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文教学案例再别康桥课文教学案例《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下面是课文教学案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感知《再别康桥》意境美。
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和方法:解决重点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突破难点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联系古典诗歌中有关送别诗的意象选择加以比较。
突显作者意象选择的独特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和意境特点。
难点:选择意象的独特性[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图片和音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学情分析]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第一单元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但是这一阶段才识文学鉴赏的开始。
学生初步涉足文学鉴赏,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但这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
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作为最终目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
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可是有人却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
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
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配乐朗读,打开学生想象空间,进入诗歌的意境中1、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
(教师配乐朗诵)2、学生配乐朗读3、每一首好诗都能引起读者不同的12下一页再别康桥课文教学案例第7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
与第一节诗相比,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
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师生一起朗读第5、6、7节提问: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提问: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讨论这些景物的选择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提问: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明确: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
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
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
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
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
物象--------意象--------意境此时的作者即将远离这个让自己魂牵梦系的康桥,诗人的对康桥的依恋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配乐朗读全文,形成整体认识,感受意境美!五、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诗歌的方法。
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这首词写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指出各阶段的特点。
少年时的欢乐甜蜜,无忧无虑;壮年时飘零异乡,情绪悲凉;而今鬓发斑白,愁苦满怀。
2上阕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心理感受?少年:歌楼、红烛、罗帐情感体验:温柔缱绻、欢乐甜蜜壮年:客舟、江阔云低、断雁、西风情感体验:漂泊不定、孤单寂寞、凄苦难耐3简要分析“听雨”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听雨”是全词的线索,他将三幅不同的画面衔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次听雨代表了人生的三种境界,使这首词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内涵!拓展阅读:《再别康桥》赏析离情别绪,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曾经吟唱过,以至名篇充栋。
徐志摩的《在别康桥》也算是此中的一篇吧,诗歌的自然美与人性美历来为人所称颂。
我们感动于这样一首小诗,不是因为它有着多深刻的思想性,就因为它给了人们一个新意,用飘逸的笔调坦示了诗人的心灵世界,颇有一枝独秀之工。
康桥,也称剑桥,是英国的一座文化名城,犹以剑桥大学知名与世。
了解徐志摩一生的人就知道,作者青年时期满怀抱负,脱离了令人窒息的旧中国社会,出国留学。
先是东渡太平洋至美国就读政治经济学,想去探求所谓西方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
但在那庸俗势利的美国社会里,诗人亲身感受到的是比国内更加无聊和令人窒息的空虚。
诗人是不甘与此状的,正如他写的一样:“我当初也并不是没有我的信念与理想,有我的崇拜的德性,有我信仰的原则……往理性方向走,往爱心与同情心走,往光明的方向走,往真的方向走……”(《再剖》),于是在1921年,诗人又离开美国,远涉大西洋来到了英国,这古老、宁静的康桥学府便成为作者西游的精神归宿了。
在康桥的一年里,作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他沉醉于河水、林木、花鸟、小径中,发现了大自然的美。
这在他当时的“绝对的孤独”的生活中,多少填补了其内心的一点遗憾。
正因为如此,他对康桥正如对家乡一样的亲切。
1921年开始,他多次亲临康桥,先后作了诗歌《康桥,再会罢》和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而这首《再别康桥》算是第三篇了。
在前面的两篇文章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倾吐了他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满怀来春重临康桥的希望。
在《康桥,再会罢》中,作者写道:“康桥,再会罢,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己……”在这首诗的最后还写了“最难忘”的几种事物,如“春阳”“秋夕”等,诗人激越的唱到:“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好景不长,这以后,作者先是与妻子张幼仪离婚而遭到师长与大多数同仁的斥责,同时,在文学事业上,他的那一套资产阶级的文艺观点不断地受到进步的革命文学阵营的抨击,广大人民群众对他的作品付之于冷漠的态度。
正如诗人自己说:“我的旅程是寂寞的,我的前途是蒙昧的。
”再加上当时日益暴露出来的民族危机,作者心事重重,在最后的一篇《再别康桥》中,我们再也见不到诗人先前炽热的颂赞与热烈的向往了。
诗人只是说“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悄然抒发着自己那种内心的苦闷、彷徨的“绝对孤独感”。
在这一首诗中,作者表面上也倾心于康桥的景致,仍然关注着“柳影”“榆荫”“星辉”等,但心境已不如前,他所感受的也就有异。
那杨柳“波光里的艳彩”虽“在我的心头荡漾。
”但作者所寻得的梦已是破碎的。
这康桥上眼前所寻得的不再是过去能产生愉悦感的灵芝草了。
作者在失望之余也只想“甘心做一条水草”招摇于水底了。
先前的坐在船上迎着星辉饮酒纵歌的日子已消逝了,现在的一切只是一片的“沉默”,歌声是没有的了,那离别的笙箫也是“悄悄”的,往日的“骊歌”只是过去的事,甚至那连日聒噪的“夏虫”也突然间沉默下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此般情景,无论如何再也激不起作者重游的赤子般的迫切之情,此刻诗人满脑尽是苍凉的离意与黯然的哀伤。
对于这西方文明象征的康桥,作者不得不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从诗歌形式看,无论就用词用句还是结构押韵,这首诗都彰显了十足的飘逸超脱,而实质上却充分流露出诗人对于所谓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意识的失望。
诗人自以为很可怜,孤独得不得了,似乎只觉得茫茫天地间只剩下他一个人在踯躅徘徊,不知道来何自,去何从,于是滚下满脸热泪。
用诗人的话讲:“我是个无依无伴的小孩,无意的来到生疏的人间,我忘了我的生年与生地,只记从来处草青日丽。
”这无法排遣的黯然伤怀的哀怨之情完全是理想破灭后无法逃脱的结果。
试想当时的中国社会,阶级与民族危机已十分的严峻。
诗人再去追求什么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和精神,在悲剧的大时代里“破灭”是必然的。
《再别康桥》作为诗的一个不同于其他诗歌的特点在于诗人并没有直抒自己的“破灭”之感,相反,笔调显得更飘逸自然,作者于全诗中照样画出了康河之美景,调子开始是低沉了一点,不过,诗人还是于挥手间撩开了这沉重的气氛,显示了深邃的艺术境界。
此外,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不费力的发现,这首诗一反作者原先“浓得化不开”的风格,全诗笼罩了一层平淡的色彩,这正符合诗人当时无奈的心境与黯然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