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丛林制度

佛教丛林制度

一、丛林制度
(一)起源
“丛林梵语“贫婆那,此云丛林(《祖庭事苑·卷二》)。

指挂单接众可以安僧办道的大寺院。

许多僧众合聚共住一处,犹如大树丛聚为林,故僧家处得名丛林。

佛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成长了近两千年。

不仅寺庙的经济是完全依附于封建统治阶级,即从寺院制度中也可看出封建势力是从教外、教内控制着整个佛教,使佛教为封建主义服务。

现今佛教寺院中的丛林制度,并不是自古就如此的。

在隋唐之时,只有“寺和“兰若之分,寺的建立要经过政府许可,所谓“敕建。

寺的名称要由政府颁发,寺中设首座、寺主、维那,称为三纲,要由政府任用的。

兰若的性质,仿佛近代的茅棚,只供少数人居住的,兰若也叫佛堂。

到了唐末,由于禅宗依法相传的习惯,于是寺院的住持有了世代之分,如南宋初正觉为天童寺的第十六世,然而这时宗派的修行,随主持而变易,住持个人所传承的法派与寺院主持的世代无关。

到了元宪宗时分天下寺院为禅、教、律,各守其业,不相变易。

于是法派与寺院成了固定的关系,这就是明清时代汉地十方丛林的起源。

现在汉地寺院大约分为四类:
1. 十方傅贤寺院
由十方僧伽中公选戒德品学兼优的贤能僧伽充任住持。

无法派,也不受法卷,虽各行先后而无世系,凡退居与住持,都是平等待遇。

2. 十方选贤传法寺院
由本法门于十方僧伽中选戒德品学兼优的贤能僧伽,先传法印或依法派更改法名,各按其本门习惯行之,按照世代次序传授法卷。

3. 子孙傅法寺院
本寺子孙剃度,徒僧先向十方传法寺请法,接受法印。

但于子孙剃度僧徒众中
遴选贤能者嗣法,继续主持。

未嗣法子孙不得争求,十方僧众也不得过问。

4. 子孙继承寺院
于本寺子孙择贤能者继承住持,或由徒辈中以长幼次序承袭,或于同宗近支中
推选继充,但不能传法,亦无法卷,其世代次序,照本宗剃度宗派定之。

(二)清规
清规是丛林众僧日常遵行的规制。

中国最古的清规是东晋时道安所制,“僧尼轨范主要精神是根据戒律和法律而制定的,这些规制今已不传。

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其实百丈所立的清规究竟如何,今日也不可得知。

到后至元四年(1338—元顺帝)德辉根据一咸参以诸家诠释,为敕修《百丈清规》八卷,英宗正统七年(1442)又敕令重刊施行。

清道光三年,仪润又撰《百丈丛林清规义记》十卷,元中峰明本有《幻住庵清规》一卷,可见宋元之际,各寺规制并不统一,而各寺规制也逐渐繁奇,封建势力也逐渐加深。

也于此可见,今日所传仅是历代祖师为了维护修持成就道业,参照佛律订立了共同遵守的丛林各项规章制度,俗称清规戒律,就是指的中国佛教传统的“丛林制度。

(三)僧籍、度帖、戒帖
“僧籍是由政府所掌管的登记僧尼名称及出家得度的簿籍,其始见于东晋。

“度帖是由政府发给的许可出家的凭证,最初只是报名登记,遇事发给临时证,其后就成为永久的凭证。

至于正式的文帖大约始于唐,由祠部发给。

由此可见,清朝以前,出家为僧必须经国家登记考试录取,方可披剃出家,直至
清朝乾隆皇帝废除考试制度,不需国家度帖,可以出家,因此佛门滥收徒众,滥传戒法,不出僧才,有数无质。

