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处方管理办法
解读一
❖扣紧处方权: 处方管理有法可依 大处方应注明理由
早在2004年,国家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就已共同下发 了《处方管理办法 (试行)》。
《药品管理法》、 《医疗机构管理条 例》、《麻醉药品和 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等有关法律、法规也 都有涉及处方管理的 条款。
全国统一处方标准
此次新《办法》对处方的格式、内容、印刷 用纸颜色等都作了细致规定,并发布了处方 标准。今后所用医疗机构的处方都必须按照 标准印刷。处方分为前记、正文和后记3个部 分:前记包括医疗机构的名称,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等;正文以 Rp或R标示,分列药品名称、剂型、规格、 数量、用法用量;后记是医师的签名或加盖 专用签章,药品金额以及审核、调配、核对、 发药药师签名等。
“药品通用名”以什么为准 是非常复杂和相当专业性的问题。 为了给医师们一个准确的标准, 卫生部专门组织专家梳理了药品 的通用名,目前已经对最常用的 2000多种药品的通用名进行了梳 理,这项工作还将继续深入进行。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 :
医院“处方外流”问题比较复杂,由于 医院一部分收入来自药品,如果患者拿 着处方外购药品,会造成医院收入减少。 尽管处方外流可能减少医院的收入,但 卫生行政部门为了保护公众的选择权益, 仍然制定了规范化要求,要求医疗机构 不能设置障碍,不能阻止患者到院外购 药。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制定的“处方集”, 也可以看作是对常用药品通用名的一个梳理。
处方集是指各自医 疗机构的性质、主 要任务、主要诊疗 范围是什么,规定 本院处方所涉及的 药都有哪些,处方 中可能常见的问题 是哪些。
料药)的国际通用名,鉴于各国药品名称混 乱,WHO一直要求“发展、制定和推行代表 生物制品、药品以及类似产品的国际标准”, 并组织专家委员会从事统一药名工作,制定 INN命名原则,与各国专业术语委员会协作, 数次修订,为每一种在市场上按药品销售的 活性物质起一个世界范围内都可以接受的唯 一名称。
我国医药行业中,“一药多名”的现 象十分普遍,根据统计,我国2000种常用 药约有万余种名称。一种药品既有通用名 (法定名),又有习惯用名(别名),还 有叫法繁多的商品名。比如通用名为“阿 奇霉素”的药,商品名就有“希舒美”、 “舒美特”、“博抗”、“其仙”等许多 名称。
其实它们都是一种药,成分也一样, 只不过是不同生产厂家起了不同的商品名, 价格自然也贵贱不等。不明就里的患者连 续吃了很多种药,很可能吃的是一种药。 这不仅导致患者花冤枉钱,还可能因重复 用药产生不良反应。
此次《处方管理办法》中规定医师
开具处方要使用通用药名,将避免重复 用药给患者带来的损伤,并切断了某些 医务人员与医药生产、销售企业之间的 利益关系。也就是说,一药多名的现象 将在处方开具上得到有效遏制。由于处 方上开具药品使用的是药品通用名,患 者可以根据处方在医院拿药,也可以选 择到零售药店购买药品。
但有的药名不属法定名,也非商标名而常被 应用,可称为别名或习用名,不提倡使用。 提倡使用通用名和法定名称。
如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对乙酰氨基酚 又称扑热息痛,诺氟沙星的又称氟哌酸,头孢 氨苄又称先锋4号、头孢霉素4号,西咪替丁又 称甲氰咪胍等 。
(2)商品名 商品名又称商标名,即不同厂
家生产的同一药物制剂可以起不同 的名称,具有专有性质,不得仿用。 商标名通过注册即为注册药名 (registered names)常用®表示。 它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药品质量的 标志和品牌效应的体现,也是保护 专利的一项重要措施。
常用药品的商品名: 左旋氧氟沙星-利复星、来立信等;
头孢噻肟-头孢氨噻肟、头孢克拉瑞、 凯福隆、赛福隆;
头孢曲松-头孢三嗪噻肟、头孢泰克松、 菌必治、头孢三嗪、罗氏芬等;
卡马西平-痛惊宁、退痛、立痛定、痛 可宁等;
奥美拉唑-洛赛克、奥克福尔丁、艾斯 特等
(3) 国际非专利名(INN) 国际非专利名是WHO制定的药物(原
解读二
避免重复用药: 开方要用通用药名 不得限制处方外流
目前我国药品名称的种类有三 种: 通用名 商品名 国际非专利名 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性质
(1) 通用名 通用名的特点是它的通用性,
即不论何处生产的同种药品都可用 的名称。中国药典委员会按照“中 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制定的 药品名称为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国 家药典或药品标准采用的通用名称 为法定名称。通用名称不可作商标 注册。
普通处方笺是白色的,急诊处方为淡黄 色,儿科处方为淡绿色,麻醉药品和第 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为淡红色。该办法还 对医师如何规范书写处方作出规定。
以往处方书写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开具的药品未标明 剂量、未写明诊断、格式不符 合要求等。此外,个别医院还 存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开大 处方等问题。
新的《处方管理办法》更强调法 律依据,增加了检查监控的范围。 其中规定,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 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 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 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 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医生若乱开大处方,将被追究 相关责任,甚至取消处方权。”
“天书处方”、“密码பைடு நூலகம்处方”等让患者头疼不 已的现象也将得到遏制。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于2004年共同 下发《处方管理办法(试行)》,但该试行 办法因牵涉卫生、药监等多个部门职能范围, 常常遇到哪家都应该管,但哪家又都管不着 的“真空问题”,该试行办法实际已被“架 空”。
新《办法》将适用范围明确为 “与处方开具、调剂、保管相 关的医疗机构及其人员”身上, 以利于卫生部门行使处方监管 工作,避免再次“架空”。
根据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医师书写处方应 当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 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药品名称必须使用 卫生部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医疗机构或者医 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称或者使用 代号;
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 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药 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 文、拉丁文或者缩写体书写, 但不得使用“遵医嘱”、 “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