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客观世界的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首先是由实践的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和。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规律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有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所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范畴,是人们对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___。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认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_________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_________,不符合的认识则是__________。
3、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_____。
对同一个_______的对象虽然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_____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_____个。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____________。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和,如果超出了这个和,真理就会变成。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_____________来说的,都是主观与______、理论与_______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_________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_____________的。
认识受到各种_______的限制。
从认识的________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________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________到________,再从_______到________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____________。
作为认识主体的_______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_____________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____________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____________的过程。
3、认识发展的总趋势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_______和_______真理,在实践中_______和________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2009年6月11日,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主任介绍了未来几十年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三大发展战略目标。
确定未来目标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实践具有能动性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2.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发展理念是“发展=经济增长”。
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明白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地避免粗放性、浪费性、污染性的问题。
这主要体现了(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正确认识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作用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广东省委、省政府2009年4月公布的《关于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中有这样三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实践作结论”。
这是强调()A.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在改革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5.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段话说明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6.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误在否认了()A.实践的历史性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7.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有()A.蜘蛛结网 B.“一国两制”构想C.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D.经济体制改革8.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9.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这句话表明 ( )A.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认识都是相同的B.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C.真理就是科学理论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真理10.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
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
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
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
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
这说明真理是()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③客观的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11.爱迪生:“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段话表明()A.真理是客观的 B.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C.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才具有指导作用 D.真理和谬误是无法分开的2009年3月18日以来,墨西哥共发现上千名猪流感疑似者,死亡人数节节攀升,猪流感正引发整个美洲乃至全球担忧。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表示,墨西哥等国出现的流感病毒是多种病毒的混合体,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完全由猪引起。
因此,我国将人感染猪流感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
据此回答12-13题。
12.人们当初将甲型H1N1流感称为猪流感,这体现了 ( )A.认识受到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B.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必经阶段C.真理合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D.人们的认识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13.我国将人感染猪流感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这反映了()A.真理都是客观的 B.认识是不断发展的C.认识活动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D.真理是主观的14“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
其中,“做学问要不知足”,是因为()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B、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二、非选择题15.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
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
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
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
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
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
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答案1~5 CCBDC 6~10 ADCBD 10~14 BABD 15、(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分)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分)(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1分)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