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金属材料基础知识一、填空题1.金属材料一般可分为钢铁材料和非铁金属两类。
2. 钢铁材料是铁和碳的合金。
3.钢铁材料按其碳的质量分数w(C)(含碳量)进行分类,可分为工业纯铁;钢和白口铸铁或(生铁)。
4.生铁是由铁矿石原料经高炉冶炼而得的。
高炉生铁一般分为炼钢生铁和铸造生铁两种。
5.现代炼钢方法主要有氧气转炉炼钢法和电弧炉炼钢法。
6.根据钢液的脱氧程度不同,可分为沸腾钢、半镇静钢、镇静钢和特殊镇静钢。
7.机械产品的制造一般分为设计、制造与使用三个阶段。
8.钢锭经过轧制最终会形成板材、管材、型材、线材和其他材料等产品。
9.金属材料的性能包括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
10.使用性能包括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11.洛氏硬度按选用的总试验力及压头类型的不同,常用的标尺有A、B和C。
12.500HBW5/750表示用直径为5 mm的压头,压头材质为硬质合金,在750 kgf( 7.355 kN)压力下,保持10~15秒,测得的布氏硬度值为500。
13.填出下列力学性能指标的符号:屈服点σs、洛氏硬度A标尺HRC、断后伸长率δ5或δ10、断面收缩率ψ、对称弯曲疲劳强度σ-1。
14.吸收能量的符号是K,其单位为J。
15.金属疲劳断裂的断口由裂纹源、裂纹扩展区和最后断裂区组成。
16.铁和铜的密度较大,称为重金属;铝的密度较小,则称为轻金属。
17.根据金属材料在磁场中受到磁化程度的不同,金属材料可分为:铁磁性材料和非铁磁性材料。
18.金属的化学性能包括耐蚀性、抗氧化性和化学稳定性等。
19.工艺性能包括铸造性能、锻造性能、焊接性能、热处理性能及切削加工性能等。
20.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组成微粒(原子、离子或分子)呈规则排列。
21.金属晶格的基本类型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与密排立方晶格三种。
22.实际金属的晶体缺陷有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三类。
23.金属结晶的过程是一个晶核的形成和晶核的长大的过程。
24.过冷是金属结晶的必要条件,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不是一个恒定值。
25.金属结晶时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越低。
26.金属的晶粒愈细小,其强度、硬度越高,塑性、韧性越好。
27.合金的晶体结构分为固溶体、金属化合物与机械混合物三种。
28.根据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所占据的位置不同,固溶体可分为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类。
29.在大多数情况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
30.在金属铸锭中,除存在组织不均匀外,还常有缩孔、气泡、偏析及夹杂等缺陷。
31.金属铸锭分为钢锭模铸锭(简称铸锭)和连续铸锭。
32.填写铁碳合金基本组织的符号:奥氏体A;铁素体F;渗碳体Fe3C 或Cm;珠光体P;高温莱氏体 Ld;低温莱氏体 Ld′。
33.珠光体是由 F和Fe3C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34.莱氏体是由 A 和Fe3C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35.奥氏体在1148℃时碳的质量分数可达 2.11%,在727℃时碳的质量分数为0.77%。
36.碳的质量分数为0.77%的铁碳合金称为共析钢,当加热后冷却到S点(727℃)时会发生共析转变,从奥氏体中同时析出F和 Fe3C 的混合物,称为P。
37.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共晶产物称为莱氏体,其碳的质量分数为 4.3%。
38.亚共晶白口铸铁碳的质量分数为 2.11%< W(C)<4.30%,其室温组织为Ld'+P+Fe3C II。
