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法作业

环境保护法作业

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2011级法律硕士2班王威 220110905911)内容摘要:由于市场经济的性,不能主动保护环境,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是必要的。

发达国家从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和企业引导以及民众参与的作为使他们的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我们国家在政绩观、环境保护的执法上以及民众的参与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政府角色、市场、公共利益一、政府角色环境保护中的必要性美国学者勃布·罗滨逊曾指出:“市场经济并不能成功地保护环境,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

①发达国家提出了“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的口号。

世界银行在《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的:“在过去20年中,各国人民己经懂得了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 应该更多地依靠市场, 而较少地依赖政府。

但是, 在环境保护领域恰恰是政府必须发挥中心作用的领域, 私人市场几乎不能为制止污染提供什么鼓励性措施”。

②首先,市场的盲目性和功利性,使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的开发和利用,其速度大大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和自然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从而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耗竭和人类生存环境的退化。

试想,如果没有政府的监督和法律的规范,那个企业会自动的将自己的污水排放使之达到标准;那个企业会自动的安装排污设备;那个人不想多开垦一点土地;那个人不想多放一点羊和牛。

就像在经济调节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缺一不可。

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我国不太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企业主还不具备自觉环保的公益意识和自觉性。

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是以自己的经济利益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不会自觉地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而增加自己的生产成本。

这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干预,达到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效果。

环境保护是公共事业,边界的划分不清晰,大家只能吃大锅饭,每个人都想多吃点少干点,这种利益和责任的分配必须靠政府来掌勺。

政府从全局出发,充当市场经济参加者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环境利益的调节器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环境保护事业投资大、见效慢,以及它的全局性的特点,也只有政府有这个能力和条件做这样的事情。

比如,我国北部边疆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从1978年11月启动,规划期为73年,涉及4400万农村人口,324个县(旗),总面积为39亩。

这样浩大的工程,需要多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需要掌握多么全面的相关信息和几个省(区)的协同合作。

这是那个企业和组织都办不到的,必须由政府来做这样的事情。

另外,政府本来就是公共利益的代表着和维护者,那么像环境保护这样的公益性事业,也是政府的职责。

现在很多做环境保护科技和管理的企业,但是即使在欧美公众环保意识超强的发达国家,也没有专门也环境保护的经营目的的纯粹的环境保护企业,这也不符合企业的本质。

所以,环境保护的还是由环保组织和政府来主导。

当然也不排除引进一些企业的资本注如环保事业,或者环境保护科技研发也可由相关的企业来做,一些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程也都有相关的企业来①陈喜红:《论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一期,第17页②与前注同承担。

但是,在这里起着主导和实质性作用的还是政府,没有政府牵头没有那个企业会主动建设环境保护的工程。

二、发达国家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做法首先,建立健全中央到地方政府环境保护体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上个世纪的60年代,日本发生了很多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使日本政府在环境保护的工作是受到来自公众的强烈批评,公众指责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各部门权责不明行政效率低下。

此后,日本政府在中央层面上设立环保厅,在地方政府中设立环保局,并且各地制订了严格的环保标准。

加拿大环境保护实行联邦、省和市三级管理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的分级, 一方面体现了行政自上而下的分工, 另一方面使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能更加明确。

其次,不断制定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依法促进环境的实质性改善。

上个世纪60年代,发生一系列恶性环境污染事件后,日本政府便开始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止法》和《噪音规则法》等一整套的环境保护法律, 并且在这些法律的执行上毫不马虎, 直接控制了环境污染的蔓延和扩大, 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美国环保法主要有两部《清洁水法》和《清洁空气法》,虽然法律的数量很少,但是美国建立了“绿色警察”,使法律得到严格的执行,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加拿大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比较全面,其中较重要的有:环境评价、污染物控制与排放、杀虫剂使用、水污染防治、空气污染防治、鱼类、迁徙鸟类、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公共健康保护、危险品运输及泄漏应急反应、废品管理、公路管理和文物保护等等。

再次,在政府环保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下,引导和鼓励企业的力量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

