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保障概论要点

社会保障概论要点

社会保障概论要点————————————————————————————————作者: ————————————————————————————————日期:ﻩ《社会保障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1.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点答:(1)概念: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人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特点:①强制性;②社会性;③互济性;④福利性;⑤公平性;⑥不可逆性2.社会保障体系的概念答: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包括各个社会保障项目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等。

3.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答: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社会保障制度对储蓄的影响:以现收现付方式筹集保险基金,会影响储蓄总量;以预提积累方式筹集保险基金,会影响储蓄构成。

(2)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①劳动供给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对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有重要作用,使劳动者数量和技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但也会使劳动者选择提前退休,诱使劳动者选择自愿失业或休闲。

②劳动需求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导致机器替代劳动,影响劳动需求。

③劳动力流动方面: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地区间、行业间、所有制间的不平衡,既是劳动者流动的原因之一,也是劳动力流动的壁垒。

(3)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①对劳动者个人不同时期的收人再分配;②对同代社会成员之间的收人再分配;(4)社会保障制度对积累与消费的影响:当经济不景气时 ,社会保障支出大于收人。

当经济繁荣或发生通货膨胀时,社会保障收大于支。

4.社会保障的原则答:(1)公平原则;(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一方面,社会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变化。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无一例外地需要相应的财力支撑。

(3)责任分担原则;(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①普遍性原则:要求国家在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其对象、范围不能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当使全体国民均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福利。

②选择性原则:根据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和受保障者的经济收人状况及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程度,有区别地安排社会保障的项目、对象范围、筹资方式和待遇水平等。

(5)其他原则:①互济性原则:其实是以互惠制为基础的,即我为他人作贡献,他人也为我作贡献,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②法制性原则:强调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以立法为依据,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制度确立的标志,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实施社会保障项目的依据,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政府管理与监督社会保障事务的依据。

5.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思想答:(1)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

所以,不需要阶级斗争,进行社会革命来解决。

而只要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其心理和伦理道德的观点,便可以解决。

(2)国家至上,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管理,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职责。

6.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答:(1)1920年《福利经济学》主张要用经济学“作为改善人们生活的工具”,“要制止环绕我们的贫困和肮脏、富有家庭有害的奢侈、以及笼罩许多穷苦家庭朝不保夕的命运等等罪恶。

”(2)一个人的福利在于其本人的满足度,这种满足在经济学上可用效用加以表达和衡量,边际效用越大,其满足程度就越高。

而所有社会成员的这些满足或效用的总和便构成社会福利。

但是,在他看来,只有以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才可能称之为经济福利。

(3)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也越大。

要增加经济福利,就要增加国民收入。

增加福利的两条途径:①一是通过资源在生产中的配置使得社会产品的数量增加,国民收入量达到最大化。

②二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均等化,即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以增加穷人的实际收入而又不减少国民收入的措施来增加经济福利。

(4)实施社会保障计划的准则与措施:①“自愿转移”要比“强制转移”好;②做到投资于福利事业的收益大于投资于机器的收益;③反对实行无条件的补贴。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历史进程1.西方社会保障发展历史阶段答:(1)社会保障的萌芽阶段:以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为标志;(2)社会保障的形成阶段:①社会救助的出现:1834年英国颁布新《济贫法》;②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残障保险法》。

(3)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4)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熟阶段:1948年英国首先宣布建成公民“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的“福利国家”。

2.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答:(1)全球化与社会保障:全球化的最鲜明的特征是资本、商品、劳动力以及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动,这使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内在缺陷在全球范围进一步突显。

全球化对就业水平、社会保障水平都产生了影响,使社会保障筹资日益困难,侵蚀了福利国家的物质基础全球化使资本市场与劳工市场的供求失衡,使人口自由流动,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①社会福利机构需求增加;②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随年龄增加而迅速加重;③养老基金严重不足;④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3)就业弹性下降与社会保障:①就业弹性系数是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比率,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增长的百分比;②90年代以后,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不仅大幅度下降,而且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4)非典型就业与社会保障:非典型就业要求增加社会保障的灵活性,要应对标准线性的生命历程模式(受教育之后终生全日制工作,然后是完全退休模式)的变革。

