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1周年的心得感想精选5篇2008年的5月12日,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日子。
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时间可以抚慰伤痛,却抚不去思念与记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汶川地震11周年的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汶川地震11周年心得缅怀伤痛,是对生命应有的姿态,更是为了更好拥抱明天,砥砺前行。
死者长已矣,生者或余悲。
但愿逝者能忘却地震来临瞬间的惊悸;但愿生者谨记生命力量的坚韧与伟大、人间大爱的无私与朴实,珍惜当下,奋力前行。
十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天崩地裂,山河倒转,到处都是残垣断壁。
曾经秀丽的山川,变成了一片废墟,这里已经成了人间炼狱。
撕心裂肺的哭喊,轻声无助的呢喃,响彻这片天地。
很多家庭因此而伤痕累累,很多的人失去了至亲至爱的家人。
这次大灾难,让人们铭记于心,也让人们学会了坚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国家的关心下,在全国人民援建下,大家团级一心众志成城,组成团队为灾区的重建工作而努力。
近十年过去了新的新的汶川县城重新矗立而起,时间已经抚平了人们心里的创伤,当年因灾难继续向着自己梦想奋斗的人,已经成功的实现了理想。
站在人生新的一个高度,在属于自己的路上前行,祝福他们。
2008.5.12,中国人永远难忘的日子。
北川,那场强震中受灾最重的地区。
即便山河破碎,中国人还是挺直了脊梁。
或许我们在自然面前依旧渺小,但我们绝不屈服。
众志成城,筑成了今天的新北川。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天崩地裂,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
如今,十年了,时间的沉淀或许可以抚慰伤痛,但那段想起便泛泪光的记忆,却不曾褪色。
汶川地震过去10年了,满屏的汶川记忆,一种集体痛感依旧在。
失去亲情友情爱情同胞之情的烈度太大,时间装不下,躯体也装不下,这块大地上依然有心灵的余震。
对逝者最好的纪念还是生者更幸福,否则悲伤只在表面流淌。
只有家园更坚固,生灵更平安,才是真正的重建。
祝福汶川,平安中国!“那年我大你两岁,今年我大你十二岁。
”十年了,时间可以抚慰伤痛,却抚不去思念与记忆。
今天,一起传递这条微博,祭奠每个逝去的同胞,也祝福这座重生的城市。
汶川加油,一切安好。
2019汶川地震11周年感想一转眼,汶川地震过去已经有十年了,十年的风风雨雨,十年的艰难险阻,十年的尘世浮沉,换做是别的事物,或许我早已忘记,但时至今日,2008年5月12日下午14:28发生的场景依旧像一幕幕清晰的画面映照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时正上初三,中考的压力迫使我们一个个都如绷紧的弓弦停不下来,一心一意用在功课上,大家都以为那一天会和平时一样背书、上课、看书、做题度过,但天倾地覆的一声巨响打破了大家的认知,教室里摇摇晃晃的吊灯与颤颤巍巍的桌椅都显示了地震的到来,但因为那时候惊慌失措的我们对于地震没有什么清晰的认识,最后还是因为我们的英语老师的提醒方才急忙忙疏散逃生。
这还只是远离震源中心的我们的直接感受,通过后期在电视、网络、手机上的新闻报道了解到了震源中心汶川的实地场景,遍地的瓦砾,倾斜的楼体,崩塌的建筑物残留,那一张张触目心惊的图片横贯脑海,伴随着主持人的脚步我们看到了灾区现场的场景是多么的惨绝人寰,罹难者的遗体被尽数掩埋,能辨认遇难者身份的家属自然悲痛莫名,那些生死不明行踪未定的遇难者家属更是呼天抢地痛不欲生,那段时间,全国都被死亡的白色覆盖。
那天之前,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地震,那天之后,全国人都知道了地震是什么。
救灾活动刻不容缓,国家机器这个庞然大物在第一时间启动了紧急预案,在第一时间、第一时刻、第一人的姿态出现在救灾现场。
灾难发生后,国家立即组织搜救队,驻地武警、消防、公安等公职人员全部动员参加灾后救援,民众也自发组织捐款捐物,更有甚者直接前往救援现场自发救援。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五个农名工兄弟在收到消息后,星夜赶往灾区参加救援活动,他们或许没有太高的学识,但这种捐躯赴国难紧要关头挺身而出的精神是所有人的典范,他们只是救灾人员的一个缩影,救援的队伍也绝对不止这么一个,还有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参与了这次救援活动,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名字,只是默默地为救灾活动出资出力,他们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对国民的关心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国难当头,我们没有被天灾击垮,反而更加迸发了国人自信心与凝聚力,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救灾需要的物资设备很多,单靠国家临时抽调根本满足不了广大灾区民众的需求,为了尽早救出被困群众,尽快安抚灾区人民饱受伤害的内心,国家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捐资捐物。
国人们纷纷慷慨解囊,面对天灾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为灾区民众带去了生存下去的必需物资。
据统计,面对灾后重建工作,中央财政总计安排了超过3000亿元的灾后重建基金,倾全国之力从各方面给予了大量支持,一场动员范围最广、投入物资之大、建设速度最快的灾后重建工作在灾区迅速展开。
根据2008年6月18日颁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文件要求,全国19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区3年。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重建方案确定后一星期内,来自祖国各地的援建队伍全数到齐,设计、规划以及施工队陆续到达,这些援建队伍里有来自建设北京奥运会体育馆的主力,上海世博园修建的精英,还有唐山大地震后参与重建的优质企业。
逝者已矣,物是人非之后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依然存在,大家只是将它深深藏于心底。
