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县骔岭镇中心小学简介
我校始建于1962年5月,前身为“中岭国营煤矿子弟小学”,位于纳水路15公里处。
有教学楼5栋,操场1个。
后因煤矿搬迁,于1976年从丫口田小学抽部分教师到原子弟小学任教,至此,“国营煤矿子弟小学”正式命名为“中岭小学”。
当时设有8个教学班,小学一至五年级各1班,初一至初三各1班,有学生350人,教职工16人,第一任校长龚文干。
由于地形变动,风雨的侵袭等诸多原因,原校舍全部变成了危房,当时学生多次撤出至丫口田小学上课,1989年初与丫口田小学合并,原校只保留了小学部。
1991年在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新建了1栋教学楼,位于街上东侧、纳水路14公里处,1995年又建综合楼1栋,1998年“普六”验收时又新增添了几个教室,2003年“普九”期间再增建几个教室,校园占地总面积7600多平方米。
学生搬进新教学楼后,第一任校长赵德义,当时有小学生200多人,初中学生100多人,共有300多学生,有教师18 人。
办学条件仍然非常艰苦。
第二任校长彭建余,第三任校长张习奎,第四任校长王德会,第五任校长张习奎。
多年来,在党委、政府、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团结协作下,我校基本步入正常化、规范化管理,此时,有教学楼一幢,综合楼一幢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学生人数从小学原来的2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800多人,设小学班12个,有教师40多人,办学条件较好,有标准校门1个,标准旗台1个,行政办公室1个,图书仪器
室1个,远程教育收视、播放室1个,水泥球场2个,旱厕(24个蹲位)1个,门卫室1个,校园内多处建有花池。
由于地质原因,我校教学楼多处出现裂缝,经过多方争取,在党委政府的进一步关怀下,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在2007年重新选址中岭小学,位于纳水线(S307)14里处,中岭粉磨站往下500米,小宏发煤矿旁,占地26680平方米。
于2010年3月,修建了教学楼1栋,共有26个教室,办公室8个,水冲式厕所1个,水泥球场3个,跑道2条,有门卫室1个和2米高围墙800多米,教学班18个,学生食堂1间,现有图书室1个,图书14000多册;音乐室一个;美术室1个;有小学二类教学仪器1套,体育器材基本达使用标准。
至今待交付使用的4层学生宿舍有2栋,教师周转房1栋5层20间。
2015年4月,学校由第六任校长赵庆优同志领航。
2016年春学校新增3412.3平方米校园面积。
2016年下半年班级增加到20个班,增设“班班通”开始使用。
在建5层办公楼1栋,锅炉房1间,厕所1个,学生食堂1间。
学校拟建塑胶球场已在3年前完成了招投标。
学校“五化三园”建设初具规模,校容校貌较好,学校管理步入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教师工作积极性高,已成为全镇的教研、教学示范中心。
2017年7月改名为骔岭镇中心小学,2017年9月因地质灾害原因,合并了丫口田小学和官寨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
现学校占地面积2668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3944㎡,行政办公用房246㎡,生活及其他用房2810
㎡(其中学生宿舍1158㎡,校内教师周转宿舍,1540㎡)。
教学仪器设备1套,班班通21个班;图书20000册。
我校设有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保管室、仪器室、实验室、心理咨询室、教研室等功能室。
2017年6月,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按级要求修建了乡村学校少年宫,现已完全投入使用。
目前有21个教学班,1425余名学生,每班均为大班额;73位教师。
教师中有县级骨干教师带头人10余人;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占95%,其中本科学历占30%以上;是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有力教师队伍。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我们地处农村,办学条件、校园环境、师资队伍、生源素质等,相比在很多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
(1)教师的服务意识还不够到位,危机意识也不够强烈。
在激烈的竞争中,教师应该更好地树立服务意识,主动承担任务,勇挑重担。
(2)名师数量太少,学校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
目前有县级骨干教师带头人10余人,教师之间团队精神、进取精神还要进一步加强。
(3)居住人员复杂,家长素质相对不高,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家庭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4)教育硬件还需进一步改善,尤其是教学区的校舍改造迫在眉睫,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施还比较薄弱。
(5)校园显性文化匮乏,与“中小”悠久的人文历史底蕴是不相符的。
我校正着眼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努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把“依法治校、质量立校、创建名校”作为我校的办学方向,以“高境界办学、高效率管理、
高素质教学、高效果育人、高品位建校”为办学目标,用新理念指导工作,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探索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自主意识和实践的新途径。
全校教职工将以崭新的精神风貌,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对孩子负责的态度,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实践,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