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导入】:某医院接到河南某县农村一位小学教师的来信,他提出愿意将自己的眼角膜献出,以换取一定的报酬用于办学。
他的理由:
1、当地经济状况极差,政府虽多方筹资,但仍有数百名适龄儿童无法人学。
2、他本人年近46岁,全身浮肿,确诊为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
目前虽能坚持工作,自感生命有限,愿将其眼角膜献出,为改善本乡办学条件做点贡献。
对此,应如何回信答复?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补充:该怎么回信,我们这里暂且不揭晓,等学完这一章以后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在器官移植中应遵循哪些伦理原则。
(首先应肯定这位教师的奉献精神是可贵的,但此举不能支持,理由:
1、我国国家法律规定,器官不能商业化。
2、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而使一个人失明,这是不人道的。
3、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减轻病人的痛苦,不能为了其他目的而给患者带来新的伤害。
4、个人的付出不可能使当地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
第八章器官移植中的道德
一、器官移植
(一)概念:器官移植是指摘取机体的某一个器官,并将该器官移植到某一个个体(包括自体移植、同系异体移植、同种异体移植、异体异种移植)的相同(常位)或不同部位(异位),以达到某种治疗的医学目的。
器官移植的价值所在:
1、它使许多本来必死无疑的心、肝、肾衰竭患者获得新生。
2、它能减轻经济负担,肾移植的费用要比维持晚期肾衰病人的透析费用经济得多。
(二)器官移植的发展简况
我国被认为是最早提出“器官移植”这一设想的国家。
在《列子》中有这样的记载:相传鲁国的公扈、赵国的齐婴两人生病之后,同时去请神医扁鹊为其诊治。
在扁鹊的精心调理之下,他俩的病没用多少时间就痊愈了。
可是,扁鹊却对公扈和齐婴说:“你们所得的病,都是邪气从外影响了脏腑所造成的,用药物或针石就能治好。
这几天我发现你们身上还潜伏着一种病,那是从娘胎里带出来,并随同你们身体的发育而一道生长的。
这种病很危险,我愿意再给你们治一下,你们看怎么样?”二人都非常诧异,忙询问道:“我们还有什么病,希望您能先说说这种病的情况和症状,然后再作决定。
”
于是,扁鹊先对公扈说:“你有远大的抱负,又善于思考问题,遇事能有很多的办法,但遗憾的是气质较为柔弱,在关键时刻往往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坐失良机。
”接着,他又转向齐婴:“你呢?则正好与公扈相反。
你对未来缺乏长远的打算,思想比较简单,然而气质却很刚强,为人处事少用心计,却喜欢独断专行。
”最后,扁鹊对他俩说:“如果能把你俩的心交换一下,那你们两个人都将成为最完美的人。
”
公扈和齐婴听了扁鹊的分析之后,都愿意接受换心手术。
于是扁鹊就让他们喝下特制的麻醉药酒昏迷三天,剖开他们的胸部,取出他们的心脏,相互交换后再安放上去,然后再敷上神药。
等他们苏醒转来后,仍如术前一样健康强壮。
他们一同辞谢了扁鹊之后,就各自回家了。
可是,由于心已互换,思维产生了错位,结果公扈就回到了齐婴的家,而齐婴则回到了公扈的家。
这两家的老婆孩子都不认识回家的人,于是都发生了争吵。
公扈、齐婴无法可想,只好请扁鹊出面解释。
扁鹊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这两家人,这样才使争吵得以平息。
古人的想象是很丰富的,但是这则古代寓言故事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在当时的条件
下不可能实施这么大的外科手术,而且还是同时进行(需进行体外循环)。
而且主宰人的思维、记忆的是大脑,并不是心脏(如一些脑震荡、脑损伤病人丧失记忆),所以即使是换了心,并不代表就互换了思维和记忆。
所以我们经常说的:不知道你心里想的什么?其实这句话说错了,应该是:不知道你脑子里想的什么?就像我们有一门学科:心理学。
其实都不对,都应该是:脑里学。
虽然这个故事缺乏真实性,但是却说明了我国是最早提出了“器官移植”这个设想。
1954年美国医学家麦瑞尔在同卵双胞胎的个体间进行肾移植获得成功。
罗纳德和理查德是一对孪生兄弟,为了挽救理查德,罗纳德毫不犹豫地同意捐出自己的一个肾。
手术后不但成功地令理查德多活了8年,而且也成为人类医学史上首例获得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开创了人类器官移植的先河。
主治医生麦瑞尔在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我国器官移植始于20世纪60年代,1972年第一例肾移植成功。
二、供体选择的伦理问题
(一)活体器官选择中的道德
1、伦理问题:
(1)维护供体利益的问题。
(2)器官商业化的问题。