[1]
(四)僧服
佛的制度,僧侣只服三衣。

一名安陀会,俗称五衣,即五条衣。

又名“杂作衣。

平时作杂事工作,均着此衣。

二名郁多罗,俗称七条衣。

又名“上着衣,以其布块为七条,受两长一短割截衣持,平时僧众上殿过堂均着此衣。

三名释伽黎,俗称祖(主)衣,又名大衣,即廿五条衣。

以廿五条布横缀之,每一条,缀长布四块,短布一块(四长一短)。

此衣为最大,故称为大衣。

比丘乞食说法时,均着此衣,故又称“说法衣。

又以此衣之条与世之田畴相等,说法能生长功德,故又称“福田衣。

“花衣是经忏门庭为求庄严美观,衣上绣花故称花衣。

以上三衣总称为袈裟,或称法服,此外还有“衲衣和“具。

衲衣又名“粪扫衣,拾取人家弃为粪扫的破布,缝纫为法衣,故名为“粪扫衣。

此衣是行“头陀行的比丘着的。

“具本名为“坐具或名“卧具。

有三用,一为护身、二为护衣、三为众人床席卧具。

今出家僧众的坐具为礼拜之具,礼拜时先展敷坐具,就其上礼拜。

僧侣除以上三种法服外还有几种常服,分述如下:
1. 海青
即大袖袍子,本是中国古装汉服,非僧装。

2. 大褂
即圆领长罩衫,也是古装汉服,亦非僧服。

僧侣保守,未随世俗改进。

3. 太虚装
是太虚大师提倡改制的衣帽,叫太虚装。

太虚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

他提倡僧伽改戴圆形平顶帽。

人称之为太虚帽。

提倡平时僧装,不论寒暑,改着圆领对肩,但作佛事举行佛事时仍保持海青搭衣不变,只有佛学院教师学僧响应照行,丛林中未能普及。

(五)法器
1. 钟
钟有大小钟、报钟之分。

大钟的用处:
(1)每日早晚击大钟,是丛林号令之始。

每击三通,紧缓各十八,总一百零八下,起止三下稍紧,与大鼓报钟相照应。

(2)幽冥钟,昼夜响声连接,不紧不缓。

(3)凡集众、礼祖、普佛、戒期佛事等。

(4)接送尊宿、住持。

(5)上堂佛事。

报钟:是禅堂的为僧侣每日行事的节度。

小钟:又名殿钟,是朝暮课诵唱赞念佛等用。

2. 板
板有内外之分,铁木之别。

禅堂报钟下的木板是表示各宗派的主要标帜(见五
家钟板式)。

禅堂内外又有小板,堂外名报板,进堂击之。

堂内站香名站板,行香名催板,客堂挂的名序板,夜巡也有板,名催板。

3. 木鱼
有圆鱼、长鱼之分。

木鱼者,因鱼昼夜不合目,佛家欲修行者,精勤不息,日夜
废寝,故用木刻圆形,有鱼鳞的木鱼,用圆形木鱼是念诵时用之。

长鱼名梆,悬在斋堂,二时粥饭及晚课击之,普请出坡时击之。

又浴室有梆,入浴次序。

4. 磬
磬有圆磬、手磬之分。

圆磬是念诵时所用,凡住持、尊宿、施主礼佛时皆鸣三下。

手磬又名引磬,有柄用手可举,亦为作佛事的乐器。

5. 鼓
有大鼓(法鼓)、中鼓、小鼓之分。

大鼓与大钟相对,晨昏与大钟同起同止;凡
上堂说戒,迎送尊宿等亦然。

中鼓即大殿上放的铃鼓。

小鼓又名手鼓。

(六)庄严(即供具)
1. 幔
俗称“合门。

挂在佛前,犹如帐门,在佛庄严供具中无此名称,只有“鬘。

鬘是印度饰首者,即缀络之类。

普贤十大愿行,第三“广修供养中“以诸最胜妙华鬘为第一供养。

2. 幡
“幡,梵语“波多迦,是为表现佛的威德而作出的一种庄严供具,犹如军中大将的旌旗。

据说,佛在世时有一位长者至佛前说:“欲作幡供佛,佛对长者说:“随你心
意,并叫他作五幡:谓狮子幡、莫羯罗幡、龙王幡、揭路萘幡、牛王幡。

此都是供具之幡,还有荐亡幡、延生幡。

3. 宝盖
“宝盖即以宝玉装饰的天盖,是佛菩萨及讲经法座上所悬的庄严供具,形如伞。

4. 法背
“法背即悬于说法宝座及放焰口宝座背后的一整幅绣花幕帐,多使用于经忏门庭。

5. 火焰
“火焰即安置佛菩萨头背上的圆轮光明镜,名叫火焰,表佛身相,光焰炽盛。

6. 供具
“供具亦称供养,凡是敬献在佛前供品,如香花灯涂果乐为六种供养。

又在《法华经》中(法师品)称为十种供养,即花、香、音乐、抹香、涂香、烧香、幡盖、衣服、妓乐、合掌。

代替中鼓用之。

[1]
二、丛林组织
(一)住持
1. 住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