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蜀锦风格特征及形成

蜀锦风格特征及形成

蜀锦的风格特征及其形成
蜀锦是蜀地的丝织提花织锦,既具有宋锦云锦等织锦相同的共性,又具有蜀锦自己的独特的风格特征,而蜀锦的风格特征,受于蜀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域环境等元素的基因影响在几千年的孕育、生长、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

这些风格特征体现了蜀地及民族的最朴实及追求真、善、美的理念,从而形成了蜀锦民族的及地区的人文景观融合为一体的载体,蜀锦成为蜀地的历史文化的代表,象征着蜀民族及蜀地的风貌。

一、蜀锦风格特征孕育、生长、形成的历程
“一个事物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而蜀锦的形成需要哪些必备条件呢?主要是:
1、原料:桑蚕丝
2、工具
3、生产技艺
4、织锦匠人等要素
通过织锦技艺来实施,而这些要素蜀地具备状况。

(一)原料(桑蚕丝)
成都是处于四川盆地的西部,沃野千里,气候湿润,宜桑养蚕。

据历史考古记载:“蚕,以蜀为盛,故蜀曰蚕丛,蜀亦蚕也”,并有“蚕丛古国”之称,今已成为我国丝绸生产出口三大基地之一,这为蜀锦的形成原料要素具备。

(二)蜀地的织锦历史悠久
从史料记载,在原始社会蜀地已有水平踞织机的工具,距今四千多年前夏禹已织丝、绢、帛。

商周已有“花绮”。

蜀锦肇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汉,盛于唐,宋代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历经元明清,独占鳌头,已成为蜀地的主要经济支柱。

(三)蜀锦生产的基本内容
蜀锦从起源形成至晚清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蜀锦是一只多色彩丝织成的提花锦缎。

它的制作形成既需要提花织锦的一般条件,又需要自身的特需条件综合起来。

蜀锦制织的基本内容:
蜀锦制织必备条件:
1、织锦原料:蚕丝。

2、生产工具:从缫丝、调丝、纺、捻、并、炼丝、染色、牵、纺纬、织锦
3、艺人:花本,经纬制织及上机拉花,投梭织锦。

4、蜀锦技艺(包括独特的工艺及制作要诀)。

(四)生产工艺程序:
1、经线:从蚕丝原料加工直到上机织锦。

2、纬线
3、花本制作:(挑花结本)从设计图案到反花上花。

挑花结本是有纹样设计上机作业的先行。

把纸纹样变成丝线上机提花作业纹样。

蜀锦花楼织锦机要织出多彩复杂的纹样图案,需要控制经线升降织入纹样需要多色纬线的提花装置花本。

而制作花本的作业——挑花结本。

古人在《蚕桑萃编》早就述说到“凡花本必先挑而后织,花有本,挑有式,织有法……挑花画工之巧,实缘画工之奇而其要则,在挑花结本者之为画工传神。

”在《天工开物》中耕明确叙述了“挑花结本”的程序与方法,“结花本,按图织成丝线纹样,画师先画何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计算分寸妙思而结成,据此,挑花结本,作业顺序,内容进行作业,转换成丝线纹样——花本上机。


花楼织锦机与花本的结合,图案纹样转移完成织锦工程。

锦,古书云“织彩为文,多色显花的丝绸”则为锦,美丽多彩的图案展现在绸面上,必须通过花本和花楼织机来实施多色图案从纸上转移到多色绸面上,形成提花织锦,花楼织锦机与花本(是挑花结本的产品)是织锦的必备条件,是织锦工具与纹制记事信息。

多色转移的程序,根据花楼织锦机的要求,选择设计图案,按照织锦工艺把图案移植到备有方格的纸上(意匠),按投梭程序制成丝线纹样,这一过程中的产品称花本,挑花结本,然后按程序逐根翻上花楼织机的花耙上,通过机顶挽花工人拉扦线,梭工,投一次梭,打一次纬,则花楼织锦机完成开口,丢梭—打纬—卷锦—送经等动作,挽花工与梭工紧密配合,循环进行,绸面上呈现“方圆绮错,极妙无穷”的花纹图案,完成纸上图案纹样——丝线纹样,然后完成绸面图案纹样的转移工程——织锦。

(五)完成蜀锦生产的制织的工具
在古蜀锦生产制织必备条件的生产工具,蜀锦的经纬、半成品制作是手工、调丝、扛丝、牵经工具,除花楼织锦机外,还有调丝(翻丝)车,纺车(捻),杠车(扬返),成绞、纺角、络纬(卷纬)、牵经(印经)等辅助机具。

纹样和锦的生产与发展,必须具有相应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就是有相应的提花织锦机和生产工艺,才能实施提花织锦。

而织锦机和生产技艺同样经历了织锦工匠们多次改革的漫长历史进程,从现有的考古史料,纹样分析,蜀地的花楼织锦机经历了踞织机(腰机)、水平织机、斜织机、多综蹑织机、束综多综多蹑织机、纹棒编综织机、原始花楼织机、花楼蜀锦
机。

