题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父辈乃至祖辈的生存环境,深刻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
讲乡土发展的优势,可使学生产生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讲乡土发展的历程,可使学生坚信家乡有美好的未来,讲乡土建设的不利条件,可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从而产生责任心。
二、有助于激活地理可以,提高提高教学效果
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就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为目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地理着手。
”由此可见,乡土地理是学习其它地理的基础,通过认知本地的事物,才便于通晓远方的地理,也只有从自己的乡土出发,才便于更好地了解一国﹑一洲的概况。
例如,在地理教学中会遇到根据某地的降水和气温,分析该地的气候特征。
而学生做题的瓶颈是不知道降水量和气温的数值多少
才算降水多,气温高,反之也不会判断。
为了突破难点,笔者收集了本地的降水和气温数据,榆林地区气候很特殊,四季分明,降水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因此以本区为参照,认识了本区气候特征,通过对比的方法在认识其它地区的气候特征就大大降低了地理知识的抽象性,激活了课堂教学。
三、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新课程标准对乡土地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让学生通过搜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实践活动。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身边的﹑乡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例如,在讲述“北半球的河流对右岸冲刷比较严重”,给学生列举一些具体的可以观察的实例,并通过投影让学生观察黄河某河段的照片,黄河在哪岸泥沙沉积明显,哪岸侵蚀严重,学生观察后对地转偏向力的存在不仅信服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再如讲城市化一节时,提前鼓励学生去实地了解和观察所生活的城市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学生观察后
发言,有侧重环境的﹑交通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变化的﹑人口问题等等,根据实际考察,使学生更加明确家乡城市化的速度之快,变化之大,同时也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的一系列不可忽视的
问题。
本区城市化的特点以及出现的问题在我国众多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中,都具有代表性,不仅增强了学生观察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对教学内容也能加深理解和认识。
总之,乡土地理之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教学案例,发掘乡土地理案例的过程就是用地理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周围地理环境现象
的过程。
所以它首先需要地理教师对所生活的地区的自然﹑人文情况熟悉和深入了解。
也就是说,有效的乡土地理案例的发掘,需要地理教师付出一定的心血和努力,才能更好的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服务。
因此,发掘乡土地理案例,将之运用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去尝试﹑去总结,建立一个有关乡土地理案例的信息资料库,灵活选取有利于学生分析和理解的事实案例,这样才能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