39.亚共析钢碳的质量分数为0.0218%<W(C)<0.77%,其室温组织为F+ Fe3C。
40.过共析钢碳的质量分数为0.77%<W(C)≤2.11%,其室温组织为P+ Fe3C II。
41.过共晶白口铸铁碳的质量分数为4.30%<W(C)<6.69%,其室温组织为Ld'+ Fe3C I。
第二章钢的热处理一、填空题1.热处理工艺过程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
2.整体热处理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和淬火和回火等。
3.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珠光体、屈氏体和托氏体。
4.贝氏体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两种。
5.常用的退火方法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等温退火、去应力退火和均匀化退火等。
6.淬火方法有:单液淬火、双液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和贝氏体等温淬火等。
7.常用的冷却介质有油、水、盐水等。
8.常见的淬火缺陷有过热与过烧、氧化与脱碳、硬度不足与软点、变形与开裂。
9.按回火温度范围可将回火分为高温回火、中温回火和低温回火三种。
10.机械制造过程中常用的时效方法主要有:自然时效、热时效、变形时效和沉淀硬化时效等。
11.表面淬火方法有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接触电阻加热表面淬火、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等。
12.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法,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高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和工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三种。
而且感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浅。
13.化学热处理是由分解、吸收和扩散三个基本过程组成。
14.化学热处理包括渗碳、渗氮、碳氮共渗和渗硼等。
15.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气体渗碳、液体渗碳和固体渗碳三种。
16.目前常用的渗氮方法主要有气体渗氮和离子渗氮两种。
第三章钢铁材料一、填空题1.钢中所含有害杂质元素主要是硫、磷。
2.钢中非金属夹杂物主要有:氧化物、硫化物、硅酸盐、氮化物等。
3.按碳的质量分数高低分类,非合金钢可分为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三类。
4.在非合金钢中按钢的用途可分为碳素结构钢、碳素工具钢两类。
5.碳素结构钢质量等级可分为A、B、C、D四类。
6.T12A钢按用途分类,属于碳素工具钢钢;按碳的质量分数分类,属于高碳钢、按主要质量等级分类,属于高级优质碳素工具钢。
7.45钢按用途分类,属于碳素结构钢钢;按主要质量等级分类,属于优质碳素结构钢钢。
8.合金元素在钢中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形式是溶入铁素体中形成合金铁素体;另一种形式是与碳化合形成合金碳化物。
9.低合金钢按主要质量等级分为普通质量低合金钢、优质低合金钢和特殊质量低合金钢。
10.合金钢按主要质量等级可分为优质合金钢和特殊质量合金钢。
11.机械结构用钢按用途和热处理特点,分为合金渗碳钢、合金调质钢、合金弹簧钢和超高强度钢等。
12.60Si2Mn是合金弹簧钢,它的最终热处理方法是淬火加中温回火。
13.超高强度钢按化学成分和强韧化机制分类,可分为低合金超高强度钢、二次硬化型超高强度钢、马氏体时效钢和超高强度不锈钢四类。
14.高速钢刀具在切削温度达600℃时,仍能保持高硬度和高耐磨性。
15.按不锈钢使用时的组织特征分类,可分为奥氏体型不锈钢、铁素体型不锈钢、马氏体型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型不锈钢和沉淀硬化型不锈钢五类。
