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立春节气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
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
”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
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
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
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
除“咬春”外,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
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
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时节的自然景象。
时至立春,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天变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
雨水节气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
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
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惊蛰节气传统上为春季,第三个节气。
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的一段时间,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结束,约15天。
这时太阳直射点由5°57′S移至赤道。
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345°的时刻,即在3月5日(或6日)。
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此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北京地区,北海冰融化,雁飞,蜜蜂开始群飞,春雪终止,榆树开花。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
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
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气温明显回升。
常年节气平均气温淮北地区为6~7℃,淮河以南地区为7~8℃,比"雨水"节气升高3℃或以上。
该节气内黄淮地区的气温自南向北先后稳定升至5℃以上,而气温稳定升至5℃,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界限温度,它预示着树木开始发芽、春长,春播作物开始播种。
常年节气平均降雨量淮北地区为15~20毫米,淮河以南地区为20~40毫米。
春分节气一年中第四个节气。
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段时间(约15.2天),从每年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
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5°57′N。
狭义上指春分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3月20日(或21日)。
因这个时刻处于春季的中点,这交点也称为春分点。
春分点和秋分点,合称为二分点。
春分点系天文学名词,全球通用;但南半球的春分点指东经180°与赤道的交点,太阳在9月23日(或24日)经过此点。
中国文献中指的春分点,通常指黄经0°与赤道的交点。
春分点的确定,始于商代(约在公元前18一20世纪)。
古代的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乌至,二候雷始发声,三候始电。
”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春季开始。
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华中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北京地区,山桃、加拿大杨、连翘、杏树、玉兰等树木相继开花。
春分时节,在中国的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还处在冬去春来的过渡阶段,晴日多风,乍暖还寒。
根据近几年来对沙尘这一地区天气的统计,4月最多,3月次之。
春分15天,正处在3月底到4月初,在这些地区,大风卷起的扬沙、高空飘来的浮尘,特别是沙尘暴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每每都受到众人的关注,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
清明节气踏着春天的节奏,4月5日中国又将迎来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民俗专家表示,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民俗节日,“清明节”的得名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密码”。
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清明源于“清明风”。
春秋时《国语》中记载:一年中共有“八风”,其中“清明风”属巽,即“阳气上升,万物齐巽”。
汉朝刘安所作的《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的记载。
古人将一年中的“八风”都起了名字:东风叫明庶风、南风叫景风(亦名凯风),西风叫阊闾风,北风叫广莫风,东北风叫条风(又叫融风),东南风叫清明风,西北风叫不周风,西南风叫凉风。
“清明风是一年中的八风之一,是冬至后吹过45天条风和45天景风以后吹来的温暖清新的风。
清明前后往往细雨霏霏、和风拂拂,正是种植庄稼的大好时节,这时的风和雨都是人们所喜欢的。
”清明时节正是冷暖空气冲突激烈的时候,势力减弱的北方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空气常常在长江一带交锋,致使江南地区常常“乍暖还寒晴复雨”。
“清明雨”对植物生长尤为重要,农谚有“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之说。
谷雨节气进入公历四月的谷雨节气,跟早春二月时的雨水节气,虽同有一个“雨”字,但在涵义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雨水节气,不见雪花飞舞,静听春雨无声,意味着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下雨。
而谷雨节气的名称,来自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说,表示这个时期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重要。
不过这谷雨的谷字不仅指谷子这一种庄稼,而是农作物的总称。
谚语说“谷雨无雨,交回田主”,是从相反的角度来说明雨水的重要。
谷雨期间的主要天气特点:春天由于天气多变,因此在饮食和养生方面很讲究,谷雨到时,已是暮春,我们该如何健康饮食、吃适合这一季节的食物呢?暮春气候复杂,不过绝大多数地区都多大风天气,此时人体就容易流失水分,抵抗力就会随之下降,容易诱发、加重感冒与很多慢性病。
这个时候,"补"水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夜春眠之后,人体内水分消耗较多,晨起喝水不仅可补充因身体代谢失去的水分、洗涤已排空的肠胃,还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喝水量以250毫升为宜。
因为气温较低,气候较为湿冷,所以需要保暖,南方有吃炒玉米的习俗。
布谷鸟开始出来叫唤。
按照二十四节气,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处在暮春时节的谷雨,意味着春将尽,夏将至,冷空气大举南侵的情况比较少了,但影响北方的冷空气活动并不消停。
4月底到5月初,气温毕竟要比3月份高得多,土壤干燥、疏松;空气层不稳定,上层风动量下传,锋面气旋活跃,共同引发的大风、沙尘天气比较常见。
1993年、1995年、1998年、2005年的谷雨期间,都出现了强沙尘暴、沙尘暴。
其中,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市的黑风,瞬时最大风速达34米/秒(12级),能见度陡降为零,风沙形成的沙暴壁高达300-400米,上下有三层结构,每层有一球状尘团滚动,最下层呈现黑色,中上部红黄相间,以每小时90公里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各地的气温急剧下降,最低气温降到-2-2℃。
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至今令人毛骨悚然。
大范围的浮尘天气,昏黄的天空,落下的黄尘,让诗人所描绘得草长莺飞、花红柳绿、春意盎然的景象暗然失色。
立夏节气5月5日是农历的立夏。
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
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
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
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清晨当人们迎着初夏的霞光,漫步于乡村田野、海边沙滩时,你会从这温和的阳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所以,中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
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