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其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提纲》在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过。
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
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
他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
马克思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强调指出实践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
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认识活动,第一,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第二,是主体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第三,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
其三,马克思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理解人类历史应立足于社会实践来,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
《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一)篇名与出版情况简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写的。
原题名为:关于费尔巴哈。
原文写在1844~1847年的笔记中。
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
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这篇手稿。
恩格斯指出,“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打算付印。
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件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他称这些笔记是“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88年,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出版时,将《提纲》的个别地方作了修改,以《马克思论费尔巴哈》为标题,作为其著作的附录第一次予以发表。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俄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编者所加的。
(二)写作背景1、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新兴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真实反映自身利益的新的世界观,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当时支配和影响着工人阶级政治斗争运动的“理论”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思潮。
如,当时代表着唯物主义哲学最高成就的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学。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不仅是资产阶级世界观,而且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世界观。
它从资产阶级的抽象的理性的人出发,撇开人的现实社会关系,抽象谈论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幸福与道德。
费尔巴哈用一种美文学的风格抽象谈人“爱”。
这种人本主义在工人中迅速传播,不仅不能指导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而且它反而会消磨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斗争意志。
阻碍无产阶级运动。
因此,要创立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新世界观(哲学)就必须首先批判资产阶级哲学,特别是要批判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哲学的错误,把支配和影响当时工人阶级政治运动中的各种错误思潮从工人运动中驱逐出去。
马克思、恩格斯决定通过批判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制定他们自己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提纲》就是为此而写的供进一步研究用的笔记。
2、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的结果(1)思想转折点:“两个过渡”1844年马克思已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世界观)、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政治)的过渡。
思想发展上,正处于创立自己新世界观的前期。
(2)创立新世界观的前提条件独立地创立新的世界观的科学体系,是在唯物主义已战胜唯心主义,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中完成的。
而对旧唯物主义的彻底改造,克服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的根本局限性,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找到使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的理论上的“阿基米德点”—实践。
1845年春,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布鲁塞尔会面,决定着手制定新的世界观的基本原理。
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必须首先具有全新的“实践”观。
《前提》就是马克思对实践范畴、实践观的首次系统表述。
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基本思想。
<内容精析>一、中心思想《提纲》首次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范畴,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强调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将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并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相区别的根本点。
实践观、实践性,才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克服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缺限,从而完成了哲学史上伟大变革。
二、历史地位(一)理论意义《提高》是马克思对以前信仰的总清算,是对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主要观点的鲜明、扼要的最初表述。
1、《提纲》是新世界观的萌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纲领,它为进一步系统地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就此意义上来说,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正因如此,恩格斯对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提纲》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在今天就是它的现代化、民族化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如何立足于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观点,去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新情况,在实践中去发展马克思主义。
《提纲》为我们提供了典范。
(二)实践意义我们今天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大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及改革开发的规律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认识、去把握。
《提纲》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向。
人是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实践是我们认识的基础和唯一标准。
只要我们处理好主体与客体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就一定能探索和总结出一整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方法来。
三、逻辑结构《提纲》全文不到1500字,虽然篇幅短小,但就其思想的精神和深度,表述的清晰和准确来说是无与伦比的。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相当于总论] 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结构第二部分(3~9条):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相当于分论] 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相当于结论] 学的根本特点。
[原文导读](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这部分包括一、二条,是整个《提纲》的总纲。
在这两条里,马克思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哲学思想史的研究,从总体上概括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开始用科学的实践观去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从而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奠定了一个牢固的基础,以后各条的内容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
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
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义,所以马克思在《提纲》里,开宗明义地把这一点看作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和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2、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在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后说:“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
”这是说唯心主义看到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的能动性无限夸大了。
“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把人们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客观物质性抽象掉了,只剩下人们的意志、愿望等主观的东西。
实质上,唯心主义也是把实践活动排斥在认识论之外。
3、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1)费尔巴哈哲学的研究对象黑格尔将“绝对精神”当作哲学研究的对象,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思想客体”或叫“精神客体”即绝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