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1.目标模式(泰 勒)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3.实践模式(施瓦布)
1.目标模式(课程开发中特别重视目标环节) ☆代表人物: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
☆ 四个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什么学习经验达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第四、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 习经验、评价课程计划—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第四章
课程开发及校本课程
本章我们将学习:
(一)课程开发
☆什么是课程开发? ☆怎样开发?(机制和模式)
(二)校本课程开发
☆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 ☆为什么是进行课程开发? ☆怎么实施校本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
(一)什么是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指 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 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和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改进、 再修订、实验、检验。包括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 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
第二,选择学习经验(五条原则)
1、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 有机会实践教育目标所蕴含的行为; 2、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蕴含的 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3、学习经验必须适合学生目前的水平 及心理倾向;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 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3.实践模式(课程开发中特别重视实践)
☆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运作方式——集体审议
1.集体审议的含义:在特定情境中对问题情境进行反复权衡而达成一 致意见 。 2.集体审议主体:课程集体。通常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 代表、教材专家、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 3.开发的基本要素包括:教材、教师、学生、环境,集体审议的重要 内容就是谋求四要素相互协调和平衡。
☆过程模式基本涵义
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而不是目的,不宜从详细描述目标开始,而是要 先详述程序原则与过程,然后在教育活动、经验中,不断予以改进、修正 。应在 课程实践过程中将课程研究、编制与评价合而为一,为此,教师应成为课程研究者。
3.实践模式(课程开发中特别重视实践) ☆代表人物: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施瓦布)
第三,组织学习经验(三个层面)
﹡ 组织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形式: 一种是纵向组织,即同一学习领域在不同年级之间的关系; 另一种是横向组织, 即同一年级不同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 ﹡ 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 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 课程的呈现方式有三个层次: 最高层次(具体科目、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单元课程) 中间层次(按时间顺序组织的课程、以学期或以学年为单位的) 最低层次(课、课题、学习单元)
第四,课程评价(四个步骤) 1、界说教育目标。要想知道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必须首先了 解教育目标要期待学生产生哪些行为变化。 2、确认评价情境。要保证评价的效度,就必须为学 生提供一种评价,使其将所获得的行为变化充分表现出来。 3、编制评价手段。编制评价手段时要注意确保评价手段的客观 性、信度和效度。
4、解释和使用评价结果。
2.过程模式(课程开发中特别重视过程) ☆代表人物: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
☆目标模式的批判
第一、目标模式过于关注目标而忽视了实践。 第二、机械化、标准化的评价模式限制了评价范围,容 易忽视一些无法测量而有价值的内容。 第三、自上而下是对民主的威胁。 第四、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创造性。
思考:他为什么“混”不下去?

山东青岛的高中语文教师王泽钊,从教18年,单枪匹马进行语文
教学改革实验,......其实验在语文教学界是具有颠覆性 的。从18年前起,他开始自编教材,并追随时代节拍,不断增删,
把鲁迅的散文诗、卡夫卡的小说和崔健的摇滚歌词都收进了自己
的教材,每学期用一周的时间讲完统编教材后便启用自编教材。 配合自编教材,他还完全打破常规的教学秩序和方式,带着学生 走出教室,来到山野,做游戏,编节目,还组织辩论。这样的实 验,令学生欣喜若狂,他也取得了成功。更难可贵的是,他与学 生之间建立起了非常密切的朋友关系,很多学生视他为最难忘的 老师和最知心的朋友。然而,他从教18年来,已经换了四个学校,
的基本原理和动力系统, 简单说就是谁开发?怎么编制、实施、管理和评价。 ☆中央集权机制 ☆地方分权机制 ☆学校自主机制
1.中央集权机制
☆中央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代理机构作为课程开发主体, 对课程进行统一研究、编制和推广。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 科书和考试要求都有统一规定。 ☆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三 级课程的管理体制,是我国课程开发机制的一种 有益探索
第一,确立课程目标(三个来源、两个筛子) 三个来源:
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2、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旨在获得当代生活中可能 对教育目标有实际意义的信息 3、学科专家的建议 两个筛子:
1、教育哲学(社会和学校信奉的教育哲学)
2、学习心理学(了解本阶段学生能够达到的) 采用集体审议确定目标,选择适当取向表述目标
☆目标模式及过程模式的批判 第一、过去的模式太注重理论性,旨在形成普适性课程开发模式, 而课程开发应该是实践问题取向的,意在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根据目标衡量课程的成败,只关注结果 ,而忽略了课程是动态过程,忽略了学习过程。
☆实践模式基本涵义
课程开发应立足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而不是从科学的、普适的原理出发,课程开发 不是线性的过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要素有机互动的过程。课程开发的主 体是教师,学生有权选择并提出质疑,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中共同发展。
2.地方分权机制
☆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 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的发展需要而进行课 程开发。 ☆典型代表:美国(学校—学区——州教育行政 部门—联邦教育部)。 ☆美国课程案例
3.学校自主机制
☆学校自主课程开发机制,也叫校本课程开发机制, 指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自主开发学校课程。 ☆案例:美国私立学校。 ☆在大多数情况下,公立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权 利是由限度的,即在执行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 门规定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有一定范围自主开发 课程的权利。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 地方课程有益的补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