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教师招考教育学知识点大全(超详细)

(完整版)教师招考教育学知识点大全(超详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1)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提出的是孟子的《孟子·尽心上》,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作出解释。

3.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4.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1)1.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时代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12)教育者——教师的主体受教育者——学习者,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材料、教科书、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四、教育的起源(12)五、教育的发展历程(13)(一)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1)非独立性,与社会社会、劳动相连接(2)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平等性(3)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二)古代(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1.奴隶社会、出现教师,产生学校教育特征:(1)阶级性(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不健全2.封建社会(与生产劳动脱离)—-等级性、专制性、保守性3.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4.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其他国家古代印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僧侣祭祀、刹帝利、吠舍种姓、普陀罗种姓。

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巴斯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中世纪西欧:(1)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2)骑士教育——培养骑士,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中国1.五帝时期——“成均”“庠”教育场所,萌芽状态的学校2.夏——“序”和“校”3.商——“大学”“小学”“庠”“瞽宗”——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4.西周——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学术官守”),以“礼乐”为之心5.春秋时期——官学衰、私学兴,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兴盛(养士缩影——稷下学官)6.两汉——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教政策,设太学。

东汉灵帝,设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7.隋唐——选士制度(科举制),官学教育系统分为六学二馆,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8.宋元明清——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三)近代(19世纪后)特点:1.教育国家化;2.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3.初等教育义务化具体表现: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德国最早普及)。

3.教育的世俗化(从宗教中分离)。

4.教育的法制化。

(四)现代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单选)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1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产生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填空17)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孔子——《论语》学说核心——仁与礼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论教育内容,整理修订《诗》《书》《礼》《易》《春秋》《乐》《述而》“予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主张学习的四方面。

论教学原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孟子性善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提出“大丈夫”人格(3)荀子性恶论,教育作用是“化性起伪”(4)墨家墨翟,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实用技术传习,科学技术教育,训练思维能力。

人的知识来源分为“亲知”“闻知”“说知”,重“说知”即依靠类推和明故方法来获得知识,(5)《学记》——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

①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②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③藏息相辅——“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④豫时孙摩——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应遵循顺序⑤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启发式教学⑥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⑦学不塌——循序渐进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问答分三步:①苏格拉底讽刺;(人要聪明得谦逊、自知)②定义;(反复归纳,得出明确定义)③助产术。

(引导学生思索,得出结论)(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以培养统治者为宗旨。

(3)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所有人都应收同样的教育。

著作《政治学》。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4)昆体良——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班级授课制思想萌芽),《论演说家的教育》即《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西方第一本教育法论著。

(二)教育性的独立形态阶段(单选、单选、填空、判断19)1.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教育学学科的建立(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观点:①泛智教育②教育适应自然③班级授课制(确立班级教学制度及理论)④教学原则:直观性、量力性、系统性、巩固性、自觉性。

(2)卢梭——《爱弥儿》性善论教育的任务——使儿童归于自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篇第一句: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3)康德——《康德教育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学者之一。

(4)裴斯泰洛齐——西方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心灵活动规律)(5)洛克——“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主张绅士教育。

《教育漫话》“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普通教育学》是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观点:①他认为教育学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②教育目的: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的道德观③教学原则:“教育性教学”,指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④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2)杜威①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②还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③《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思想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提出“学校即社会”主张“从做中学”,在问中学。

教育无目的论区别: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四)当代教育理论的新发展(速记:布结构、赞发展、瓦范例)1.三大流派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单选)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体制6.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区别: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性质都有制约作用,区别在于:1.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根本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因素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27)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5.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6.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受两方面影响:一定的阶级利益和要求、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再生产,把可能的劳动力转换成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传统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做生产的三要素;二战后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美国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判断29)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的2.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文化观念制约着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影响着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案例)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三、学校文化(一)概念、特性、功能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特性: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是其缩影3.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4.特征: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