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温诸葛训诫,启发孩子教育

重温诸葛训诫,启发孩子教育

重温诸葛训诫,思考教育本真
李品良
受疫情影响宅在家里,除了睡觉就是学习。

重温了诸葛亮的《诫子书》。

诸葛亮,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关于诸葛亮的身世,《三国志·卷三
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这样记载:“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也就是说,诸葛亮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

当时的司隶校尉主要是负责京师及其周边地区行政、治安以及军事的长官,官位显赫,权力相当大。

他父亲诸葛圭,担任过太山都丞,官职也还可以。

诸葛玄(?―197年),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叔父,曾为刘表的属吏,东汉末年官员,官至豫章太守。

躬耕南阳郡叶县,与医圣张仲景交好。

抚养诸葛亮兄弟成人。

可惜的是,诸葛玄去世的也比较早,那时的诸葛亮才17岁。

为了生活,诸葛亮就跑到了南阳开垦了一片空地,并定居下来,这也是为何诸葛亮自称为“布衣”的原因。

客观来看,诸葛亮并不是布衣,而是出身于官宦之家。

尽管之后家族没落,却依然有贵族的气息,比当时真正的农民强很多。

由于东汉末年还没有科举制度,所以只有名门望族的子弟才有机会做官。

诸葛亮此时很穷,但因出身名门结交了不少名流,比如司马徽等人,这也是他成名的
主要原因。

若诸葛亮没有结交这些人,刘备可能就不会知道有他这个“卧龙”的存在,更不会有之后的三顾茅庐,以及他之后的辉煌。

现在的时代环境与三国时期已经相去甚远。

对于现代孩子的教育,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还重要吗?
回答是确定的。

年轻人要结婚、生孩子,之前还真要想想,你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
境吗?某大城市的丈母娘挑选女婿的标准:1、本地户口,1980年后出生,独生子女未婚;
2、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留学归来优先);
3、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有车有房;
4、市区120平以上婚房,全额付款,房产证上写女方名字;
5、婚后收入归女方保管;15、婚后不得出轨,否则净身出户…。

你别抱怨,这不是仅仅是挑选“女婿”的标准,是建立一个城市家庭,支持下一代教育的起跑线。

不是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你自己。

我从小生活在大城市周边的郊区。

就是实实在在的农村,房子周边就是农田。


晚有生产大队的大喇叭广播,有灶台的浓烈炊烟,有各种有机肥的混合味道。

村子里
的孩子根据我的穿着、言谈,把我划归成“另外一个群体”,我曾低声下气地试图融
入当地孩子的群体,以挨打而失败。

所以,直到回到城市之前,学龄前的我没有什么
儿时玩伴儿。

父母有职工身份,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只能尽力改变生存环境,不能改
变我对“贫穷”的恐惧。

这份恐惧让我一直保留着,直到现在。

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做父母的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资料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深渊。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称为《诫子书》。

在其中写道:非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按照现代语言总结为:高立志、宽结友、融社会、体挫折。

孩子不仅仅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同时是属于社会的。

所以让TA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未来要服务社会。

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啊。

孩子融入社会,就会感觉知识少,就会主动要求学习,由此产生了学习动力。

但是社会里面的事情太多了,PaPa、MaMa也不全懂。

况且,时代变化太快,可能家长也不能“与时俱进”,很多知识已经过时了。

可以建议孩子去图书馆找方法、找证据、找答案。

国外的孩子不是很多都是这样做吗?
对PaPa、MaMa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平衡系统知识(课堂,数理化)和社会知识(社会实践)的学习?
我的观点是:越早学习社会知识越好。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社会变化多端,越早建立孩子的价值观,孩子容易成才。

系统知识是不变的,晚点学又何妨。

老板招聘的都是学习成绩好的、在象牙塔里不谙世事、靠老师成才的好学生。

所以在学校考试不及格的孩子,为什么容易成为老板!因为,他们投入社会,融入社会,很早明白了生存之道!
这样培养的孩子眼界高,融入社会快,接受好的方面,也要看清社会的阴暗面。

容易接受挫折。

注:李品良为作者笔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