随着移植技术的发展,使得器官愈加的供不应求,许多患者在久久等待合适的供体器官中痛苦地死亡,于是已形成器官买卖交易市场。
如:中国最大卖肾案——9个月摘51枚肾赚千万
据悉,该案系我国目前最大的一起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案。
15名被告人中最大的56岁,最小的才20岁,其中4人曾是正规医院的医生,被告人杨国忠原是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樊海雁是徐州瑞博中西医结合医院护士长。
22岁的王芳红和20岁的王亚兰刚毕业,就被主犯郑伟通过网络招聘为摘肾基地的护士。
为了获取最大利润,郑伟包租一栋别墅,组建了摘肾基地,最多时一天竟摘取了6枚肾脏。
9个月里,非法摘除51枚肾脏,出售给肾病患者牟利1034万元。
我国于2007年5月1日施行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买卖人体器官,不得从事与买卖人体器官有关的活动。
(3)效用与公平问题。
2、活体捐献器官应遵守的伦理原则
(1)活体器官移植供者的器官必须是成双成对的,或者是移植后可以补充的。
(2)供者必须处于真诚的、无条件的自愿。
(3)供者应被告知器官摘除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危险。
(4)对供者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并能预料其捐献器官后健康仍有保障。
(5)所捐献器官应移植到指定受体身上。
(6)供者必须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二)尸体器官选择中的道德
1、伦理问题:
(1)观念上的障碍。
封建传统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死无全尸,视为不孝。
(2)确定供体死亡时间的问题。
供体器官必须是活器官,这是器官移植的前提。
供给的器官越新鲜,移植后的成活率越高,那么确定供体的死亡时间,就是最首要的问题。
(涉及到传统死亡标准——心肺功能停止和新的死亡标准——脑死亡的问题)
2、伦理原则:(1)供体必须是已经死亡的尸体。
心脏器官移植只能是尸体而不能是活体。
(2)从事人体器官移植的医务人员不得参与捐献人的死亡判定。
(3)从事人体器官移植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尊重死者的尊严。
(三)胎儿器官选择中的道德
胎儿作为器官移植的供体也存在着伦理问题,如怀孕的动机变化:怀孕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腹中的胎儿作为供体。
【案例】:媒体报道,美国加州16岁少女亚拉刚刚过16岁生日,就被告知已患慢性骨癌,唯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骨髓移植,为救女儿,孩子的父母决定再生下一个孩子,希望在仅有25%可能性中能幸运生下一个与女儿骨髓同型相容的孩子。
结果如愿以偿生下了妹妹玛丽莎,骨髓与姐姐完全相同。
当14个月时,医生用玛丽莎的骨髓为亚拉实施了骨髓移植。
一年后,亚拉完全恢复了健康。
因为夫妇俩宣布再要一个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亚拉提供合适的骨髓,这在美国引起了关注。
问题:其一,生下玛丽莎的目的是为了救姐姐的命,这对玛丽莎是否公正?是否有损其健康?
其二,父母或医生是否能真正代表玛丽莎的利益?
其三,如果要移植一个心脏,能否生一个孩子取下其心脏?
伦理原则:胎儿作为器官移植的供体,必须是必死无疑的,而且在移植过程中,对胎儿应保持应有的尊重。
(四)死囚器官选择中的道德:器官移植的供体器官可以从死囚身上获取,这也存在着伦理之争。
赞同者认为,可以解决供体器官不足的问题,而且还是给予死囚一个机会,让他们赎罪;反对者认为,死囚很难做到知情同意,而且有些人使用囚犯的器官会产生一种心理负担,担心自己会变得像犯人那样容易犯罪。
三、获得器官的途径
(一)自愿捐献
即通过自愿和知情同意来获取器官的一种途径。
(如某护士偷取太平间新鲜尸体的眼角膜,家属发现后向公安机关报案,后以刑法中的毁坏尸体罪立案。
死者家属向医院索赔50万元。
)
(二)推定同意
推定同意,即由政府授权医生,允许医生从尸体身上收集所需的组织和器官。
推定同意有两种形式:一是国家给予医生以全权收集有用的组织和器官,不考虑死者和家属的愿望(如奥地利、丹麦、波兰、瑞士、法国);二是法律推定,当不存在来自死者生前或其家属的反对时,方可进行器官收集(如芬兰、希腊、意大利、挪威、西班牙、瑞典)。
(三)器官商品化
各国法律和国际伦理准则,都明确禁止器官买卖,因为器官买卖存在着弊端:
1、出卖器官的是为生计所迫的穷人,其出卖行为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愿。
2、器官买卖是不人道的,违背了医学救死扶伤的宗旨。
3、允许器官买卖会导致犯罪,如盗窃(如医生乘给病人治病之机),用绑架、贩卖人口(特别是儿童)的手段倒买人体器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