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产安全事故管理规定

生产安全事故管理规定

生产安全事故管理规定
1、适用范围
本规定所称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是指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意外事件。

没有安全影响的工艺事故、环境污染事故、质量事故和公司以外的交通事故不适用本规定。

2、职责
2.1公司总经理负责属于上级部门调查处理权限的各类事故的报告,负责组织和实施事故应急救援并配合上级事故调查,负责审批事故内部处理意见。

2.2公司安全部门负责轻伤事故、影响不大的重伤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有较大财产损失的各类事故的报告、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并负责事故档案管理。

特种设备事故有安全部门和设备部门共同组织调查处理。

2.3公司其它部门、工会组织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参与、配合事故的调查与处理。

2.4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单位负责配合各类事故的调查、处理。

3、事故分类与分级
根据我公司的实际情况,将事故分为以下等级(该分级与国家
规定的事故分类方法有异):
(1)轻伤事故:指只有轻伤的事故。

直接经济损失1万元以下的事故参照轻伤事故管理。

(2)重伤事故:指一次事故重伤1~2人,但无人死亡的事故。

直接经济损失1万元~10万元的事故参照重伤事故管理。

(3)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2人死亡,或者3~9人重伤,或者10万~10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特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者10人以上重伤,或者1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事故抢救与报告
4.1发生人员伤亡应立即拨打120报警;发生重大火灾拨打119报警。

4.2发生轻伤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组织抢救,并在24小时内尽快报告公司安全部门。

4.3发生重伤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组织抢救,并立即报告车间领导、生产部、HSE部(或者值班负责人),生产部、HSE部(或值班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指挥事故处置,并报告公司领导。

对事故有关信息,征求公司主管领导意见后,应在1小时内电话报告上虞市安监局、园区安监分局和松厦镇人民政府。

4.4发生重大事故、特大事故,应立即启动公司级事故应急预案,将事故情况向公司领导、生产部、HSE部(或值班负责人)和所有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各类人员应立即赶到公司参与事故抢救,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事故相关信息应在1小时内电话报告上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园区安监分局、松厦镇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和部门。

以后每日一报,直至应急救援工作结束。

事故报告以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4.5事故报告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的简要经过;
(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5)事故周边影响及预计的发展趋势;
(6)已经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效果;
(7)事故救援情况和所需要的支援;
(8)事故报告单位的联络电话、联系人、报告人姓名、报告时间。

(9)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4.6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5、事故调查
5.1事故调查权限
5.1.1轻伤事故由公司自行组织调查处理;影响不大的重伤事故、未造成人员死亡的财产损失损失事故,经市安监局同意后可由公司内部组织调查处理。

5.1.2重伤以上事故由国家或者地方人民政府直接组织调查,或者授权、委托有关部门调查。

对应的调查级别是:
(1)上虞市:死亡1-2人;或10人以下重伤;或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绍兴市:死亡3-9人;或10-49人重伤;或1000万~500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浙江省:死亡10~29人;或50~99人重伤;或5000万~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国务院:死亡30人以上;或100人以上重伤;或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2公司内部事故调查
5.2.1公司内部事故调查,由安全部门组织(特种设备事故有安全部门和设备部门共同组织)。

遵循精简、效能的原则,组织生产、技术、设备、研发等专业人员和工会参加,参加调查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特长。

调查组应认真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该认真配合事故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不得拒绝和阻挠。

5.2.2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严格执行“四不放过”,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有关情况:(1)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2)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3)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5)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事故,应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5.2.3公司内部事故调查一般应在7天内完结,特殊情况下不得超过30天。

6、事故处理
6.1事故处理,应分清责任、把握好尺度,以“教育事故责任者和全体员工、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
次发生”为原则,教育与处罚并重。

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经公司领导批准后下发。

6.2事故的责任认定
6.2.1属配方不符、操作原因(如操作人员违反安全纪律、
工艺纪律、劳动纪律、安全设施维护不当、其他原因等)的,由
科研技术、生产部门承担主要责任。

6.2.2属设备原因(如无设备操作规程、维修质量差、规格
型号不符合生产要求、设备维护保养不当、其他原因等)的,由
设备管理部门承担主要责任。

6.2.3属分析检测原因(检测数据失真、药品试剂失效、标
准液不准、检测方法不符合要求、其他原因等)的,由质管部承
担主要责任。

6.2.4一起事故可能由几个部门共同引起的,各相关部门承
担相应的责任。

6.2.5一起事故的引起,可能涉及不同类别责任人员(如直
接责任人员、监督责任人员、管理责任人员、领导责任人员等),
根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大小,分别予以处理。

6.3事故处理结果经公司领导批准后,应及时向全体员工通报,以教育全体员工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6.4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罚按照公司《安全生产考核奖惩规定》执行;触犯法律的送司法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