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_第七章 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七章 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7.1力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例2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例3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2.4用示意图描述力。

2.学情分析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

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

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教材分析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力的概念是贯穿力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

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

在初中,先让学生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验力产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学习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分析研究常见的几种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同一直线两力的平衡及合成,简单机械中力的运用,压强,功和功率等;到高中进一步从矢量的角度深化力的概念。

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关于力的现象。

3.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体验的分析、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三要素难点:对力的示意图【课时安排】1课时【评价任务】1.借助自学课本,分析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概念的普遍意义,认识力的符号F,知道力的单位牛顿的意义。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利用身边的器材和物体,分别设计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实验,组内交流,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并能根据力的示意图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的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表示力的大小。

5.在下图中画出用150N的力沿水平向右的方向拉小车的力的示意图。

3.组内交流,看是否能够解决提出的疑惑和问题。

三、后教环节(15分钟)探究一:力的作用效果请同学们对桌上的惯性小车、气球、橡皮泥、文具盒等物品分别施加力,观察这个力对它们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结论: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二: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请同学们对惯性小车、气球、橡皮泥、文具盒等物品施加力,并分别改变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观察这个力的效果有什么不同,组内交流。

结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

过渡语:既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那么我们要形象的描述出一个力,就要通过力的示意图把这三个要素全都表述出来。

探究三: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一阵风吹来,小女孩赶紧拉住了要飞走的气球。

如果绳子的拉力大小为2N,请在图中画出气球所受拉力的示意图。

点拨:1.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推、拉、提、压、吸引、举、排斥等作用。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力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体。

一个力作为施力物体的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1.学生能够合作交流,完成活动:对桌上的惯性小车、气球、橡皮泥、文具盒等物品分别施加力。

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2.看小组活动是否积极有效、是否全员参与、能否准确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3.学生能够根据三个要素准确画出力的示意图。

2.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1)速度大小发生改变;(2)运动方向发生改变;(3)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如斜向上投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做曲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在发生变化。

质疑问难学生提出有疑惑的问题,全班交流。

学法指导: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会通过活动或实验,自己去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一句话,让学生学会在体验中学习。

四、训(三)质疑问难学生提出有疑惑的问题,全班交流。

练环节(13分钟)过渡语:同学们,请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学案训练题。

1.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A.一头小牛B.一块砖C.八年级物理课本D.两枚1元硬币2.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3.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说明了什么?()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C.人不能只长一个巴掌D.力可以离开物体单独存在4. 一位同学在用水平向右、大小为10N的力推箱子,请画出箱子受到的推力示意图。

5.如图所示,一只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开另一只小船,结果发现两只小船同时向相反1.独立完成,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小组内交换,互相批阅,根据对题情况按每全对一人记2分计入小组量化。

2.评选优胜小组,计入小组量化。

附:板书设计第一节力一、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字母:F单位: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四、力的示意图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反思】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

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

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效果分析1、利用视频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力。

力是整个力学的基础,本节课只探究力的基本问题,让学生对力有一个基础的认识。

2、小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开发了学生的思路,很好的实现了师生互动,真正在师生的交流中落实了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思想觉悟。

让课堂活起来,这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

3、本节课是初二下册的第一课,在整个下册占基础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力,为以后的受力分析打好基础。

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深入的讨论,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探究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升了自己的感性认识,很好的落实了三维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4、练习环节,既充分扎实的掌握了基础知识,相互检查效果很好,又在实际的问题练习中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5、在谈收获环节应进一步加强,,并及时评价出优秀小组效果会更好。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力的概念是贯穿力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

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

在初中,先让学生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验力产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学习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分析研究常见的几种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同一直线两力的平衡及合成,简单机械中力的运用,压强,功和功率等;到高中进一步从矢量的角度深化力的概念。

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达标检测1.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A.一头小牛B.一块砖C.八年级物理课本D.两枚1元硬币2.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3.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说明了什么?()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C.人不能只长一个巴掌D.力可以离开物体单独存在4. 一位同学在用水平向右、大小为10N的力推箱子,请画出箱子受到的推力示意图。

5.如图所示,一只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开另一只小船,结果发现两只小船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该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力的作用是的。

选做题: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

(3)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本节课通过大力士的比赛来引入,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学生在生活中有对力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能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中引导了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和力的示意图在教学中会逐步深化。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开始新课的学习,整个课堂设计理念坚持了:达到学生自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会的坚决不讲,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最后给学生的作业也引人而易,充分让学生自己挖掘生活中关于力的实例,分析举例等,避免了重复,枯燥。

相关课程标准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例2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例3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2.4用示意图描述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