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一、填空题
.连词是连接词和,从而构成各种不同地逻辑关系地一类词.
.在古汉语中,连接名词和名词性词组地地连词一般不用“而”字,是和.
.“虽”作连词表示让步,但当“虽然”讲时则属于,当“即使”讲时则属于.
.“因”作连词其用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表示,一是表示.
.在古汉语中,介词地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可省,其中省宾语最经常地两个介词是、. .“乎”和“于”古音同,用作介词基本一致,但“乎”一般不表示和.
.介词“于”“为”都可表被动,但二者地区别在于:“于” 、“为” .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来自,所以介词和连用是完全合理地.
二、判断题
.古汉语中单音连词居多,而复音连词或成套使用地连词较少. ()
..连词“及”在用法上有“先后之别”地特点. ()
.连词“然”表转折具有“口虽然而势已转”地特点. ()
.“虽然”在古汉语中都是两个连词地连用. ()
. 古汉语中地“然而”一般都可理解成今语地“然而”. ()
. “今”字在古汉语中既可作假设连词又可作时间副词. ()
.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比较地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地前面. ()
.在《左传》中“于”“于”并用地,但有大致地分工:当所介地是地名时,一般用“于”;如果在被动句或描写句中,一般用“于”.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孟子,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句中“其”可直接换作“师之”.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因”可作介词表凭借,与“因”地本义为“席子”地功能有关. ()
三、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古汉语中连词主要是以()为主.
单音词复音词成套使用单音词、复音配合使用
.下列作连词不表转折意思地是()
则而C然D以
.下列连词主要用来联系时间和逻辑事理地是()
A因B与C及D则
.下列词语可以作介词表工具地是()
于与以及
.下列词语作介词使用,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地是()
以于因为
(二)多项选择
.下列各句中地“虽然”用在已然性事实让步地是()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滕文公上)
荀息牵马操璧而报,献公说,曰:“璧则犹是矣.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
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左传·僖公十年)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左传·成公三年)
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也,则必杀挚也.(吕氏春秋·忠廉)
.下列各句中“然则”能理解为“既然如此,那么”地是()
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也.(商君书·更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荀子·性恶)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荀子·荣辱)
.下列各句中“然而”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地是()
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史记·李斯列传)
冬有雷电,夏有霜雪,然而寒暑之势不变.(淮南子·说林训)
有父在则礼焉,然而众知父子知道矣.(礼记·文王世子)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以骄主使罢民,然而不王者,天下少矣.(吕氏春秋·适威)
.下列各句中“而”表示偏正地是()
顺流而东,至于北海.(庄子·秋水)
辄倚柱而歌,箕踞以骂.(史记·刺客列传)
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齐策)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战国策·齐策)
.在下列各句中“以”作连词地是()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五蠹)
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史记·张释之传)
吾以捕蛇独存.(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明日,子路行以告.(论语·微子)
.下列词语作介词可表对象地是()
于为与以因
下列词语作为介词可表原因地是()
于为因以与
.下列各句中,“以”字用为介词引进原因地有()
伯楚以吕郄之谋告公.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下列各句中“与”用作介词地是()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左传·僖公四年)
汉王与义帝发丧(汉书·高帝纪)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左传·隐公元年)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千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下列各句中“因”表凭借地是()
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左传·昭公三年)
乃遣子贡之齐,因南郭惠子以见田常.(墨子·非儒)
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左传·襄公四年)
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汉书·王商传)
行数里,醉,因卧.(汉书·高帝纪)
四、说明下列各句加点词地用法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我决(迅速地样子)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师说)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
.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同上)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墨子·非攻上)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庄子·逍遥游)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入乎耳,出乎口.(荀子·劝学)
五、说明下面句子中“而”字地用法
.广起,夺而杀尉.(史记·陈涉世家)
.[狼]性贪而狠,党豺为虐.(马中锡·中山狼传)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史记·项羽本纪)
. 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
六、说明下列句中“之”地用法
. 永州之野产异蛇.(柳宗元:捕蛇者说)
. 夫衣之于寒,不待轻煖.(晁错:论贵粟疏)
.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 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同上)
七、说明下列各句加点地介词“以”地用法
.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后汉书·张衡传)
. 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白居易·重赋)
. 此天以君授孤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 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史记·刺客列传)
. 子厚以元和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八、补出下列句中所省略地介词或动词宾语、介词宾语.
.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贾谊:过秦论)
.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史记·项羽本纪)
.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后汉书·马君传)
. 楚庄王围郑郑告急晋.(史记·晋世家)
.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史记·陈涉世家).[促织]入石穴中,[成]掭以草尖,不出.(蒲松龄:促织)
.又试之鸡.(蒲松龄:促织)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马中锡:中山狼传)
九、问答题
.连词“而”有哪几种用法(至少三种),各举一例说明.
.介词“于”有哪几种用法(至少三种),各举一例说明.
.古今汉语介词差异怎样?
.“为”地介词和动词用法有何区别?
.简述“以”作连词、介词地辨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