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课程教学大纲)一,绪论1,学习目的2,内容及要点二,日本的自然和文化背景1,日本的地理形势2,日本的气候条件3,日本民族和日本文化4,日本历史发展概况三,日本古代建筑的类型1,城和町2,宫殿3,神社4,寺庙5,园林6,住宅町家(城镇住宅)农家(农村住宅)武家(武士住宅)7,茶室四,日本近代建筑1,文化的变迁2,新建筑类型3,新风格和新技术五,现代建筑1,现代早期2,新思想的传入3,重技术和重艺术的争论4,新风格新流派日本建筑一、绪论1.学习目的我们的东邻日本自古就与我们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中国文化传入日本。
隋唐时期日本掀起了大规模,全方位学习中国的高潮,此后,日本长期以中国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直到现在日本仍然保持着对中国文化的关注。
近代日本全面学习西方,迅速发展成帝国主义列强之一,转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进行侵略和扩张。
同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日本民族在古代学习中国,近代学习西方以及现代高度发达的同时非常注重于保持和延续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日本的奇特就在于它是世界上最现代同时最传统的国家。
日本的建筑和日本的文化一样。
古代学习中国,近代学习西方,后来又高度的现代化,然而不论何时,都始终保持着民族的传统。
学习和了解日本建筑不只是为了知道日本建筑的历史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了解一种建筑,一种文化在和外来文化相融合的时候,是怎样相互促进,交互发展的。
日本的现代文化中具有明显的传统文化的因素,这一点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现代化的同时怎样保留,延续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处理好现代和传统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们长期研究但至今仍未很好解决的问题。
了解人家是怎样做的,无凝对我们将有很大的启发。
另一方面,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是完全步西方的后尘,而是走出自己的道路,这一点也是日本做得比较好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 内容及要点本课程并非一般的日本建筑史,虽然其内容涉及日本古代、近代和现代建筑,但是重点不在于单纯学习建筑历史,而是通过了解日本的建筑的发展历史来理解日本现代、当代建筑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这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要结合日本文化的特色及其发展,理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日本当代建筑特色的形成决不只是建筑本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建筑与文化相结合,相互影响而发展的结果。
因此,课程内容中不仅有日本各历史时期的各种建筑类型的介绍,还有日本民族及其社会文化的发展等相关内容。
在日本历史和日本建筑发展史上,有两个时期是关键点。
一是隋唐时期学习中国,一是近代学习西方。
这两个时期是都是外来文化大规模进入日本,日本社会及文化大变化的时期,同时也是日本文化和日本建筑在矛盾冲突中大发展的时期。
今天日本建筑和日本文化的特色就是在这些文化冲突中形成的。
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以后的今天,也是外来文化大量进入的时代,日本的发展过程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二、日本的自然和文化背景1.日本的地理形势日本列岛处在亚洲的最东端,从地理学上来说,它是地球外壳的亚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边缘相碰撞、挤压而形成的一群岛屿。
地质构造复杂、脆弱、危险,几乎可以说整个日本是处在地球外壳的一条大裂缝上,全国各地布满火山,地热资源丰富,遍地温泉,矿藏少,地震频繁。
平均每天四次地震。
日本国地形呈长条状,北端的北海道相当于中国的东北,南端的琉球群岛接近中国的台湾。
全国面积三十七万二千多平方公里。
全部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一千多个小岛组成。
山地约占全国土地的五分之四,全国有一百六十多座火山,其中五十多座是活火山。
2.日本的气候条件日本全国均四面临海,不论南北都是海洋性气候,但气温则相差甚远,南端属于热带气候,北边的北海道则与中国的东北相同,近寒带。
每年樱花开放的季节,“樱花前线”由南向北逐渐推移,成为日本气候特点的一大象征。
由于临海,夏秋两季台风较多。
地震和台风成了日本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也是日本建筑中首先必须注意的。
由于日本岛国的地理和气候特点,虽然南北气温相差悬殊,但是气候类型和地理条件基本相同。
因此对于建筑来说,就不象中国传统建筑那样南北东西相差那么大。
3.日本民族和日本文化日本国除少量阿伊努人外,基本上是单一的大和民族。
目前人口一亿三千多万。
大多信奉神道教和佛教。
由于日本地理环境条件的严酷,导致了日本民族与生俱来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一方面使日本人具有了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办事认真,严谨等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使日本人产生了对外扩张的倾向。
日本人循规蹈矩,按步就班,办事很有计划性,同时又不善于灵活应变。
在另一方面,这种保守性,也是日本人保持民族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强烈愿望的根本原因。