日本政府对企业建立环保标志制度,凡是在生产、使用、消耗全过程中全面考虑环境保护的产品, 都可以使用环保标志, 以有利于促进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

这样使企业在环境保护中有利可图,直接增强了企业的环境保护积极性。

瑞士政府在1995年12月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规定, 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含硫的取暖燃油征税提前征收垃圾处理税,对含铅或无铅汽油采用不同税率,机场噪音税,工业企业承担污染费等。

在加拿大, 石油天然气行业是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部门, 为加强石油工业经营管理, 对环境和技术负责,它们成立了石油工业者协会, 并制定了对从业者的健康、安全及相关的环保措施, 以保证石油工业健康持续发展。

最后,发达国家都注重民众的积极参与。

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实践表明, 民众的积极参与是实现环境保护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手段。

加拿大《环境保护法》就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制度,要求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预审、制定和执行全过程。

瑞士为促使公众遵守环境保护法令, 联邦政府通过网络公布各类环保法, 举办新闻发布会和送发宣传品等方式让公众直接、便利地获取信息。

对国民进行环保意识的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同时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也可以对政府和企业形成强大的监督压力。

三、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建议首先是我国政府政绩观的偏失,绿色GDP只存在于口头上和文件里。

据《南方周末》刊载的文章说,西南某省的领导提出“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口号,并且身体力行,在当地的干部和群众以及中央都引起了很大的批评之声,并因此提前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我们仍然处在以GDP论英雄的时代,香港的一家机构对各省级官员的调查发现,官员的升迁于GDP的增速存在很紧密的联系。

要想真正的改变现在错误的政绩观,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也是由发展中国家“升级”为发达国家的必经阶段。

再坚持这样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我们不但会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和污染,还会丧失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机会。

其次,其实通过上文的分析比较我国政府在环境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上,不必发达国家差多少。

但是我国的环境保护成效却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只是一纸空文。

这有唯GDP论英雄的原因,但是也是因为我国还不是一个法治国家,法律的权威压不过领导人的意志。

虽然,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环境保护行政机构体系,也出台了大量的环境检测的标准和监管措施,但是大量三无(无项目审批、无环保评估、无用地批准)层出不穷。

如常州名为铁本钢铁公司的民营企业连闯红线,投资概算为104亿元,在长江边上大办钢铁项目,占地达6000亩,导致大量的农民失地,甚至失去居所,这样庞大的建设规模必然给当地乃至下游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从这家民企的越位就可以看出政府功能的缺位。

我们可以模仿美国,建立专门的环境保护警察和检察制度,并在各级法院设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法庭,加大环境保护执法的力度。

同时强化,环境保护的责任问咎机制,让环境保护失职的官员必须相应的代价,才能鞭策他们严格执法。

再次,公众参与的缺位。

这个原因不能老是想当然的认为是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不高,不知道去参与。

随着教育的普及,国民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很高的认识,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的民众。

只是,我国政府长期以来的官僚主义作风,没有让老百姓参与决策的习惯,民众想参与环境保护却没有足够宽泛有效的途径。

这样不但会影响环境保护的成效,还会造成矛盾激化酿成民众与政府的直接冲突。

比较典型的就是2012年发生在江苏的“启东事件”,市政府不顾民众的反对强行批准高污染的造纸项目,引发了大规模群众抗议,在国内外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这就不能说老百姓的环保意识低下,而是政府没有为民众提供有效参与和倾诉的途径。

最后在企业方面,我国环境保护行政部分门,只是用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或者罚款的方式来限制企业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很少运用经济杠杆的原理对企业进行引导,使企业的利润与环保有效的结合起来。

另外,政府缺少服务意识,只是一味的行政管理,也引起企业的不满和抵触。

我们可以在全国建立强制的环境保护听证制度,凡是被相关项目影响的民众都应该有权申请听证。

听证结果必须成为政府决策的参考因素。

参考文献1.徐世刚邹辉李小亭:《论日本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6)2.陈喜红:《论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1)3.房俊东:《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J】《求知》2007(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