(5)新贫困与社会保障:新贫困现象的出现,使社会保障制度面临如下的挑战:①愈来愈多的人依赖社会救助,更突显失业保险制度在高失业时的软弱和不足;②失业或就业的不安全,乃至贫穷,其所影响的人群较广,包括中产阶级,而社会保障制度对此更显无力;③申请社会救助的单亲家庭的增加,使传统社会保障面临许多新的对象;④新贫困人群往往因其有工作能力、资产等不符合现行社会救助标准,而处于社会保障制度外和相对贫穷状态;⑤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基础受到冲击。

(6)社会保障私有化引起了相关质疑:①建立个人账户是否有利于人们养老;②个人账户制度对收入再分配功能的影响;③私营基金管理公司成本过高;④转制成本难以解决,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第三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1.社会保障法的本质答:社会保障法是着眼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安全,为维持国民的基本生活和一定的生活质量,保证国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来调整国家、社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社会保障管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概念答:(1)社会保障管理:是指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和政府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组织社会保障的专业人员,对社会保障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监督、调节以及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筹集、运营、管理和保险费的给付等活动。

(2)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而规定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管理原则和运行机制的总和。

3.社会保障管理模式及评价按照政府的介入程度答:(1)政府直接管理模式:在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下,政府不仅要负责制定社会保障政策和法令 ,政府还要负责社会保障的业务管理政府直接管理模式有两种具体形式,一种是集中统一的形式,另一种是分权管理的形式,包括上下分权和部门分权。

①优点:能保证社会保险政策的统一和严格执行,政府的意图能准确地得到贯彻,管理力度大。

②缺点:政府作为社会保险责任的主体,对制度规定方面的问题和政策实施中的问题都要承担责任,参保人会把对社会保障的不满直接指向政府,政府承受的压力大,处理不当易造成社会问题。

(2)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管理模式(半官方的自治管理模式):政府负责社会保障立法和监督,社会公共组织负责社会保障的业务管理,主要是基金管理,即立法监督与具体业务分开管理。

①优点:体现了民主管理思想,管理机制较为灵活;参保人有充分的表达意愿的保证;权利义务对等。

政府处于监督协调的地位,有利于政府比较超脱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有利于避免政府与参保人的直接矛盾。

②缺点:自治管理模式是比较宽松的模式,政府没有直接管理的责任。

但社会保障首先是国家的社会政策,如何保证国家意志不打折扣的贯彻、国家如何有效地对各协会进行监督指导,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督体系。

因此,自治管理模式适合在社会保险管理较成熟、法制健全的国家实行。

(3)以私营公司为主的管理模式(商业管理模式):①以私营公司为主的管理体制是在国家立法和制定基本政策的前提下,其他所有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具体政策的制定)全部由企业化的私营公司来承担,实体性的工作由私营公司来具体运作。

②评价:商业管理模式是建立在社会保险基金按“完全积累”原则筹集和运作的基础上的。

发挥商业保险在基金运作方面的经验和灵活的市场运作机制,就成为实行完全积累筹集社会保险基金的国家对社会保险管理方式的选择。

(4)工会管理体制:①工会管理体制一般是在各级工会下面设立保险管理委员会,吸收工人代表参加,在国家立法范围内,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开展多项社会保障活动。

并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具体管理,包括:制定社会保险费预算,提交政府审批,由工会具体实施:制定保险费缴纳标准;调剂保险费的使用等。

②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淘汰。

3.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选择的影响因素答:(1)国家政治体制;(2)社会保障理念;(3)社会保障历史背景。

4.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答:(1)社会保障管理仍缺乏有效的法律管理和监督机制;(2)社会保障统筹层次有待提高,集中管理优势未能充分发挥;(3)社会保障资金管理规范化程度不够,资金运作缺乏长期预备机制;(4)社区服务体系有待发展,社会保障管理基层基础工作需要加强。

5.全球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趋势答:(1)社会保障管理的社会化:指社会团体、自治组织、集体单位、私营组织等参与社会保障管理,它是对原来社会保障国家化的组织管理进行反思的结果。

(2)社会保障管理的法制化;(3)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系统化,包括系统的完整性和系统的有序性;第四章养老保险1.养老保险的概念、特点答:(1)概念: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特点:①最普遍、最重要的险种;②保障对象广泛;③待遇水平相对较高;④筹资渠道多元化;⑤长期积累,管理复杂;⑥多层次2.养老保险的模式答:A.参照社会保障模式有:(1)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险:①优点:定期的保险金支付可以保证退休人员在整个退休期间得到保障;②不足:制度的透明度不高,缴费没有记到个人账户上,因而不利于激励劳动者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且政府承担的责任很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