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又注意保持自己的特色。
今天的日本在高度现代化的同时,仍然保留着很多的传统文化的东西。
居住方式方面,日本人至今仍然保持着“榻榻米”的生活方式;穿着方面,日本人至今仍保持着穿和服的传统;年节行事方面日本人至今几乎保留着所有的传统节日及行事活动。
4.日本历史概况日本历史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绳纹文化时代——弥生文化时代——古坟文化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鎌仓时代——室町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近现代(明治、大正、昭和、平成)绳纹时代以前被称为先土器文化。
绳纹时代大约从公元前一万年~公元前300年左右。
考古发现有这一时期土器(陶器)和竖穴式住宅遗迹。
弥生文化时代大约从公元前300年左右(中国的战国时期)~公元270年左右(中国的三国时代),陶器普及,铁器开始出现。
有关日本历史的最早记载,是中国魏晋时期文献中关于邪马台国的记录(弥生后期约公元100~270年左右),倭奴国,邪马台国派使臣到中国进贡。
古坟文化时代约公元270左右(中国三国)~公元710左右(中国唐)。
统一国家形成。
约350年左右,大和朝廷建立。
和朝鲜,中国关系进一步发展,佛教传入,出兵朝鲜丰岛(百济、新罗),建立殖民地任那。
高塚发掘出家型埴轮,木造住宅出现。
公元593年,圣德太子执政。
公元607年,法隆寺建成。
公元630年,第一次派遣遣唐使。
公元645年,大化改新,首次采用年号。
公元663年,在朝鲜白村江日军败于唐军,此后放弃在朝鲜的权利。
公元708年左右,法隆寺再建。
▲奈良时代,公元710年迁都平城京(奈良)。
公元712年,《古事记》成书。
公元720年,《日本书纪》成书。
公元754年,唐鉴真和尚来日。
759年,唐招提寺建成。
▲平安时代,794年迁都平安京(京都)。
894年,遣唐使废止。
▲1185年,鎌仓时代。
1274年,元军来袭,文永四役。
1281年,元军来袭,弘安四役。
1282年,日莲役。
1336~1392年南北朝分裂。
▲室町时代,室町幕府1336~1573。
1369年,明太祖发布制止倭寇袭击诏书。
1392年,南北朝合一。
1491年,战国时代开始。
1543年,1549年,1569年,1573年,室町幕府滅亡。
▲桃山时代1582年,本能寺之变,信长去世。
1587年,秀吉,▲江户时代1603年,江户幕府開1615年,武家诸法度制定。
1633年,第一回锁国令。
1639年,第五回锁国令,锁国完成。
1790年,宽政異字之禁,朱子学振兴。
1825年,異国船打払(驱散)令1842年,異国船打払令废止。
1854年,日本和新条约缔结。
1858年,米、蘭、露、英、修好通商条约缔结。
1867年,大政奉还。
▲明治时代,1868年,明治维新。
1872年,新桥、横滨道开通。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发布。
1890年,第一回帝国议会开会。
1894~1895年,日清战争(甲午战争)。
1895年,出兵台湾。
1899年,治外法权撤废。
1902年,日英同盟成立。
1904~1905年,日露战争。
1910年,日朝并合。
1912年,明治天皇去。
▲大正时代1913年,宪政拥护运动。
1914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出兵中国山东省胶州湾。
1915年,中国21条要求。
1923年,关东大震1926年,大正天皇去世。
▲昭和1927年,第一次出兵山东。
1931年,关东军军事行动开始(满洲事变)。
1937年,日中战争爆发。
同年,南京虐杀事件。
1938年,国家总动员法施行。
1941年,太平洋战争开始1945年,日本无条件降伏。
太平洋战争结束。
1946年,日本国宪法发布。
1951年,对日请和条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
1952年,日台和平条约签订。
1954年,自行队登足。
1956年,1957年,1970年,1972年,1978年,1980年,1989年▲1990年,平成三、日本古代建筑的类型1. “城”和“町”日本古代的“城”是封建领主制的产物,是日本古代的军事贵族——幕府将军和武士的领地。
它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城(城市、城镇),而只是一个军事性的堡垒。
城一般选择地势较高处,四周砌筑高石墙,平面不规则。
石墙外有护城河,仅入口处有桥通过。
城的中心有一主体建筑叫“天守”,一般为多层楼阁式建筑。
石筑墙壁。
木屋架,下层较大,房屋较多,越往上越小,到顶层往往只有一间。
古代封建领主(将军、武士)之间互相攻战,如果城墙被攻破则退至“天守”,若天守也被攻破则彻底灭亡。
日本现在保存下来的城还有许多,比较著名的有:大阪城、福山城、冈山城、和歌山城、姬路城、名古屋城等。
今天,这些保存下来的古代的城都已在为了当地的名胜。
姬路城是日本现存的古城中最著名之一。
规模宏大,造型美。
建造于庆长6年(1601年)庆长14年建成,是日本城郭建筑最盛期的代表性遗构。
“町”有多重含义,城镇、村庄、街道、街区都可以叫做“町”。
在古代按一般建筑学的概念,“城”就是城市、街道,但在日本古代却不同,城只是堡垒,町才是城市和街道。
町在城的外围和周边,町的外面不再有城墙。
町大多是围绕着城而形成,所以叫“城下町”。
有的是在一座寺庙或神社前面形成集镇,所以“门前町”的情况也很多。
2. 宫殿日本古代的宫殿建筑总的来说比较朴素,不象中国的宫殿那样宏伟、豪华。
这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①,日本的传统建筑本来就崇尚简素,材料采用纯自然材料:木、石、草等。
色调也大多是以材料的本色为主。
不崇尚过多的雕饰。
②,日本古代经济,文化不甚发达,建筑不尚华丽。
③日本古代的政治体制是天皇制,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掌握实权,天皇只是象征,因此,皇室并未体现出最大的气派。
在日本历史上,气魄最宏大,最具代表性的皇宫是奈良时代的平城宫和平安时代的平安宫,这两个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城市和皇宫的布局方式完全学习中国,城市的规划完全仿照中国唐代的里坊制,甚至连名称都一样。
平城京和平安京基本上是按照唐朝都城长安来规划布局的。
中轴对称,皇宫在北面正中,街区按里坊制划分,设东市、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