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最新分析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最新分析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 的目录,大概就没人 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 人。可是渊博二字还 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 好赞同。
郑振铎:鲁迅先
生的死,不仅是 中国失去了一个 青年的最勇敢的 领导者,也是我 们失去了一个最 真挚最热忱的朋 友。
叶圣陶:与其说鲁 迅先生的精神不死, 不如说鲁迅先生的 精神正在发芽滋长, 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作品,在当时 只是一种助阵,“我的作品在《新青年》 上,步调是和大家大概一致的,……也 来喊几声助助威罢”。在后来,“也可 以说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 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 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绝不是皇上的圣 旨。”
❖第一部分(1),介绍新文化运动的 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2-3),与金心异谈话, 改变对《新青年》的态度。
❖第三部分(4-6),《狂人日记》的 发表及其地位。
❖第四部分(7-8),在《新青年》上 连续发表小说,燃起革命和生活的激 情。
课堂互动探究
1.如何理解“如许寿裳氏所说 的……不过鲁迅自己,在当时只是 一种助阵的意思”这段话的含意? 【提示】 作者同意许寿裳的看 法,肯定了鲁迅在《新青年》上写 小说的价值和意义。但他同时又强 调“不过鲁迅自己,在当时只是一 种助阵的意思”。
倔强.jiànɡ
抹.杀mǒ 抹抹.布mā
抹.不开mò
辟复辟.bì 藉狼藉.jí
开辟.pì
慰藉.jiè
作者笔下的《新青年》时代的 鲁迅是怎样的?
❖将长期被神化了的传主还原 为活生生的“人”,不粉饰, 不阿谀,写出一个真实的鲁迅
主旨
文章围绕鲁迅以《狂人日记》 为开端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 作品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揭 示了鲁迅在“《新青年》时代”从 原来不问世事、埋头抄碑,到后来 创作《狂人日记》等白话小说、投 身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变化及其历史 意义。
4.如何理解“假如一间铁屋 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 的……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 铁屋的希望”这段话的含意?
【提示】 这段话中的“铁屋子”用来 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 国;“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长期处于 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愚昧、麻木的国 民;“不久都要闷死了”预示受封建思 想的毒害、精神麻木的国民可怕可悲 的前途;“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 广大民众而发出“呐喊”;“毁坏这铁 屋”用来比喻摧毁这黑暗的世界。
刍议 (chú) 谬论 旌表 (jīng) 不恤 诨名 (hùn) 不惮 慰藉 (jì) 抵罪 模型 (mó) 客栈
差强人意 (chā)
橐橐行走 (tuó)
(miù) (xù) (dàn) (dǐ) (zhàn)
(2)多音字
曲折.zhé 折折.腾zhē
折.本shé
强.弩之末qiánɡ 强牵强.附会qiǎnɡ
【点拨】 在张勋复辟之前,鲁迅仍在抄 碑文。张勋复辟后,鲁迅与金心异之间有 一场争论之后,答应他做文章,这便是 《狂人日记》。其实,鲁迅对于文学革命, 即由文言文改写白话文,当时无甚兴趣, 对于思想革命却看得很重。正是金心异的 一段设喻,点燃了深埋在鲁迅心底的火药, 树起了打倒吃人礼教的旗帜。《狂人日记》 的创作原型也应是鲁迅的表兄弟,鲁迅见 过“迫害狂”的病人,也非常喜欢果戈理的 《狂人日记》,大概也有学它的意思。
3.阅读第七段,怎样理解鲁迅的 “听将令”和“遵命文学”?
【提示】 这里的“听将令”和“遵命文 学”,只是“与先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 意思,并非真的接受什么人的命令。鲁 迅一向是反对奉命写作的,他一直是坚 持独立思想的。他在《革命时代的文学》 中说过:“好的文艺作品,向来多是不 受别人命令,不顾利害,自然而然地从 心中流露的东西;如果先挂起一个题目, 做起文章来,那又何异于八股,在文学 中并无价值,更说不到能否感动人了。”
对于现实的黑暗和国民的麻木,鲁迅有 着深刻的认识。正是这种思想,使鲁迅 在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时,处于苦闷与 低调的情绪中。钱玄同的话燃起了鲁迅 用文学作品打倒吃人礼教的火焰,也促 使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的发表。
5.试分析鲁迅在《新青年》上 发表《狂人日记》及其他作品 的经过,并谈谈其创作意图。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等小 说,虽然在主观上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文学 革命”的热情,只是出于对新文化同路人的 “助阵”,但是这并不能削弱这一件事的历 史意义。作者这样写,并未夸大鲁迅的革命 热情,这是作者坚持尊重史实,反对神化、 美化鲁迅,把他写成“人”而不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神”的 原则的体现。
2.“《新青年》时代”,鲁迅的生活中还有 很多值得写的东西,为什么作者唯独选择以 《狂人日记》为中心事件来叙述? 【提示】 《狂人日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是重大的,是鲁迅在新文化时期的最突出贡 献,以其为重点,不完全按纵的线索、流水 账式地叙述鲁迅生平,而是抽出专题单独评 说,以加强横向联系,这样纵横结合,使鲁 迅形象呈现一种立体感,又主线明确,重点 突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