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态度、挫折与组织承诺(ppt课件).pptx

第七章态度、挫折与组织承诺(ppt课件).pptx

价值观,属于认知的范畴,但通常是充满着情 感和意志的。
(2 )管理心理学的价值观定义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活动中基本价值的立场、 取向、态度、观念等
(1)从内容方面看,是关于价值的观念 (2)从形式方面看,是指人们头脑中的信
念、信仰、理想系统。 (3)从功能方面看,是成为人们心目中的
评价标准系统。
(3)组织行为学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团队,它 存在或者具有凝聚力的一个基础的元素。
价值观是一个团队生存的基础,是一个 我们大家都认为,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 事情是错的
价值观是我们要做什么事情,我们不做 什么事情。
价值观是一个团队共同认为的这一件事 情是非评判的一个标准。
2、价值观的主要特征
(二)态度的机能和特征(教材125)
1、态度的机能 (1)态度决定人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 (2)态度对人的反映模式有直接规定性。 (3)态度对人际交往有较大影响 (4)态度影响个体的行为效率。
2、态度的特征(教材125-126)
(1)社会性。是后天受社会影响形成的。 (2)相对性。人与人态度的对应关系。 (3)协调性。态度内在因素的协调。 (4)稳定性。不容易改变。 (5)内隐性。受动机影响可以被隐藏。
(1)主观性。人们区分好与坏的标准,都是根据 个人自己内心的尺度来进行评价的。虽然客体是客 观存在的,但对其好坏的评价却决取于主体自身的 需要。
(2)选择性。人随着自我意识的成熟,人才开始 主观地、有意识地选择符合自己的评价标准,形成 个人特有的价值观。
(3)稳定性。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之后具有相当的 稳定性,往往不易改变,并在人的兴趣、愿望、目 标、理想、信念和行为上表现出来。
(四)态度的转变
1、态度转变的途径: (1)宣传 (2)活动 2、影响态度转变因素 (1)宣传者的、说服者的威信。 (2)被宣传者的情形
态度改变的过程模式
劝导者
可靠性 权威性
环境 传递的信息
信息内容 组织方法
被劝导者
原有态度 人格特征 社会背景
3、改变态度的方法 (教材133-134)
(1)掌握态度转变的基本过程。 (2)提高劝导者的可信度。 (3)有效组织、加工和传递信息。 (4)了解和把握被劝导者的特点。
1、人的价值本性
人不同于动物。 动物只能适应环境。 人不仅能认识世界,知道世界是什么, 怎么样和为什么,而且他还知道做什么、要 什么和选择什么对自己更有意义;不仅知道 现在要做什么,而且还知道今后要做什么。 这些都是由每个人的价值观所支配的。
人的价值本性就是说人在本质上是一 种价值性存在。而“价值性存在”的实质 是价值追求。
第七章
价值、态度、挫折与承诺
个性的结构
人的个性
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品质倾向:需要.动机.兴趣.态度. 理想.信念.价值观等
第一节 价值观
一、价值观概述
1、什么是价值观? (1)心理学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 的心理倾向系统。
价值观是对个人有用性大小作为标准的观念 体系。
(三)态度的形成(教材127-128)
1、模仿与服从。一是出于自愿和不自觉的模 仿;二是为了获取物质、精神上的报酬,为 了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行为。
2、同化。建立在服从的基础上,体现为一种 服从的自觉性。但是还未达到一种更高的水 平
3、内化。 经过同化,人们慢慢的从内心上接 受了外界给予他的观点,并纳入自己的思想 体系中,成为了自己的价值观中的一个部分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 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费巴哈的提纲》 “一个种的全部特殊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 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搞》
2、价值取向[理性(自私)、正确性]
(1)“效益最大化”的价值选择。 人人都会尽量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 的需要,即具有谋取自身“效益最大化”的本性。 (2)“理性”的正确价值选择。 人们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根据自己的信息理性地 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因此人的价值取向理性 (3)“非高效”的价值选择。 由于信息总是不完备的,所以任何的决策从长远 来说都不是最高效的。
根据自我—他人维度把价值观区分为自我取向价值 观和他人取向价值观;雷塞尔(Rescher,1969)
根据工具—目标维度把价值观区分为工具性价值观 和终极性价值观。罗克奇(Rokeach,1973)
(二)价值取向与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存在,实质上就是一个关于人 的价值判断、价值理想和价值实现的问题。 因此,“人的价值”在人类生活中的存在也 集中在人类社会活动的价值取向上。
第二节、态度与管理
态度决定一切。 要改变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
改变他的态度。
(一)态度的含义
哲学上,态度是主体对客体反映的一种具 有内在结构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
管理心理学认为,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 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 行为倾向。
➢ (1)态度是一种后激励因素。 ➢ (2)态度是个体内部的表现。 ➢ (3)态度的心理结构:认知、情感和意志。
(五)态度形成和转变的理论(教材128-132
1、学习理论
1953年荷夫兰德、佳尼斯、凯利:
SR
注意
刺激
了解
“接受”
反应
信息的传播
态度的形成或转变
2、平衡理论
心理学家海德,“POX ” 态度改变模式
(1)四种平衡结构模式
O
O
O
O
P
XP
பைடு நூலகம்
XP
X
(2)四种不平衡结构模式
O
O
O
P
X
O
P
XP
XP
XP
X
3、和谐理论
和谐理论是对平衡理论的发展和丰富。 (1)态度转变的三种成份:其他人的态度;
这个人的态度;自己的情感和意见 (2)每一种成份之间存在强弱程度差别。 (3)每一种成份改变量的大小与其相对强
(4)社会历史性。处于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的社 会生活环境里的人们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3、价值观的分类
价值观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倾向系统。 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标准对价值观进行分类。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经济价 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 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施普兰格(E.Spranger,196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