16.不锈钢是指以不锈、耐蚀性为主要特性,且铬含量至少为10.5%,碳的质量分数最大不超过 1.2%的钢。
17.钢的耐热性包括抗氧化性和高温热强性两个方面。
18.特殊物理性能钢包括永磁钢、软磁钢、无磁钢和高电阻钢及其合金。
19.常用的低温钢主要有:低碳锰钢、镍钢及奥氏体不锈钢。
20.根据铸铁中碳的存在形式,铸铁分为白口铸铁、灰铸铁、球墨铸铁、蠕墨铸铁、可锻铸铁、麻口铸铁等。
21.灰铸铁具有良好的铸造性、吸振性、切削加工性、减摩性及低的缺口敏感性等。
22.可锻铸铁是由一定化学成分的白口铸铁经石墨化退火,使渗碳体分解获得团絮状石墨的铸铁。
23.常用的合金铸铁有耐磨铸铁、耐热铸铁及耐蚀铸铁等。
第四章非铁金属及其合金一、填空题1.纯铝具有密度小、熔点低、良好的塑性和韧性,在大气中具有良好的耐蚀性。
2.变形铝合金可分为防锈铝、硬铝、超硬铝和锻铝。
3.铸造铝合金有:铝硅系、铝铜系铝镁系和铝锌系合金等。
4.按照铜合金的化学成分,铜合金可分为黄铜、青铜和白铜三类。
5.普通黄铜是铜、锌二元合金,在普通黄铜中再加入其它元素时称特殊黄铜。
6.普通黄铜当锌的质量分数小于39%时,称为单相黄铜,由于其塑性好,适宜冷变形加工;当锌的质量分数大于39%时,称为双相黄铜,其强度高,热态下塑性较好,故适合于热变形加工。
7.钛也有同素异构现象,882℃以下为密排六方晶格,称为α钛;882℃以上为体心立方晶格,称为β钛。
8.工业钛合金按其使用状态组织的不同,可分为:α钛合金、β钛合金和α+β钛合金。
其中α+β钛合金应用最广。
9.锡基滑动轴承合金是以锡为基础,加入锑、铜等元素组成的滑动轴承合金。
10.常用的滑动轴承合金有:锡基、铅基、铜基、铝基滑动轴承合金等。
11.硬质合金按用途范围不同,可分为切削加工用硬质合金,地质、矿山工具用硬质合金,耐磨零件用硬质合金。
12.切削加工用硬质合金包括长切屑加工用硬质合金、长切屑或短切屑加工用硬质合金、短切屑加工用硬质合金,分别用英文字母P、M、K表示。
第五章非金属材料一、填空题1.机械工程中常用的非金属材料有塑料、橡胶、胶粘剂、合成纤维、陶瓷和复合材料等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链按几何形状一般分为线型分子链、支化型分子链和网型分子链三种。
3.塑料是指以树脂 (天然、合成)为主要成分,再加入其他添加剂,在一定温度与压力下塑制成形的材料或制品的总称。
4.根据树脂在加热和冷却时所表现的性质,可将塑料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两类。
5.生胶是指未加配合剂的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的总称。
6.早期使用的胶粘剂属天然胶粘剂,如糨糊等。
现代胶接技术,多采用人工合成胶粘剂。
7.胶粘剂以流变性质来分,可分为热固性胶粘剂、热塑性胶粘剂、合成胶粘剂和复合型胶粘剂。
8.合成纤维的生产工艺包括单体的制备与聚合、纺丝和后加工等基本环节。
9.陶瓷材料按其成分和来源,可分为普通陶瓷(传统陶瓷)和特种陶瓷(近代陶瓷)两大类。
10.陶瓷组织结构比金属复杂得多,其内部存在晶体相、玻璃相和气相,这三种相的相对数量、形状和分布对陶瓷性能的影响很大。
11.陶瓷制品种类繁多,其生产工艺过程各不相同,一般都要经历原料制备、成形和烧结三个阶段。
12.按复合材料的增强剂种类和结构形式的不同,复合材料可分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叠增强复合材料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三类。
第六章铸造一、填空题1.特种铸造包括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熔模铸造等。
2.砂型铸造用的材料主要包括水洗砂、粘结剂、各种附加物、旧砂和水。
3.造型材料应具备一定的强度、可塑性、耐火性、透气性、退让性和溃散性等性能。
4.手工造型方法有:整箱造型、分模造型、挖砂造型、假箱造型、活块造型、刮板造型和三箱造型。
5.浇注系统由浇口杯、直浇道、横浇道和内浇道组成。
6.如果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铸件易产生冲砂、砂眼、夹渣、浇不足、气孔和缩孔等缺陷。
7.将铸型的各个组元如上型、下型、型芯、浇口杯等组合成一个完整铸型的操作过程称为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