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眼病临床疗效分析

干眼病临床疗效分析

干眼病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干眼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结合临床治疗选择2006年2月至10月103例干眼病患者进行眼科系统检查,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见文章表一。

结论:加强眼科保健知识宣传,对干眼病引起足够的重视,改变不良用眼习惯。

这对于减少干眼的发生,预防及减轻其所引起的眼表损害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干眼病;临床症状;诊断方法
干眼病一是种最常见的疾病,主要症状有眼干不涩、眼疲劳、畏光、眼红、异物感,以及视力下降、视物不能持久、不能耐有烟尘的环境等,轻者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重者可导致眼表尤其是角膜组织病变,甚至形成角膜溃疡。

我们对2006年2月至10月103例门诊干眼病患者进行了眼科系统检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门诊干眼病患者103例,男性59例,占57.3%,女性44例,占42.7%。

年龄l9~7l岁,平均36.1岁。

其中教师48例,学生31例,其他职业24例。

患病时间1周~2年,平均2.5个月。

1.2方法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过度用眼史、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眼部手术史等,了解局部及全身用药情况、工作学习环境等。

眼科检查项目有:①裂隙灯检查。

注意有否结膜充血,结膜结石、滤泡,有无倒睫,角膜光泽,前房情况等。

②角膜荧光素染色。

以2%荧光素钠点于下穹隆结膜上进行角膜染色,受检者眨眼后观察
角膜上皮完整性。

③泪膜破裂时间(tearbreak-up time,but)。

在被检眼结膜囊人一滴荧光素钠,嘱被检查者眨眼几次,观察从睁开眼到角膜表面出现第一个黑斑之间的时间即为but。

正常人but
10s。

④泪液流量(schimer试验)。

以schimer试验滤纸一端折叠
5mm放置于双下睑中外1/3穹隆部,沿睑缘垂下,5min后取出,测量滤纸被泪液湿润的长度。

检查应在暗环境以避免光线的刺激。

正常人schimer试验滤纸湿润长度不低于15mm。

2结果和分析
2.1主观症状自觉眼干涩者98例,眼疲劳、酸胀不适81例,畏光10例,眼红17例,眼异物感41例,视物不能持久38例。

2.2病史配戴角膜接触镜超过半年者24例,每天在电脑前工作超过6h者78例,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者63例,角膜屈光术后9例,因“结膜炎、沙眼”局部滴用眼药水超过6个月者2例。

2.3眼科检查眼科检查结果见表1。

2.4诊断因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诊断应注意详细地询问病史,测定泪液分泌速度和仔细检查眼部体征,包括分泌物的情况、泪膜厚度、完整性和but,泪河宽度,有条件可行泪液成分分析和结膜杯状细胞计数等。

应注意患者全身状况的询问,维生素缺乏、甲亢、严重消耗性疾病时均可伴发泪液原发性分泌减少。

对伴有口干燥症者应建议免疫科检查,排除sjogren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表l103例干眼病患者眼科检查结果
检查项目眼部体征例数(眼)比例(%)
裂隙灯检查结膜充血滤泡增生
结膜结石
倒睫
无异常
8~10s
5~8s
<5s
阳性
阴性
8~10mm
5~8mm
<5mm 38
36
21
13
98
36
94
76
29
177
12
117
77 18.45
17.48
10.19
6.31
47.57
17.48
45.63
36.89
14.08
85.92
5.82
56.80
37.38
泪膜破裂时间
角膜荧光素染色
泪液流量
2.5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综合治疗,治疗全身及局部的原发病患,如补充维生素,处理结石、倒睫等,适当应用抗生素眼液,控制角结膜炎症。

消除诱因,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避免长时间配戴角膜接触镜。

保持
房间湿度。

眼局部滴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进行替代治疗。

应注意向患者说明干眼病是一种慢性病以取得患者对治疗的配合。

3讨论
干眼病又称角结膜干燥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或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不稳定,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导致眼表组织病变为特征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

可大致分为泪液生成不足型和蒸发过强型两种类型。

学校师生经常从事注意力集中的近距离工作,往往长期过度用眼,加上角膜接触镜的配戴和长时间处于空调等引起的干燥环境,泪液蒸发较多,这些都是干眼病常见的发病因素。

由于干眼引起的诸多不适和危害,已对师生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因此,在学校师生人员中应加强眼科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干眼病引起足够的重视,改变不良用眼习惯。

这对于减少干眼的发生,预防及减轻其所引起的眼表损害有着重要意义,是高校眼科保健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眼科门诊工作应该重视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 何守志.临床眼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472.
[2] 葛坚.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