汶川地震震倒的是建筑物,震不倒的却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在灾后短短的两三年里,援建队伍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重建家园的任务。
而这一切还没有结束,灾区人民充分利用援建活动带来的工作机会,依靠勤劳肯干、踏实努力的工作态度不仅恢复了震前的经济生产水平,在随后的几年里还将当地的GDP推到了一个新高度。
十年生死两茫茫,汶川地震已然过去了十年。
十年前,我是一名即将参加中考的考生,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我已然迈上了工作岗位。
有过那种从死神魔爪逃生的经历的大家想必更加明白,生命不能虚度,经历过汶川地震的我们更加明白生命的可贵。
我们每个人不仅要好好活,更要将已故亲属的那份精彩活出来,以此祭奠那些在灾难中丧生的罹难者。
2019汶川地震11周年体会不知不觉间,11年过去了。
又是这个日子,国际护士节,代表着南丁格尔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
历史没有假设,却有巧合。
11年前,在那个下午,你,身处何地?与谁一起?大半个中国的人们,都感觉到脚下或多或少的摇晃。
当人们意识到,这摇晃的源头,竟是一个点……所有人的心,都在往下沉。
我们在心里做了最坏的打算,但,消息传来……从未忘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大地震颤,山河破碎8.0级地震,近7万人遇难满目疮痍,举国同悲11年了我们从未忘记那一地的残垣断壁掩埋了书声琅琅的校园和饭菜飘香的家11年了我们从未忘记瓦砾之上的寻找和等待那哭喊饱含悲伤、绝望痛彻心扉11年了我们从未忘记废墟之下那些渴盼的眼神灾难固然可怕生的意志却比死亡更加强悍救援!!救援!!紧急!!紧急!!他们,逆行奔向坍塌的房屋搜寻生命的迹象他们,飞跃直降支离破碎的大地带着争分夺秒的信念他们,托举用身体搭建人梯护佑危难中的生命还有医生、消防官兵、警察、志愿者……以及未到现场的每一个你国有殇,谁都不曾置身事外在挤压的瓦砾中从死神的黑手里生命的奇迹在灾难的底色上不断闪光即便山河破碎中国人始终挺直脊梁或许在自然面前依旧渺小但我们绝不屈服从未放弃因为记得,所以怀念逝者已安息,生者更加坚强新生11年时间过去,伤痛逐渐淡化,但我们未敢遗忘。
北川老县城在经历了2008年大地震后,还在2013年遭遇过一次严重的洪涝灾害,如今成为了地震遗址,供全国各地民众前来凭吊。
在北川县城地震遗址里,还留有当时损毁的汽车。
遗址23公里外,新建的北川县城已然屹立。
映秀漩口中学的宿舍楼遗址已经长满青草和灌木,岷江河水在汶川的大山之间蜿蜒流淌,远眺可见皑皑雪山,许多地震时候的痕迹已悄然被植被覆盖。
地震后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将北川县漩坪乡完全淹没,直至近些年水位退去后,才见到部分建筑的屋顶。
重建的映秀镇也已恢复繁华。
2019年5月11日拍摄的5·12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这座群山环抱之中的小镇如今重获新生。
为了永远不忘记11年了,那时候,没有微博也没有微信,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带来铺天盖地的消息里,是难以承受的伤痛。
那时候,没有随手可用的无人机,解放军空降兵15位勇士,冒着生命危险强行空降。
科技时时更新,社会不断发展,但这场灾难不能被遗忘,也不应该被遗忘。
都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难,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山川抚平伤痕,汶川走向重生。
2008年5月12日已经过去4017天,可我们从没忘记每个瞬间。
时光流逝,生活始终要向前。
比思念和悲伤更要紧的,是继续生命的意义。
2019汶川地震11周年纪念转眼间汶川大地震即将迎来十年祭。
我作为汶川地震亲历者之一,看到周围太多人从天塌地陷的惊恐中重获生活的勇气,从绝望的废墟中崛起不屈的生命,经历过覆灭与重生,悲观与希望。
10年岁月匆匆,但是关于生命,关于希望,关于大爱的记忆却并未被时间抹去。
这十年最让我振奋和激动的是我看到汶川乃至中华儿女在这场灾难中得到了远比所谓“基础设施比地震前跃进了五十年”更重要的,那就是在曲折中不断淬炼的民族精神。
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国家实力增强的大背景下,经历过30多年的和平时期,经济繁荣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实力空前增强,让整个国家和人民从来没有想象到遇到这样重大的灾难和困苦,顷刻间数万人的死亡,十几万人的受伤,物质财产损失的空前破坏,对整个国家和人民心理的冲击也是空前的。
但恰恰就是如此,在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精神内容值得我们永远赞扬和歌颂。
在这场重大事件中对人的尊重和生命的礼赞,对无私大爱的张扬,对灾难困苦中展现的顽强不屈百折不挠,恰恰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动力。
汶川大地震是突发在幸福时代的一次超前困难,地震过后的大救援和举全国之力的灾后重建让我们找回了久违的真正的精神品格。
从老祖宗那里恪守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伦延伸为“各民族亲如一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人性的善良和光辉,空前的团结和友爱,整个国家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品格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弘扬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汶川人民早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
前期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汶川县为培育人民群众铭恩奋进的感恩情怀,重塑人人知恩感恩的社会风尚,启动了感恩情怀培育工程。
在更之前的2016年,汶川县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文明家风、校风、民风、政风建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