四川成都“蜀江锦院”的仿制清代嘉庆道光时期的蜀锦花楼织锦机,机架形态变动不多,变革的核心是提综装置,据悉曾经织锦工匠们六次重大改革而成现型的花楼织锦机。

蜀锦花楼织锦机是代表传统的织锦机,经历了多少代蜀锦艺人的改进才形成了“清代道光型”小花楼蜀锦机,这是蜀地独特的织锦机。

近年,江浙也有少量的从蜀地引进仿制的。

据说,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书中所示的机图是由他蜀地的一个友人提供的。

所谓小花楼织锦机,就是指的甲子数。

蜀江锦院用的480个甲子(相当于提花机的针数)
小花楼织锦机
小花楼织锦机自战国以来,经汉、唐、宋、元、明、清,形成了蜀地织锦的独有的传统织锦机。

其生产的蜀锦产品,具有独特的风格,掌握了他的织造技术,就掌握了蜀锦几千年的技艺传承。

蜀锦花楼织锦机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广泛,不只是指单纯的织机,而且通过纹样设计,经纬色彩组合及挑花结本等程序形成的织锦技艺,织出绮丽的蜀锦。

(六)蜀锦的色彩纹样图案
蜀锦的色彩与纹样图案受民族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形成了独特风格:
1、蜀锦的色彩
⑴蜀地是道教文化发源地之一,从周代染色技艺的形成,色彩就受到“五行”道教文化的意念,蜀锦色彩为“五方正色”,东南西北中,“赤黄青白黑”为主色,红绿紫为间色,从春秋战国到明清蜀锦的主色调
⑵蜀锦从春秋战国至明清中期所用的都是植物染料与矿物染料,而蜀地的茜草、蓝草、红花、橡栎、青杠苑、黄柏、朱砂、石黄等原料丰富
⑶成都地处岷江流域,江中之水来自雪山高原,水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而蜀锦染色所用染料是植物媒染染料,在江中濯洗,相当“重加媒染剂”,使色彩更加艳丽,牢度更好之色彩的特点。

2、图案纹样的发展同样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
从汉代的飞云走兽、日月星辰、人、动物、鸟兽合一的和谐的世界。

唐代的花鸟兽禽为组合体的本地文化与外来波斯文化想结合的团窠放射式的花鸟纹锦,宝相花及联珠球路纹样为主体的唐代纹样。

宋代纹样更有新意,细致以几何纹样重叠旋转装饰的晕锦纹(六答、八答晕)五谷丰登灯笼锦、桃花流水杳然去的落花流水等为主题的纹样。

每个时期纹样,既具有传统文化的特性,又有时代的特征,各有不同
(七)彩条彩格变化、提花及工艺特征
蜀锦的历史悠久,从战国到唐代中期以多色彩经显花的经锦,在经面和锦面上自然形成的彩条,给予织锦艺人的启示,经向色彩的变化而形成唐代的“晕裥”起花的晕裥锦。

唐代的“晕头鞋”的里料为花鸟晕裥锦,其色变化有37条之多。

直到清代的蜀锦技艺已经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雨丝、月华等晕裥锦,色彩艺术的变幻是其它锦望尘莫及的。

(八)蜀锦技艺的精细
蜀锦匠人精湛的技艺,织出了“单丝碧罗笼裙”、“五色丝的背心”,显示了蜀锦艺人的织技的精妙,智慧的丰满。

三、蜀锦产地的地域性
1、史料记载,秦汉至清代,成都织锦的主要生产区域以簇桥(现锦里中路汪家拐口)为地理标点向东北角辐射地域。

2、解放后,从1952年到现在,蜀锦主要生产地域为青羊宫、望仙场、瘟祖庙——成都蜀锦厂。

综上所述,成都蜀锦的主要特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悠久的历史性。

蜀锦起于战国,兴于汉,盛于唐,延续2000多年,是中国织锦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对后来的宋、云、壮锦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二是特定的地域性。

四川是中国蚕桑发源地,蜀乃蚕,古蜀第一个王为蚕丛氏,轩辕皇帝夫人王凤(嫘祖)为四川盐亭县人。

成都养蚕缫丝织锦历来繁盛,到了近代仍为中国四大养蚕基地之一。

独特的地理自然气候成就了成都蚕桑织锦业的兴盛。

2008年文化部委托中国文化艺术中心向联合国申报中国蚕桑丝绸织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成都蜀锦作为内容之一纳入其中。

三是手工的稀缺性。

这是成都蜀锦最主要的特征,即手工织锦技艺也是被国务院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理由。

从时间推断,上世纪六十年代前织锦大多为手工织造,六十年代后手工织锦逐步消失。

2002年后,开始恢复,目前全市的四-五台手工织锦可以织造,且多集中在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除手工外,其它织造方法较为普遍,包括数码织造。

国家非遗认定的保护对象也是手工织造。

四是工艺的独特性。

手工织锦一是稀,二是慢,三是工艺独特,必先挑花结本而后织造,再有独特的牵经工艺,小梭挖花工艺等是现有机器所不可代替的,已申报国家地理标志成功的南京云锦,也是依其工艺独特而具特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