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提及中华民族漫长5000年历史中最重要的时期,莫非中国近代那风云变幻的60十年,即1840年—1919年这段时间。
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文化领域哦的变革都在风起云涌,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引发的量变叠加产生了质变。
这关键的60年不仅本身十分重要,更是对以后直至今天的中国历史都起着决定性影响。
这短短的60年中,中华民族带给世人无数次叹息和惊喜。
龚书铎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便是用客观而冷静的口吻,细致地记录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为中国进步在文化上所做的种种努力,看似平静的文字下,暗藏着这几十年中华民族的挣扎以及斗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大致了解一百年前中国知识分子的事迹以及中国近代文化各个方面的具体特征,给自己以前对这段时期不够完备的历史知识进行了一定的补充。
同时,这本书也给了我许多思考。
首先在宏观方面,该书很好地向我展示了一个研究历史以及其他学科的角度。
该书在前言中就提到,研究和撰述文化史的两个问题。
第一是如何定义文化,因为广义文化的概念几乎无所不包,作者选择按照狭义文化来撰写。
事实上,无论是何方面的历史研究,都需要事先为自己的研究核心下好定义。
马克思·韦伯说过,研究不是停留在自在之物本身,而是我们去赋予其意义。
社会科学如是,人文科学更应该如此。
为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赋予准确阐释应该是研究的第一步。
第二个问题是用什么体例来撰写该书。
在面对整体综合和具体领域分门别类两种体例的选择时,作者选择了将它们结合起来。
因为文化与社会政治和经济互相作用,文化自身各个具体领域也是互相影响渗透,需要有宏观的宗论,也需要具体领域的阐述来展示各个方面的特点。
这样的布局,让读者既可以整体把握,又能深入各个不同层面,条理清晰。
同时,作者将文化史放在社会整个政治经济大背景下论述,接着再对文化各个细分领域各个击破,有学者评价其“宏观不空,微观不琐”。
这也给我提供了一种研究新闻传播演变的思路。
众所周知,新闻学,特别是传播学,都不是简单的可以独立研究的学科,它和其他各个学科的融合性很强,其中许多理论也是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借鉴或演化而来,因此,研究新闻传播的演变,必须要将其跟社会大背景,以及其他领域的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弄清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其次,这本书的几乎每一部分内容分析都一遍遍向我强调了,评价历史事实和人物需要
客观公正,在摆出史实时,也要有正反两方面,评价时也应站在历史的角度而非仅仅从当今角度出发,否则历史真就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第三章中提到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些观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和数千年吾国国学之精粹,各取其长,进而参考东西各科之新理,以求其是”。
这和我们当今大力弘扬的文化观点是同质的。
从微观上面来看,该书让对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加深了认识,以前仅仅从中学课本以及不多历史的资料里了解中国近代史,所知的事件和人物都相对片面,该书对许多历史事实和人物进行了较为客观、平均的介绍,让我现在对其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认识。
比如,以前单单知道,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虽然每次总是有保守派的阻力,但很快便被历史的潮流推翻,这一时期的大体趋势是逐渐远离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西方文化。
而这本书在《近代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这一章节中,还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近代中国的国粹思想,“国粹派”的观点之一——对孔子和儒学不是作为胜任和圣经来崇拜,而是作为历史人物和文献典籍来分析研究,至今都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这本书的理论性较强,但由于是关于历史研究的内容,也有着丰富的历史史料作为证明和补充。
个人认为,该书与自己以前读过《西潮·新潮》的正好互为补充,一个偏重于宏观上理论性的介绍中国近代文化,一个是以个人的视角和经历记录中国的近代化。
它们结合起来为我细致的描绘了中国近代的几十年的景象。
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知识面还相对狭窄。
中国近代文化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复杂,可研究的地方太多,这同时也是它吸引人之处。
读这本书,个人还感觉该书的内容体系比较有特色,但中间的理论分析更多是对各家观点的总结,完全是自己提出的观点不多。
不过也可能是由于它是教科书的原因,给我们足够方面的史料和部分专家的理论分析,让我们对这段文化史形成一个清晰的体系,更多的内涵也是留给我们自己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